真无观:与他者比邻而居
立秋时节赶上三伏之末伏,人们热得顶不住了,都在翘首盼秋风。杜甫的《万丈潭》结句:“何当暑天过,快意风云会。”(现在流行的版本多作“何事暑天过,快意风雨会”。)王毂《苦热行》也说:“何当一夕金风发,为我扫却天下热。”
其实,即便有风也奈何不了天热的,看北宋人王令的《暑旱苦热》: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可喜的是,虽然苦热,诗人却表现出阔大的胸襟,气场十足。他说,些许的清风灭不了暑气热浪,那西沉的太阳仿佛装上翅膀又飞上了山头。地上的凡人都忧惧着,害怕江海枯竭,难道天人们就不担心银河也会干涸吗?乍一看这首诗,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俯仰于天地之间,独立于众生之外的巨人、神人形象,其视野非凡人能及。他看见昆仑山上的宜人的冰雪,向往着蓬莱岛的清凉世界,但却因为不能携带普天之下的众生一同前往,而不忍去那里独自逍遥。再一细读,又发现他还是那个与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不过是热得没法,只好说说大话来消暑。可以想见诗人一边热汗涔涔地摇身打扇,一边插科打诨无厘头,但戏谑之中也透着迷人的睿智和真心。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每一个夏秋之间,自有一代一代的萤火虫生生不息。当真正的秋天到来时,属于它们的世界将彻底终了——我们人类的一度暑热,乃是它们的一大劫。这令人不禁联想,我们人类又相当于谁们眼中的萤火虫呢?如果说人类的这一贤劫是56亿年或100亿年,那又是在谁的感知里,这一时段只相当于一个三伏呢?
下面两首诗中,都有萤火虫,它们微弱的光芒闪现着与大暑时节不同的意义。或许,当“不知何处是菩提”令人备感寂寥凄然时,菩提就在隔着一重帷幕的平行世界里。
贾岛 《夏夜登南楼》:
水岸寒楼带月跻,夏林初见岳阳溪。
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
杜甫《见萤火》: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这里的萤火虫出现在稍微深一点的秋后,冷、稀、愁这些字眼透露了消息。它们似乎很有兴致地轻巧地到处飞舞,诗人看着这些缭乱而不失可爱的光点,似乎没来由地冒出了一股愁绪:不知明年此时我能否还家呢?眼前具体而微细的事物和心绪,经由“沧江白发”(此刻“我”空间位置及状态)、“来岁如今”(时间维度上的某个定点),落在了大世界及其节律里。无论是否山河破碎、颠沛流离、孤苦无依,那“存在”的苍凉和寂寥之感是自然显现的,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有些诗,并不是出自李白、杜甫、王维这样的大诗人之手,正因为如此,读到了更值得庆幸。这一次,带给我这种感觉的是齐己的三首新秋之诗。齐己是晚唐著名诗僧,他的诗歌的特质应该与他的身份及修为相关吧。
齐己《新秋》: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
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时至立秋,惊觉伏天将尽。早晚有了凉凉的露气,天上的云霞更加瑰奇壮观。田垄间弥漫着即将成熟禾稼的芳香,原野上绿草开始萎黄。这是清净光明的好时节,才子们真没必要再起悲秋之叹。“安仁”是西晋才子潘岳的字,他的《秋兴赋》可以说是承袭了宋玉的悲秋模式而自叹身世,是故诗人借“安仁”提醒好悲秋的才子文人。这首诗不像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般豪气干云,但在随遇而安、平静通达中含蕴着暖意和慰藉。到底是佛系的。
齐己《早秋雨后晚望》:
暑气时将薄,虫声夜转稠。
江湖经一雨,日月换新秋。
有景堪援笔,何人未上楼。
欲承凉冷兴,西向碧嵩游。
这首诗言辞浅近,意态平和,将早秋雨后的特别的自然现象和体验,细细体察了,如实地传达出来。或许也有难以言传之处,不然诗人何以说“有景堪援笔,何人未上楼”!意思是这么美好的景致值得用笔描画下来,那是谁啊——还没上楼来欣赏?那语言难以传达的美景通过这一感叹激发出我们无尽的联想。“欲承凉冷兴,西向碧嵩游”,语气归于平淡,但那种欣悦和自由的当下体验却得到浑然的呈现。
