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无观:与他者比邻而居
读诗识时· 写在前面
鸟飞飞,兔蹶蹶,
朝来暮去驱时节。
女娲只解补青天,
不解煎胶黏日月。
这是唐朝诗人、诗评家司空图的诗《杂言》。诗中的鸟代表太阳(金乌),兔代表月亮(月兔)。它们不停地飞呀跳呀,你来我往之间顺走了时光。虽然幸亏女娲为我们补天,无奈她也不知道怎么制造出黏胶来,把太阳和月亮都粘住而避免天下随着时间渐渐老去。李白也曾经叹息:“长绳难系日,自古共悲辛。”“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现在我们崇尚“治愈”,不时听人说上一句,这世界破破烂烂,总有人在修修补补,诚然。如果这个世界是缀满补丁的,诗歌该是那些补丁上最结实匀称的针脚。稍许打量一下周遭,很容易看见,还能供每一个人无差别地自由享用的,除了阳光、空气,大概也就只有诗歌了。阳光和空气是造物主的创造,我们感恩不尽;诗是人的创造,也令我们备感骄傲。诗人写诗,无不为了把人和自然相联系、与同类和异类相联系、与自己相联系,尽可能地使世上多的是又感恩又骄傲的人,也就是有可能活得完整而独立的人。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一代代人在逝去,一代代人在歌吟,那些慷慨激昂、那些悲叹、那些忧伤,当然还有那些欢悦和美好,都为我们所需要。不是因为风雅,更不是因为荣耀和权力,而是跋涉在人生道路上的我们,情感和精神都需要滋养。科学的昌明并没有使千百年前的诗显得落伍,反而一次次验证了它们的现实性。似乎远古的声音比无数当下的文字更能影响我们的身心,远古的境界也一直是当下人们的追求,不是因为他们曾经享有泼天的富贵,而是因为他们用诗把自己拔出生活的泥潭而克服了不幸。“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我们的人生路途上,经历过并且还将经历的陡坡和深渊、辛酸和悲愁、乐境和希望,他们都经历了,超越了,达到了,并且示现给我们,说,我们也可以的。
时间带走的一切,留在诗歌中。遥不可及的一切,也在诗歌中。时间在轮转,我们以为逝去的一切,会在我们意想不到的时候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到我们面前。前人留下的诗行不仅是他们来过这世界的证据,也是他们在场的证据。他们与我们在一起,告诉我们许许多多的事情。他们并不期待什么,但我相信他们无时不在倾听着我们的回应,并且听得懂任何式样的回音。诗歌才是一艘可以穿越时空的航船,读诗好比刻舟求剑,常人眼里的愚行在时间的长河里不失为一条妙招,使你能够打捞起不甘遗失的所有。当你因为一行诗而认出你此时此刻的处境和心境,或者在一声鸟鸣一缕轻风中认出了一首诗,或者有时,诗和生活如花开莲现般同时闪耀,使某个过去的时光訇然绽开,这一切定然使你感到自由而满足。
基于这些理由,我展开今年的“读诗识时”体验之旅。
读诗识时:立春
李显《立春日游苑迎春》:
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
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
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
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李显就是唐中宗。到底是皇帝,即使很窝囊很昏聩,一旦站到天子这个平台上,没法不视野广大,气象开阔:“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吩咐太阳道,你不要急着西沉,我们迎春的盛筵才刚开场!流霞,既是奔涌流溢的云霞,所谓流霞成彩,也是“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王充《论衡·道虚》)的流霞,那是产自天国的佳酿。“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春天将临未临的此刻,纵情歌舞的彩蝶黄莺还未出现,梅花和新柳就显得格外骄矜自傲了。这首七律的形式工稳,画面富丽堂皇,视野又是那么自如地收放开合。看得出,至少在这一刻,这位皇上真是得意而尽兴了。
