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无观:与他者比邻而居
杜甫《公安县怀古》: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在南方,大雪节令时没雪是很正常的,只要不出意外,这也是我们最好的时节之一。杜甫那年在公安度过的这个节令,也没有雪;如果有的话不可能不出现在他的诗里。
我们公安,历史上亦称孱陵,三国时代作为长江防线的要害处,刘备在此筑城安营。刘备是左将军,人称左公,左公安营之地,于是得名公安。杜甫怀古,怀的是三国争霸这个古,心中挥之不去的痛则是“安史之乱”。头联出现的吕蒙是东吴大都督周瑜的继任者,正是他与孙权君臣相契,亲驻公安,夺取了荆州。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成就的是吕蒙的英名,所以诗人感叹“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他自然想到了“安史之乱”的祸因就在于君臣失契、离心离德,故此含情长啸。
杜甫初抵公安时还是秋天。公元768年的暮秋,诗人从江陵乘船来到公安。再次乘船离开公安时,已是深冬。这首《公安县怀古》当写于这段时日的中间,刚入冬不久,家眷也稍稍安顿了,才有心怀古。
来公安之前,在江陵,杜甫得到旧友郑虔的弟弟郑审的资助。郑审时任江陵少尹。诗人是在前往公安的船中,写下寄赠郑审的《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是为告辞:
更欲投何处,飘然去此都。
形骸元土木,舟楫复江湖。
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
百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
杜甫出成都后各地辗转,万般艰难之际,听堂弟杜观的建议从夔州往荆州。举国皆乱时的荆州,相对安定,也相对兴盛,当时有“南都”之称,所以诗人说“飘然去此都”。“飘然”可不是我们想象的轻捷而潇洒!离开此都时,诗人真的是很灰心了。他说自己形骸衰朽到快要尘归尘土归土了,还得舟船劳顿漂流江湖;这天下又如此的不太平,充斥的是“妖氛”,裹挟他老迈之躯的是“干戈”。百年基业尽遭废弃,处处穷途末路,诗人为自己更为社稷而伤心。
下面这首应该写在怀古诗之前,刚到公安时。《山馆》(一作《移居公安山馆》):
南国昼多雾,北风天正寒。
路危行木杪,身远宿云端。
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
鸡鸣问前馆,世乱敢求安。
明显是初到异地时的感受和心情。“山馆”就是旅店,不一定是山中馆驿,就像现在的酒店并不是专供喝酒的店。在寒冷的季节,诗人来到这渺远生僻的地界,带着乱世漂泊的凄惶,周遭的一切都令他难以安心。
杜甫《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
正解柴桑缆,仍看蜀道行。
樯乌相背发,塞雁一行鸣。
南纪连铜柱,西江接锦城。
凭将百钱卜,飘泊问君平。
诗人送别的这位“李二十九弟晋肃”,是后来出世的天才诗人李贺的父亲,也是杜甫的远方表亲。看到这个题目,不免想到,李贺他们家是多大的一个家族,他父辈是有多少兄弟堂兄弟!你看他爹的排行都数到了二十九!当时是公元768年,而李贺的出生要到公元790年,那么李晋肃这时应该还是一个青少年。他将要西去四川,诗人正打算往东南下沔鄂,所以他说自己正解缆启程,看见李小弟也要启程,想到两人各自西东,不如远征的大雁能作一行飞。此后山高水长,都不知何处安身,漂泊之中的自己只能“凭将百钱卜,漂泊问君平”——通过占卜问卦来打听消息祝祷平安。虽说是空有关切而无实际助益,但这首真挚的诗足以支撑这位小兄弟逆水行千里了。
杜甫离开成都是在公元765年暮春,其后三年时间,多是饥寒交迫、贫病交加,这期间的诗,写尽了自己的衰老丑陋,千种狼狈、万般窘迫。在荆州境内,也是兜兜转转而每每事与愿违,不得已才从江陵顺江而下来到公安。所幸在公安,他遇到了不少好人,他们至今还活在诗圣的诗中,至今都令我们公安老乡感到与有荣焉。这一位名叫卫钧,杜甫诗曰《移居公安敬赠卫大郎钧》:
卫侯不易得,余病汝知之。
雅量涵高远,清襟照等夷。
平生感意气,少小爱文辞。
河海由来合,风云若有期。
形容劳宇宙,质朴谢轩集。
自古幽人泣,流年壮士悲。
水烟通径草,秋露接园葵。
入邑豺狼斗,伤弓鸟雀饥。
白头供宴语,鸟几伴栖迟。
交态遭轻薄,今朝豁所思。
称卫钧为“侯”,可显其位尊。诗人在“幽人泣”“壮士悲”的背景下,在“入邑豺狼斗,伤弓鸟雀饥”的遭际中,感念此君“余病汝知之”。诗人之病,是身病更是心病。诗人说,卫君理解我的病,还听我这白头衰翁倾诉衷肠,使此前屡遭轻慢的我,现在得以开怀……所以,此诗以感激和称扬开头。接下来是“雅量涵高远,清襟照等夷”,这是夸赞卫钧的胸襟广阔、抱负远大,足以涵括天下疆域,“平生感意气,少小爱文辞”,说他的品行才情也是非同凡响。高人之间的交往向来如江海合流一样自然,如风云际会总可相期。结识卫钧这样一位新知,诗人确实是感到庆幸的。