齐己《新秋雨后》:
夜雨洗河汉,诗怀觉有灵。
篱声新蟋蟀,草影老蜻蜓。
静引闲机发,凉吹远思醒。
逍遥向谁说,时注漆园经。
上一首写的是新秋雨后的傍晚,这一首写到夜深时分。在清新安谧的夜晚,诗的灵感涌动,篱笆边鸣唱的蟋蟀是新生的,摇动的草叶上蜻蜓是老去的,声色光影动静,构筑了自在祥和的氛围。“静引闲机发,凉吹远思醒”,是说心静而引发遐想妙悟,天凉又使得神思警醒——诗人在自在和舒畅中保有自觉。最妙的是“逍遥向谁说,时注漆园经”,语词虽源于庄子,意旨却归于菩提。首先,诗人表达的是跨越时空的交流,“注漆园经”表明诗人引庄子为同类、为知音。同时,“逍遥向谁说”,也确实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孤独之感,因为当下的一切都无人可与分享,倾诉的一切没有回应。但我知道他是愉快的、自得其乐的,“逍遥向谁说,时注漆园经”,他注庄子时的满足和喜悦,就像我此刻读解他的诗一样吧!这首诗使我看到一个宇宙,以及诗人置身在宇宙中的状态,他是那么孤独,又是那么的充实——一个自由而丰盈的灵魂遨游在清澈澄明的世界里。
杜甫《立秋雨院中有作》: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
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
已费清晨谒,那成长者谋。
解衣开北户,高枕对南楼。
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
礼宽心有适,节爽病微瘳。
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
诗人置身的这个立秋,在下雨,所以比正常的立秋时节要冷,仿佛萧瑟已然降临;心灵时时自觉自律,躯壳却不能顺遂心意。读这首诗,感觉到诗人有个特定的倾诉对象,不似我们这般普通读者。在这位知己面前,他为自己的潦倒老迈而愧怍,却也相当坦诚地展露着自我,并倾诉着对未来的忧虑和期冀。诗人那种一时若有所思一时约略开怀的状态,使我觉得可以不求甚解地读它,因为,当真正的肃杀秋气充斥天地时,足够我们的诗人悲歌浩叹的……
白居易《立秋夕有怀梦得》: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与上面杜诗相对,这首诗虽是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但明显是写给我们普通读者看的。诗人让我们看见他的状态,所在的环境、心境,看见他在怎样的情景里怀念故人——是个清凉宜人的夜晚,无意的灯光照见了栖息的鸟,竹林之外有箫声传来,孤独的人似喜似忧地品着茶,有心无心地吟着诗……多么淡远优雅的境界,多么真挚含蓄的情丝——诗人向我们展现了多么清新脱俗的趣味和品格!
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
万事销身外,
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
明日对秋风。
无论什么时候读它,都禁不住深深的叹息。为什么如此颓唐?又为什么如此令人动容?这二十个字堪比一部饱经沧桑的巨作,带来了空茫和感伤。且用两首单纯清新的小品稍作平衡,其一是南宋诗人刘翰的《立秋》: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
诗人所叙也是空的,落寞的,但也是安宁和明澈的。其二是唐人雍陶《望月怀江上旧游》,内容如此简单,情境如此真切,思绪如此美妙,人人都有的体验,却只有他这样写来,多么令人欣羨啊!此刻,想象窗外的世界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水与天,我可以带着这首诗以及满足感去梦乡了——
往岁曾随江客船,
秋风明月洞庭边。
为看今夜天如水,
忆得当时水似天。
— END —
更多阅读
扫码关注
微信号|zhenwuguan66
新浪微博|@ 魏天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