李世民《守岁》: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李世民是唐中宗的爷爷唐太宗,即使在皇帝群里,也算得上数一数二的人物,但他这首五律却显得比较低调。凭我粗浅的认知,以为五言和七言,无论律诗还是绝句或歌行,它们的差别似乎就在五言的字数少而显得简朴古雅,字数多的显得活泼多姿。事实上李世民可不是一个低调的人,不过做这应景诗的才能有限,敷衍一下也没人敢不喝彩。显示他帝王风度的是那首流传极广的《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这首诗背后也有太多故事。大家的共识是,李世民在夸赞萧瑀,说他经得起艰危困顿的考验,既是一位忠勇仁义的臣子,也是真正的智者。现在看来这首诗的每一行都是至理名言,而唐太宗当初作它时也没少引经据典,“疾风知劲草”用的是光武帝刘秀夸赞王霸的话。刘秀从起事到成为皇帝,陆陆续续投奔他的人,都经不起各种考验而陆续离开了,只有王霸始终跟随着。“板荡”源于《诗经·大雅》,其中一首题为《板》,还有一首题为《荡》。“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大意是为帝王者,言行不一、昏庸无道会使天下动荡、灾乱频发而终将就无可救药;《荡》以“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开篇,然后每一节都是“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开头,通篇都是周文王面对殷商的无道末世的浩叹。萧瑀是从隋代过来的人,李世民是夺江山的人,联系他们的身份和一生的总体表现,萧瑀即便那么受重视,也好几回差点送命,并且是死在自己的忠勇耿直上。所以,与其说唐太宗是在夸奖为他大唐尽心尽力的萧瑀,不如说是盛赞朕本人大仁大德。试问历史上有哪一位皇上或自以为皇上的人,不是、不会变着法子自我表扬呢,又有哪个普通的明白人心里不是透亮的呢,只不过由于自己是臣子或匹夫,不敢、不能有兴趣去毫无意义地捅破一层窗户纸罢了。
不谈阴谋和宫斗,不谈征战和杀伐,不谈韬略和手段,历来君王为后世传颂得多的,基本上至少会一点赋诗作文,可见诗才是秦皇汉武应该寻找的不死药。当然也没人敢妄议皇帝的文学写作,这里也只想说明有皇上作诗的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最重要的一个。彼时人们的节日和素常日子怎样过的,可以从诗里探知一二,而诗本身正是一份温暖的厚礼,供我们度过这个寒气迫人的春节。
迎春仪式是在立春前一日。唐中宗那首诗是写他率朝臣迎春的情景,各地方相应的官例,是长官率士绅僚佐,出东郊,以鼓乐开启祭礼。在民间则别有一番热闹景象。
立春总在过年(春节)前后,立春的习俗和过年的习俗是融为一体的。在广大的城乡,过年时节杀猪宰羊放鞭炮,狮子龙灯采莲船,走亲会友打麻将,可以说是代代相传的传统了。当然也有些传统风俗传着传着就没有了,或走样了。好些诗都提到斗鸡走马。走马大概就是跑马比赛或这一类游戏;斗鸡,据说现在正局地复兴中。
《全唐诗》中有一首《神鸡童谣》,流传于唐玄宗时代: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治道挽丧车。
《太平广记》也有记载,说唐玄宗没当皇帝时,就非常喜欢民间的斗鸡活动,于是他登基以后,“治鸡坊於两宫间,索长安雄鸡,金毫铁距,高冠昂尾千数,养於鸡坊。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使驯扰教饲”,并且《太平广记》还批判性地指出,“上之好之,民风尤甚”。
《神鸡童谣》中的主人公贾家小儿名叫贾昌,据说他七岁能解鸟语,深得玄宗欢心,被封为“鸡坊五百小儿长”。童谣中的他,凭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小小年纪就得到世人难以企及的荣华富贵,不免让家长觉得不去卷那个读书也罢。贾昌的独特本领也确实高强,不仅能号令群鸡,还能预判斗鸡的胜负。他的装备派头也极为豪奢:指挥斗鸡时身着绣花的白色真丝衣衫,随侍的是装饰华丽的车轿。贾昌的父亲去世,他奉旨扶柩回千里之外的家乡,沿途一路上都有各地长官派遣的差夫牵挽丧车,陪吊引路。也许就因为“上之好之,民风尤甚”,斗鸡自唐玄宗以后逐渐形成了民间风俗,宋时也很盛行。苏轼《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写的是过年守岁,其中“林乌枥马斗喧哗”,虽不是确指斗鸡走马,也是说由于孩子们在搞这一类的事情,闹得林中鸟、槽里马都鸡飞狗跳的了:
黄昏已作风翻絮,半夜犹惊月在沙。
照汴玉峰明佛刹,隔淮云海暗人家。
来牟有信迎三白,薝卜无香散六花。
欲唤阿咸来守岁,林乌枥马斗喧哗。
分无纤手裁春胜,况有新诗点蜀酥。