很多人说杜甫此类赠诗,态度过于谦卑了,但我觉得无损于诗圣形象之分毫。倒是该我们公安老乡庆幸:诗人给后世留下了仗义热诚的公安君子的形象。
杜甫还结识了几位本地官员,大家饮酒喝茶,也很相契。《官亭夕坐戏简颜十少府》:
南国调寒杵,西江浸日车。
客愁连蟋蟀,亭古带蒹葭。
不返青丝鞚,虚烧夜烛花。
老翁须地主,细细酌流霞。
少府就是县尉,县令之佐也。诗题中的“戏”字,表明此诗有调侃玩笑之意,那么诗所纪录的也是比较快乐的时光了。
虽然是“戏”说,但是写得如此的雅致而精妙:“南国调寒杵,西江浸日车。”我们湖北现在还是千湖之省,我们公安还是百湖之县,在这样的水乡泽国,夕阳西下的时刻,这里那里远远近近时不时响起的杵声是很令人心头熨帖的。还听得见蟋蟀鸣唱,看得见蒹葭苍苍,这还是秋景,应该也是杜甫刚来时写的。戏人之诗虽出于快乐闲适,但诗中还是颇有寂寥苍凉之意,尤其颈联更显失落怅惘,似乎诗人是在寂寞中回望逝去的岁月,想到那种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光永不复返,而旧时的人似乎仍在远方,任凭燃烧的烛花就那样开着——烛花所预示的游子归来亲人相见等征象早已无从实现……尾联的“老翁”是诗人自称,他说自己想当地主(而不是客人),慢慢地尽情地品味美酒佳酿。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初来异地、独在异乡,置身寥落秋气中,孤寂凄凉之感油然而生,但绝无此前在他处的诗中种种仓惶窘迫之状。可以这样向新交的朋友无所顾忌地倾诉,也是极大的安慰了。
杜甫《醉歌行,赠公安颜少府请顾八题壁》:
神仙中人不易得,颜氏之子才孤标。
天马长鸣待驾驭,秋鹰整翮当云霄。
君不见东吴顾文学,君不见西汉杜陵老。
诗家笔势君不嫌,词翰升堂为君扫。
是日霜风冻七泽,乌蛮落照衔赤壁。
酒酣耳热忘头白,感君意气无所惜,
一为歌行歌主客。
这首诗中的颜少府,也有了不得的人品才情,诗人用词“神仙”、“孤标”,也是极尽赞赏了(《汉书》卷六十七《杨胡朱梅云传》载,有个叫梅福的人,曾任南昌县尉,后去官归里,屡上书刺外戚专权。王莽专政时弃家出走,不知所终,传为成仙。于是“神仙尉”成了县尉的美称)。诗人热情唱诵的是一次尽情尽兴的欢宴,共饮的人有颜少府、顾八等人。席间诗人灵感大发,即兴挥洒,完成了这首歌行,又请顾八当场挥毫。
这位顾八是不是当时著名书法家顾诫奢(曾任太子率更丞,为太子文学,书法擅八分体,人称顾八分),我查来查去终不得而知。不管是不是,都不影响此诗的光华灿灿,仿佛看得见诗人放声高唱、挥毫泼墨的模样,是那样的潇洒奔放!虽然“是日霜风冻七泽”,但大家都畅快淋漓,“酒酣耳热忘头白”,这是诗人那时罕有的意气风发的时刻了。
除了这位严少府,与诗人交好的还有一位韦少府韦匡赞。《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
逍遥公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
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
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
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历史上被封为“逍遥公”的是两位韦姓人:北周的韦夐、唐朝的韦嗣,都是淡泊名利、悠然自乐的贤达。诗人称扬韦少府不愧为逍遥公的子孙。韦少府对自己的理解和赞赏,诗人深为感激。然而,在这纷乱的时势中,送别之际只能是“断肠分手各风烟”……
诗人离开公安时,给一位名号为太易的和尚写诗相赠,一为告别,二为感谢他的照应。《留别公安太易沙门》:
隐居欲就庐山远,丽藻初逢休上人。
数问舟航留制作,长开箧笥拟心神。
沙村白雪仍含冻,江县红梅已放春。
先蹋炉峰置兰若,徐飞锡杖出风尘。
这也是一首精致完美的七律,每一联都是对偶。头联把太易沙门比作两位得道高僧,一是晋代高僧慧远,是他始建庐山东林寺,开创净土宗,世称“远公”。另一位“休上人”,指南朝诗僧惠休,先出家后应诏还俗出仕。他的诗以辞采绮艳、活泼清新著称,所以杜甫用了“丽藻”一词,夸奖太易和尚有惠休之风。“上人”与“和尚”一样,都是对僧人的尊称。
颔联是说承蒙太易和尚惦记自己,多次来探问舟船行期,还留下了诗作。自己也时常打开收藏着太易诗作的箱箧,琢磨着回应奉和的词句。
颈联写到长江两岸的景色。此时应该是数九寒冬了:江那边的雪未化冻,这边的梅花在盛开。诗中提到的“沙村”究竟是哪里,人们往往莫衷一是,就连研究杜诗最精深的仇兆鳌,也不及我这土生土长的公安人搞得清楚。他以为沙村是指公安某地,其实是指江对岸的沙市(后来的陆游写有《沙头》一诗)。试想,此诗的前两联分别为僧俗相对、你我相对,所以接下来的颈联以空间上的江左江右相对,不是很自然吗?
