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无观:与他者比邻而居
露易丝·格丽克
国王和王后厌倦了乡村生活,
回到城里去,小公主们全都跟着,
在车后座喋喋不休,齐唱系动词“是”的变位歌:
我是am,你是are,is用于他她它——
但是车里
不会有变位,不会。
谁能说说未来?没人对未来有一星半点的了解,
甚至行星也不了解。
但公主们免不了要活到未来。
想到这些,这一天就变得多么悲伤。
车外,牛群与草场渐行渐远;
它们看起来很平静,但平静绝非真相。
绝望才是真相。这一点,
母亲和父亲心知肚明。所有的希望都已烟消云散。
我们必须回到那希望消散处,
才可能再次找到它。
(露易丝·格丽克《儿童故事》,范静哗译)
雷蒙德·卡佛
雷蒙德·卡佛在《我父亲的一生》中写道:
就是在阿肯色州的那么一段时间,在一个叫利奥拉的小镇上,我母亲在人行道上遇见了刚从小酒馆出来的我父亲。
“他喝醉了。”她说,“我不知道怎么就由着他跟我说话了。他的眼睛亮亮的。我真希望那时我有颗预言水晶球。”他们之前见过一次,在大约一年前的一个舞会上。在她之前,他有过几个女朋友,我妈妈这么告诉我。“你爸总有女朋友,我们结婚后也还有。而他是我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我从没有别的男人。不过我也没有错过什么。”
(见雷蒙德·卡佛《需要时打给我》,姚卉译)
马尔科姆·考利
在作者笔下,格林威治村不仅仅是一个地点、一种氛围、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教义。它的思想体系之一是:“活在当下的思想。——收集只有在我们年迈时才会欣赏的财宝是一件愚蠢的事,因为到时我们已经没有了欣赏的能力。机会来时就得抓住,然后牢牢地控制住,哪怕以牺牲未来为代价。生活过得最好奢侈一点,六月的玫瑰花最好多采撷几朵,‘把蜡烛的两头都点上……你看那光辉多漂亮’。”
(马尔科姆·考利《流放者归来:1920年代的文学浪荡史》,姜向明译)
莱昂纳尔·特里林
莱昂纳尔·特里林曾说,伟大的书阅读我们。
(转引自卡佛《照亮黑暗的小说》,姚卉译)
在生命中,重要的……是夫妻/情侣关系,我对此坚信不疑。夫妻/情侣生活,意味着惊喜,但也意味着震惊,有时候你甚至恨不得把对方从窗户扔出去。爱一个人,就是在可能得到的幸福上打个勾,我们可以选择,但生活却不是这样,是身边有一个人陪着你一起绝望地等待。他和你一起等待,就是这样。
(《吉尔·阿尔尚博》,见波丽娜·盖纳《作家的北美》,黄荭、龚思乔、杨华译)
汉娜·阿伦特
没有持续的反对和批评,就不会产生爱国主义,我们应该都认同这一点。
(汉娜·阿伦特《致格哈德·肖勒姆的信》,见《我想理解:汉娜·阿伦特访谈和书信》,高原译)
切斯瓦夫·米沃什
在由人类之手捏塑成形的泥土中,有一种蔑视死亡的永恒。世界末日会到来,但对于二十年后仍然手牵着手的爱侣而言,那不是世界末日。
(切斯瓦夫·米沃什:《〈在记忆这一边〉序言》,见《在时间的荒原上》,晓凤译)
威廉·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他是一个非常爱虚荣的人,一个坚强的人。我记得爱默生回忆说去拜访他,表达了一个看法,华兹华斯立即反驳他——这是他的习惯,因为不管有人说什么,他都会说相反的话——十分钟或一刻钟后,华兹华斯又表达了与他刚才还觉得荒谬的观点同样的观点。然后爱默生礼貌地对他说:“嗯,我刚才还这样说的。”华兹华斯愤慨不已,说:“我的,我的,不是你的!”爱默生明白不可能同一个有这种性格的人交谈。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教授(二十五堂文学课)》,马蒂恩·阿里亚斯、马蒂恩·哈迪斯编,冯洁音译)
韩 东
诗是一个整体,需要一个坚实、朴素、大家都视而不见的“地基”,只有你自己知道它夯得有多结实。这个结实的地基就是准确、清晰、没问题。有了这样一个很平的背景,整体才能在上面运行,你要捕获的诗意才能出现。
(韩东《诗人的诞生:韩东的诗歌课》)
布莱希特
我的花园
只有一些常绿植物。倘若我想看看秋天
就开车去朋友的山村别墅。那里
我会站上五分钟,看一株
掉光树叶的树,再看看落叶。
我看见一大片秋叶,被风卷起
沿街飘荡,我想:多难啊
要算出它未来的道路!
(布莱希特《加利福尼亚的秋天》,1942。见《诗歌的坏时代》,黄雪媛译)
曾在奥登晚年多次采访奥登的艾伦莱维在《奥登:焦虑的时代的秋天》中说:
有四次,我听到奥登说他写的东西未曾使一个犹太人免于被消灭,或使战争缩短五秒——但丁或莫扎特或莎士比亚(有时候换成歌德或米开朗琪罗或贝多芬)创造的东西也都未曾使历史改变一丝毫。
也许,对奥登来说,使他真正感到荣幸和安慰的是,有一次他在《纽约客》发表一首诗,这首诗被纽约一所女子监狱里一个坐牢的妓女读到了。当她去浴室洗澡时,她边走边念出那首诗的最后一行:“千万人没有爱也能活,但谁也不能没有水。”
(黄灿然《译后记》,见《奥登诗精选》)
卡伊·伯伊勒
诗人们,记住你们的骨架。在青年或者老年,
保持灰一样轻盈。
(卡伊·伯伊勒《诗人》,马永波译,见《1970年代后的美国诗歌》)
不是为了留在房里我们才建房子
不是为了留在爱里我们才去爱
我们死也不是为了死
我们渴望
又忍耐如动物
(胡安·赫尔曼《习惯》,见《试探黑夜》,范晔译)
《文学杂碎》系列均来自辑录者的读书笔记
感谢著者、译者、出版者
封面图和人物图片来自网络
— END —
更多阅读
只要沉默和深渊还没来,我就想独自一人 || 文学杂碎(续五十四)
我们能够建立在爱之上的那一天还没有到来 || 文学杂碎(续五十二)
世界已经在所有的方向上分崩离析得太远了 || 文学杂碎(续五十一)
微信号
zhenwuguan66
新浪微博
@ 魏天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