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无观:与他者比邻而居
冬 至 篇
冬至大过年。据说在遥远的周代,人们就是把冬至当作新一年的开始的。此时,太阳南行到了极致处,阳光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马上就要北返了。所以,生活在北半球的我们,尽管严寒正在一步步逼近,春天也是指日可待了。
杜甫《冬至》: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冬至,杜甫在夔州。这是诗人出成都后相对安稳的一段日子。流落异乡的人,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杜甫是无论什么节日,是不是节日,他都处在思念之中。在这首诗里,他也是形影相吊,孤独至极。也正是这种孤独中的吟唱,千百年来舒散着人们心头的块垒。看他这首《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小至”并不属二十四节气,是指冬至的前一日。如果说冬至大过年,那小至就是除夕一样重要了。“云物不殊乡国异”,此处虽是他乡,但景观植被、风物民俗也与中原多有类同。诗人的处境和心情也不算坏:不仅可以期待柳条舒展、寒梅怒放,还有儿子陪着自己喝酒:“教儿且覆掌中杯”——且叫儿子把杯中的酒干了吧。
当下的我们比较生疏的是诗中所述:“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这是在形容冬至时节的天象气候和民俗礼仪。冬至后,白天将一点一点变长,天光一丝一丝地变亮。那种渐变的样子仿佛刺绣一般,极细的针牵引极纤弱的彩线,光芒随之在绸缎上慢慢渗透、洇开。
此联后句,说的是古老的节令仪式“葭灰占律”,这也是观测物候、气象的方法,涉及天文、地理、音乐、历法、占卜各方面的知识。《后汉书·律历志》这样记载:“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古人相信十二音律与十二个月是对应的。测量时节气候时,首先要很严格地营造一个密闭的内室,再按照时节的方位排列十二个木案。案面呈内低外高的倾斜状,然后将十二音律的律管依序排列木案上,律管内盛着葭莩灰(葭莩是芦苇秆内壁的那层薄膜,用这膜烧成灰就是葭莩灰)。随时节不同,“气”从相应的方位生出,使相应律管中葭灰扬起。
怎么判断扬起的葭灰是“气”吹动的,不是人动带风或者就是风吹起来的呢?那就要看灰是散开的还是聚集的:气吹动的灰就是散的,由人和风带动的灰是聚集的。每个季节都可以用“葭灰占律”来验证判断,但作为典故,却总是出现在关于冬至的诗词中(后面辑录南宋诗人朱淑真的诗中也有“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之句),可见冬至备受古人重视。不难想象,在阳气初起时,人们怎样殷切地盼望着、新奇地探试着春天的消息。
杜甫还有一首《至后》,写于此前三年(764年)。那时他还在成都,幕府生涯虽不尽如人意,对于弃官流落之人来说,也很不错了。诗人所抒写的还是愁与思,愁是乡愁,思也是乡思: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据释家所解,“青袍白马”指代幕府生活,“金谷铜驼”原是洛阳的两个地方。此时,诗人想到自己虽然还能偏安剑南做幕僚,但灾祸频仍的洛阳早已不是心中的故乡,种种凄楚悲凉难以言喻。
眼前的一切都引起诗人的思乡之情。他看见梅花不知不觉又要开放了,不由得想起天各一方的亲友弟兄。“棣萼一别永相望”,用“棣萼”指代兄弟,源于《诗经·小雅》中的“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人说自己作诗是为了排遣心中极度的悲愁,不料诗成之后,吟咏起来却更添了凄凉。诗人写的是自己,反映的却是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并且,在他最为艰困的时候,眼里和心里也装着黎民百姓。
下面是杜甫的《岁晏行》: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这是768年冬天,杜甫往潇湘途中所作。安史之乱后,天下一片混乱,百姓饥寒交迫,社稷痼疾积重难返。“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粮食减产米价高涨,可怜将士买不起军粮;粮食丰产粮价低贱又使农民大受其害,为了租税而卖儿卖女的惨状也到处可见……诗人不禁浩叹,这样的悲歌我要唱到什么时候,这种种哀怨之声我究竟要听到什么时候啊?杜甫的一部诗史,鉴照着后世人关于大唐的盛世幻梦。
王建《冬至后招于秀才》:
日近山红暖气新,
一阳先入御沟春。
闻闲立马重来此,
沐浴明年称意身。
冬至过后,太阳渐渐近了,阳气渐渐多了。诗人对朋友说,你一得闲,咱们就来这最先生出春意的御沟(应该是指皇宫或皇家园林里的溪渠)沐浴暖阳,好使明年称心如意。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冬至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在新年、圣诞节、春节时举行的祈愿和祝福,那时的诗人是在冬至时表达的:“沐浴明年称意身”。
下面白居易这首诗,写冬至思家,好在通俗易懂。其诗意,我们早在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多次领略了。想起多年前,我忍不住将《长恨歌》口诛笔伐了一番,华科的一位同仁王书婷女士告诉我说,白居易的诗,短诗胜长诗,五言胜七言。信矣。《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梅尧臣《冬至感怀》: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冬至时节也是怀念和祭拜先人的时节。诗人感叹季节可以轮回,春天可以再来,逝者却不能随之更生。但人非草木,也不必羡慕不死的春神,毕竟人类可以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的。宋时诗人比唐时更爱以理入诗,以诗说理,在宋初这位梅尧臣的诗中就很明显了。
苏轼《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井底微阳回未回,
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
不是花时肯独来。
诗人在冬至这天独自游逛的吉祥寺,应该是一处以牡丹著称的所在。因为他还有一首诗叫《吉祥寺赏牡丹》,写得十分诙谐滑稽:“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这首春天的赏花诗,充满了快乐的自嘲。
相形之下前面的冬至之诗,显得严肃了。他在冷雨中独自沉吟,审视着自己。这是阳气还在地下将升未升、万物凋敝的冬至日,吉祥寺没有牡丹花,只见冷雨浸透的干枯的草木。独自游览的诗人,不知是自得还是自怜,或许兼而有之:“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他看着自己,很孤独,也看得起自己,以夫子自谓。这令人感到这诗中有一份自我安慰,更有一份特立独行的自信。真是再好不过了。
人们常说享受孤独,之所以是孤独,而且享受,是因为自己觉察到自己,与自己在一起,支持、激励着自己;人们也会说寂寞难耐,之所以是寂寞,而且难耐,是因为自己撇开了、丢下了自己,致使自己失魂落魄,惶惶无依。
不仅是东坡先生,所有伟大的诗人都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孤单的时候,我们要觉察自己,陪伴自己,把自己从寂寞中牵引出来,安享孤独。
陆游《辛酉冬至》: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前面诗中的苏夫子是孤独并且享受孤独。此诗中的放翁先生就显得寂寞难耐了。诗人说,今天是冬至日,可我家的门庭是这样冷落。因为家中贫寒,只得轻慢地打发了冬至节。这节不过也罢,免得又提醒衰老的自己又老了一岁。“我”由孩子们扶着拜祭了祖先,随便吃了点饭就早早地睡下,希望在梦中探得新春的迹象,看见春意笼罩镜湖……
其实诗人并没有睡觉,他吟出了这首诗。如果他真的去睡了,就不会这首诗,他也就是个辗转反侧寂寞难耐的凡夫了。诗人将难耐的寂寞呈现于诗中,因为他观察到了自己的寂寞,他照应着寂寞的自我,将这个自我带进这首诗中,与自己一起进入了可以“享受”的孤独之境。
说诗是一种救赎,对今人来说,包括读和写,还包括一切形式的创造和接受,都可以说是一种救赎,也就是找回了自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朱淑真《冬至》: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这首诗写到冬至节令的气象、物候、仪轨和风俗。诗里“小寒”是指天气还没有那么寒冷,是“轻寒”的意思,而不是指小寒节气。最冷的时候还没到来,但诗人还是很乐观的,兴致高昂:她看见水边的柳树,想象着它们怎样率领着春天前来。
摄影 by 真无观
— END —
更多阅读 更多精彩
微信号
zhenwuguan66
新浪微博
@ 魏天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