尾联则是对太易的赞美和祝愿。诗人预言他将会像慧远在庐山香炉峰建寺院那样,开创自己修持的兰若,以后还会得道飞升(“徐飞锡杖出风尘”源于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
这些诗令今人欣慰的是,杜甫在公安,还是受到了好好接待的,至少比此前在各地辗转的时日要好。但几个月之后,他还是离开了。离开的时候,正值隆冬,大雪未化。离开公安的杜甫,怀着满心美意,也带着美好的回忆。然而前途渺茫……
杜甫《晓发公安,数月憩息此县》:
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
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眄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
诗人题下自注“数月憩息此县”,那么此时该是冬末了。诗人要往潇湘去。
启程的时候,北城楼上梆子的敲击声正要停息,晨星一如往常地适时闪现在东方。耳边不断传来鸡鸣,还有发丧的嚎哭,仿佛在提醒人们,众生万物都不能长久永存。颔联的“野哭”,不是指旷野里的哭声,而是指嚎啕、恸哭。《孔子家语》中说,“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遂改之”,显然是因为“野哭”缺乏节制,不符合中庸之道,所以令孔圣人讨厌。但此时“野哭”传到诗人耳中,却令诗圣心有戚戚。颈联说,从此后,我又要任由舟楫把我带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江湖无尽、心无所恃,此时此地转眼即成过去,且赖着药饵支撑老病之身,漂到哪里是哪里吧。
杜甫在公安原无计划长呆。他出成都时想的是回中原。然而时局动荡、灾难频仍未有了局,一心北归的他却一再往南,到了公安,得以“数月憩息”。然后北方传来消息,吐蕃攻到陇右占领了凤翔,还有威逼长安之态势。此时公安也发生了变乱,无奈之下诗人想到衡州的故人,于是决意前往湖南,还是走水路。
《发刘郎浦(浦在石首县,昭烈纳吴女处)》是他在荆州境内写下的最后一首诗:
挂帆早发刘郎浦,疾风飒飒昏亭午。
舟中无日不沙尘,岸上空村尽豺虎。
十日北风风未回,客行岁晚晚相催。
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
这诗写的!天气不好,环境不好,身体不好,心情不好……
当然,诗人在湖南的两年里,有一些吉光片羽般的好时刻。
两年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大约也是这个时节,杜甫写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从诗中可知,他是举家飘荡在洞庭湖上。他和家人从潭州(今湖南长沙)走水路往北,风疾(中风)日益严重。诗人是在卧床不起的情况下,写诗寄赠湖南亲友的。
这是一首长长的五言排律,诗中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尤其是凄凉的晚景,其中有“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是说十个暑天身穿岷山的葛布,三个秋冬听闻楚地的寒砧。这是他人生最后一纪寒暑,至死不得北归。诗人一定是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所以奋力写下这首长诗,除了抒发返乡无望的悲情(“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除了对诸位亲友的知遇之恩的深深感激(“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更有一种郑重托付的意思——拜托湖南亲友在自己死后照顾家眷。结尾几联写道: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
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诗圣逝去,时年不足五十九岁……
正在结束此篇札记的此刻,听闻琼瑶女士弃世的消息……如是我闻:一切众生我即是他他即是我,于是不关心过去也不关心未来的我此刻不禁算计起来——
假如我是杜甫,生命正要终结在此刻。
假如我是琼瑶,我虽不会把最后的余力用来抛弃躯壳,但也难以预料二十八年后的我还能做些什么。
假如我是叶嘉莹,可以生年满百,也只剩下少半的光阴。
总之,该我倒计时了。
但是——世上曾有多少美好的生命,在十几二十的年龄、在三十四十的人生终了的时候,已经拥有了丰富而圆满的一生……
所有这一切,带给我的是唯一充足的理由和动力——从此,每一天的我都犹如新生,每一天的我都要有开始,有结束。
摄影作品 by 摄影师 sandmoonyelse
— END —
更多阅读 更多精彩
微信号
zhenwuguan66
新浪微博
@ 魏天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