醉里冰髭失缨络,梦回布被起廉隅。
君应旅睫寒生晕,我亦饥肠夜自呼。
明日南山春色动,不知谁佩紫微壶。
这首诗前三联都是写大雪的,到半夜雪光如月色……大年三十晚上不可能有月亮,我们小时唱“颠倒歌”,起头便是“三十晚上月亮大,一个强盗偷西瓜”。初读这首诗时有好些内容搞不懂,比如“来牟有信迎三白,薝卜无香散六花”,后来知道,来牟分别指小麦和大麦,“迎三白”也不是“遇上几场大雪”,苏东坡绝不会犯律诗中“合掌”“意重”的毛病,因为下联还是在说下大雪;“薝卜”指栀子的一种,也开白花,六瓣的,很香,所以这一句是说大朵大朵的大雪花像那种栀子花,只是不带香味。在网上寻找解释,以讹传讹的真不少。我以为这首诗在东坡先生的诗中不算最好的,但也有他一贯的情趣和风格,不应该那样潦草地对待。他写自己过年的情形,这里的“三白”可能是他和家人朋友们才懂的一个典故。当初,“三苏”父子三人及眷属,一大家子人头一次抵京,生活很清苦,常常餐桌上只有米饭、萝卜和盐这三样白色的东西。事实上这首诗主要内容,就是讲过年守岁时又冷又饿,虽然读来给人一种诙谐而欢乐的感觉。一方面作为应和朋友的酬唱,不妨把自己的窘状夸张一下来逗乐;另一方面,正因为日子是艰难困顿的,更需要幽默感和喜剧精神来消解和超越。所以,他才这样来写青黄不接的窘状:地里麦苗青青,信守着自然的规律,谁也无法把未来才成熟的麦子来充此时的饥肠,而当栀子花开时,就可望“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了。“醉里冰髭失缨络,梦回布被起廉隅”,是说喝醉了,胡子上有冰渣如璎珞掉下来;床上的布被也冷冰冰地支棱着(想想杜甫说“布衾多年冷似铁”)。
“欲唤阿咸来守岁,林乌枥马斗喧哗”,这是说想叫孩子们进屋来一起守岁,但他们根本顾不上——相比守岁枯坐,“阿咸”们更热衷于斗鸡走马。这里的“阿咸”不是指一个人,而是对这伙子玩得起劲的晚辈的通称。东晋时,竹林七贤中的两贤阮籍和阮咸,是叔侄关系,所以,后来人们用“阿咸”称呼“侄儿”就是一番美意,夸他如阮咸般要个性有个性,要才貌有才貌。苏东坡在这里还又顽皮了一下——“阿咸”不只是侄儿,自己的孩儿对于兄弟也就是阿咸呀。他一边称他们为“阿咸”,一边又说“斗喧哗”,有点类似有人说“那伙在球场上跳广场舞的刘亦菲好嚣张”。
现在我们不兴说守岁了,是跨年。年轻人还是喜欢户外跨年。在家里守岁的人也通过电视和视频看阿咸跨年的各种喧哗。我们这里的江汉路,在公历除夕,华灯初上便人潮汹涌,那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根本不足以形容其阵势,也不足以传达人们的兴致。
诗中有关习俗的句子还有“分无纤手裁春胜,况有新诗点蜀酥”,是说我既没有纤纤素手裁剪的春胜,何谈用新题诗的纸来点除夕的灯呢。俗话说“三十的灯十五的火”,大年夜和元宵节都是整夜亮堂的。
“裁春胜”,修剪彩纸戴在头上,有的叫戴春胜,又叫戴春幡。春胜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剪彩幡成方形图案,有的说剪成花果莺燕之形,或在上书写画画,现在看来是搞不确切了,总之这些都是春胜。还有,彼时女子立春时戴在头上的,可以缠缚固定头发的,由三个方形而在转角处交错衔接的金银铜饰,也叫春胜。还有些别的风俗,比如欧阳修《春日词五首》中提到的“赛牛”:
宫坛青陌赛牛回,玉琯东风逼晓来。
不待岭梅传远信,剪刀先放彩花开。
试粉东窗待晓回,共寻春柳傍香台。
不惊树里禽初变,共喜钗头燕已来。
而“剪刀先放彩花开”,“共喜钗头燕已来”说的还是剪春幡、戴春胜。
再看唐时的春胜。李商隐《娇儿诗》中有“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 这个春胜似是指把“宜春”的字或写或画在纸幡上——孩子和父亲玩高兴了,也不管什么时节,就央求阿爷写春胜。杜甫《立春》: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此诗最后一行,诗人唤孩子给自己找点纸来,他要题诗了。漂泊之中,时势艰难,能找到什么好纸吗?姑且将就,说不定题了诗的纸还要去“点蜀酥”。又因为身在异乡,心无安处,遥想太平盛世时,在帝都迎春的情景,不免满眼满心都是悲。
杜甫诗中的“春盘”,与欧阳修诗中的“赛牛”一样,既是立春时节的仪式,也是民间风俗。立春日的吃食春饼、春菜,菜多是葱、韭、芹这些“青丝”状的“细生菜”,摆在盘子里,就是春盘。
