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到了应该对课程思政建设反思的时候了!

文摘   教育   2024-02-28 22:07   陕西  
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在公众号中发文谈课程思政的话题了,我回溯了一下最近的一篇关于公众号的推文是写于2023年4月22日的“课程思政呈现出来的基本样态应是课程本身”,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接近10个月没写相关题目了。没有写不代表不关注,参加了不少的评审、竞赛、申报打磨等活动,内心对于课程思政的状况还是比较担忧的。我在2021年曾经将公众号中有关课程思政的内容(大约20万字)集结申请出版,当时也获得了学院的经费支持,某出版社也在运作申报。由于特殊的原因吧,差不多快一年时间却告诉我出不了。其实,出书无非就是两个目的,一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及认可,二是看能否对于单位的相关工作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当时对于即将退休的我来讲,出不出对我个人的影响并不大,所以就搁置在那了。去年年末在某次会议上又碰到了另一出版社的社长助理,谈到了我写公众号和出版图书儿的意图,得到了积极回应。因此,假期当中我又把原来已经弄了一部分的书稿和还没有总结梳理的推文又翻出来看,才发现已经好久没有发送推文了。
今天在朋友圈中看到朋友推送的一条信息,主要还是对当下一些非思政课教师的“生搬硬套”式的课程思政的“嘲讽”,一下子激起了我一直想说的话和思考的问题。因为,课程思政的概念从相对较为正式的提出,是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最有名的一句话,即“其他各门课程应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发挥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至此带火了课程思政的概念,特别是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对高校为什么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以及如何建设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更高的要求,缓解了不少专业课教师对于在专业课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困惑和疑惑,但是,课程思政的热度并没有由此上来。真正激活和带热了课程思政建设热情的是2021年开始启动的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申报工作。项目驱动本来是他的积极作用的,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的“两张皮”、“硬融入”、“形式化”等各类问题。
客观地讲,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培训、各种各样的竞赛、各种各样的申报,应当对于专业课教师建设课程思政发挥了重大作用,即使“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经过一段的实践也会使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念、机制和具体实践有了新的认知。加上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有了像上海大学等一批冲在前面的高校的课程思政实践、有大量的相对较为专业的培训、最不济的也有大量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坊”等,培养了一批走在前面的学校和教师个人,但是绝大多数涉及课程思政的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犯得各式各样的“错误”,我真的有点“辛辛苦苦好几年,一下回到起步前”的感觉,我不由得想,我们为高校教师做了那么多的培训,难道就一点没起作用吗?我认为这里面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对于什么是课程思政没有真正理解。做课程思政其实非常的简单,就是作为教师如何将教书育人相结合、如何将知识、能力与价值塑造相结合的问题。我多次强调,不管是谁,只有不以育人为目的的课程思政就是形式主义。我们今天能够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看得到课程思政吗?这不是因为“润物细无声”和“盐溶于水”做得好,而是大多数做课程思政的目的与动机根本就不在学生和课堂身上。我们能够看得见的课程思政,大多是在写的本子和材料中、是在比赛的现场。我曾经在教学比赛现场针对专业课教师背诵的“同向同行”的词语,我提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大学究竟开设了哪些思政课”的时候,结果尴尬了!
因此,当下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无论是做的好坏,都应当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把“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古训发扬光大,并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立德树人的要求紧密结合,教师的心思应当是一种育人的自觉,而不是到了需要嵌入课程思政的时候才临阵磨枪,当然对于课程思政会出现一系列让别人啼笑皆非、贻笑大方的、让自己脸红心跳的尴尬场面。

老夏说课
我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师夏永林,作为从教30年的教师,十分关注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及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设定该平台主要是便于学生学习和将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别人分享,同时将有价值的信息客观地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