立春日还有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卖春困。一方面天气将渐渐和暖,使人容易犯困;另一方面,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渔樵耕读各行各业都要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所以,在立春当日,小孩子也要早早起床,跑到各家各户的门前窗口去吆喝“卖春困”——这一定是那时的小孩子爱玩的游戏!就像现时美国的小孩子,在万圣节这天,一伙一伙的装扮成很吓人的样子,去挨家挨户敲门,敲开了就嚷嚷“Trick or treat”。不同的是洋孩子要糖是在晚上,卖春困的中国小孩是在早上。宋人陈著有一首 《浪淘沙·立春日卖春困》:“窗影弄晴红。欢笑成丛。一声春困到衰翁。回首太平儿戏事,雨过云空……” 陆游也有一首诗写到卖春困,现在读来还很有意思,题为《岁暮》:
少慕浮名百种痴,老知世事尽儿嬉。
从今春困不须卖,睡到日高三丈时。
放翁先生说自己现在老了也明白了,原来追名逐利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所以从今往后我彻底躺平,再也不必卖春困了,懒觉随意睡。陆游还有很多写立春的诗(当然不如写梅花的多):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
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木兰花·立春日作》)
绍熙又见四番春,春日春盘节物新。
独酌三杯愁对影,例添一岁老催人。
菊芽冒土如争出,柳色摇村已渐匀。
身是兰亭山下客,未容逸少擅清真。
(《立春》)
采花枝上宝旛新,看遍秦山楚水春。
村舍不知时节换,傍檐百舌苦撩人。
(《立春》)
无论从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方面,还是从诗歌本身来看,苏轼与陆游都大有相似相通处,虽然现在前者的粉丝似乎要多得多。放翁先生也是一辈子命途坎坷而身负大任,也是风月无忌且文武双全,也是为官为民琴心剑胆。上面的几首《立春》,写异乡羁旅也好,荒村闲居也好,愁归愁,思归思,哀怨归哀怨,情致乐趣一点也没少。落拓不羁的风度也迷人得很,写得词工意远却又显得稀松平常,一时说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老去,愁什么,一时又说真是无可奈何,平白无故地就老了一岁,一时又兴致勃勃意趣盎然地看花听鸟……生活赋予的大智大慧,就是从容而坦荡地面对生活、接受生活,以及自己。也只有活得那么通脱那么尽兴,才写得这么潇洒自信。
《全唐诗》中有一首署名“史青”的诗《应诏赋得除夜》: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在《全唐诗简编》里署名为“王諲”,题为《除夜》,编者也有他的依据。不论作者是谁,也不论是否“应制”(奉皇帝诏命而作),这首诗本身是又简单又高明的,虽然是严谨的格律,但字句都很朴素,很平淡,将新旧更替的时刻的自然现象与普通人的普遍性感觉、祈愿聚焦在具体的物事上,使读者注意到,就在我们有意无意、有感无感之间,世事怎样随着光阴流转。
钱起的《春郊》,写春伊始,天将暖,一切都渐渐现出令人欣喜的迹象。言辞清新,节奏明快,色彩温和。这就是所谓“宜春”了,贵在活泼自然:
水绕冰渠渐有声,气融烟坞晚来明。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孟彦深《元次山居武昌之樊山新春大雪以诗问之》:
江山十日雪,雪深江雾浓。
起来望樊山,但见群玉峰。
林莺却不语,野兽翻有踪。
山中应大寒,短褐何以完。
皓气凝书帐,清著钓鱼竿。
怀君欲进谒,谿滑渡舟难。
题中的“元次山”是诗人元结。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元结辞官隐居鄂城樊山,就是现在鄂州市内的西山。西山挨着抔湖,抔湖西南是退谷。元结有《退谷铭》曰:“干进之客,不得游之。”又有《抔湖铭》,曰:“为人厌者,勿泛抔湖。孟士源尝黜官,无情干进,在武昌,不为人厌,可游退谷,可泛抔湖矣。”孟士源就是孟彦深,可见这两人之交情,互为知音。写这首诗时的孟彦深正任武昌县令,在《全唐诗》中他也只留下了这一首诗,一首也很好。新春之际,我们的父母官望着天地之间的一派冰雕玉砌,不由惦念隐居山中的朋友,想象他身着短褐或凝神静坐或独钓寒江的情形,虽然牵挂却不能前去探望,只把深深的关怀和钦敬浓缩在沉吟式的陈述中。
在新春之际写的问候朋友的诗,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也令人动容。杜二拾遗就是杜甫,此时避居成都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写此诗时的高适自己也在远离家乡的四川,由彭州刺史改任蜀州刺史。虽被贬谪,但境遇比杜甫好很多。此诗不仅写出他对朋友的牵挂,更表达出钦敬和愧疚;既是寄赠老友,也是自我抒怀,更是面对知己者无所顾忌的心灵倾泻: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这是二人共同的处境:都是德才兼备抱负远大的人,却身处偏远无法参预国事,百忧千虑也无可奈何。“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是二人共同的心境,时势如此动荡,前程难测。多年以后杜甫写过一首《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朋友之间惺惺相惜、体恤同情,并没有因为时空变易、生者逝去而弱化。他们也不说要归隐、要喝醉的话,甚至没说安慰的言辞,而是彼此深刻的理解、会意,以及尊敬。高适比杜甫年长十岁,此时还有相当的官职和薪俸,所以他向颠沛流离而不失公心和壮志的杜甫真诚道出心中的惭愧。而后来杜甫的追酬诗也表达了同样深切的感怀和敬仰。
正月初七是为人日(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南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也是剪彩幡、戴春胜,还互相赠送春胜,与九月九日一样也是登高赋诗的日子。以前读唐诗宋词,并不关心作者生平,甚至不关心作者是谁。现在不同了,每每在各选本上看到诗人们生平简介,觉得不够,还通过各种线索去搜寻,结果就发现了一个令人相当气馁的共同点:诗人们无不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却无一例外地难得施展才能。即使出仕为官,也总是被贬来贬去,颠沛不已。所幸,总有家乡可以忆念,总有亲友可以惦记,总有知音可以隔空交流。
唐之前的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说:“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回家要等到大雁落定的时候,回家的念头却在花开之前就有了。这只是各种各样的想家方式之一,还有在本该团聚的日子却不得不离家的,如苏颋《将赴益州题小园壁》:
岁穷惟益老,春至却辞家。
可惜东园树,无人也作花。
人还没走,就已经在想象春花怎样开放在没有人的园子里。这是还没有离开就已经思念了。元稹《赠熊士登》又不一样,他写的是漂泊的人,在他乡的梅花树下,遇见老友,百感交集而又无以言表:“平生本多思,况复老逢春。今日梅花下,他乡值故人。”老去的人在“例涨一岁”的时刻,在他乡遇见老乡,还有梅花凑趣,结果还是使思乡之情倍增又倍增。
可见,即便在除旧迎新的时刻,人们的心声,并非全是那么的“宜春”,但对于后来者,读到它们时入目入心,却实实在在是共享着一份跨越时空的春胜了。
再读一首写于立春的诗,感觉很不一样的,是韦庄的《立春日作》:
九重天子去蒙尘,御柳无情依旧春。
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
这一首七绝,好就好在他替有史以来的为君王背锅的红颜们翻了一次案,而不仅仅是为在马嵬坡被赐死的杨贵妃道一声冤枉。天子蒙尘受辱,春天照来不误,而且这一回无论如何赖不到女人头上了。此诗的本事是,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二月,黄巢破潼关,僖宗仓惶西逃,新年正月到达成都。所以这首诗是有感于当时的“重大新闻”。他还有一首七律的《立春》,形式规整,除了宜春,并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姑录于此: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
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
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封面、题图手机摄影 by 真无观
— END —
更多阅读
身外的世界常看常新,心中的波澜随起随定 || 逐月读诗之二月份
扫码关注
微信号|zhenwuguan66
新浪微博|@ 魏天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