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睡眠、均衡的营养和适量的运动,是国际公认的三大健康基石。贝吉艾尔,追踪全球睡眠研究,分享科学睡眠知识,提供健康睡眠方案!贝吉艾尔官方网站 www.bgier.com
失眠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诱发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个体和社会都构成严重的负担。
根据相关医学指南,失眠的干预方式主要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和药物治疗。
其中,属于心理治疗层面的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指南首推的方法。
一些中老年人或者特殊群体,由于特殊的原因,长期借助安眠药来助眠,这实际上是存在极大健康隐患的。
那有没有绝对安全的安眠药呢?答案是没有。
这是因为,安眠药的短期疗效虽然已经被临床试验所证实,但是,如果长期服用时,依然需承担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成瘾性等风险。
具有催眠作用的药物很多,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包括四大类: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和具有催眠效应的抗抑郁药物。
其中,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分为两大类,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
苯二氮䓬类药物于20 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肌肉松弛、抗惊厥等作用。不良反应包括日间困倦、头昏、肌张力减低、跌倒、认知功能减退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开始应用于失眠的治疗。由于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半衰期相对较短,残余效应被最大限度地降低,产生药物依赖的风险较传统苯二氮䓬类低,治疗失眠安全性相对好一点。
褪黑素参与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可以改善时差变化所致睡眠觉醒障碍、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等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
目前,使用普通褪黑素治疗失眠尚无一致性结论,一般认为,褪黑素对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及因褪黑素分泌减少导致的失眠人群有效,但对于继发性睡眠障(如因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心理因素或服用药物等引起的睡眠障碍)失眠患者并无明显改善作用。
安眠药的使用要非常慎重。
首先,部分药物说明书中的主要适应症并不适用于失眠的治疗
比如某些抗抑郁剂和镇静类抗精神病药物,但是这些药物具备治疗失眠的临床证据,因此可以参照推荐意见在临床主治医师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其次,安眠药并不是所有人有效
部分失眠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有限。如果失眠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多种药物同时应用会存在药物交互反应,干扰治疗效果。
所以,当感觉能够自我控制睡眠时,要考虑逐渐停药
比如,如果失眠与其他疾病(举例,抑郁障碍)或生活事件相关,当病因去除后,应考虑停用镇静催眠药物。
这里要特别需要注意,长期接受药物连续治疗的患者应当避免突然终止药物治疗,后者可能带来潜在的失眠反弹或其他问题。常用的减量方法包括逐步减少用药量和变更连续治疗为间歇治疗。
最理想的失眠治疗方式是失眠认知行为疗法。
根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失眠认知行为干预是治疗成人失眠的首选方案。
引自《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根据斯皮尔曼的3P模型,失眠的发生、发展和维持由易感因素、诱发因素和维持因素作用,如果超过了阈值就会引发失眠。
易感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及性格特征等因素。具备易感因素的人容易失眠,可以理解为易失眠体质。比如有的人具有完美型人格,容易忧虑,对人和事敏感度高,这类人就容易失眠。易感因素通常是无法改变的。
诱发因素包括生活里的突发事件,比如生病、工作变化、人际冲突、加班等等,一般来说,诱发因素对睡眠的影响会随时间逐渐减弱,此时失眠属于短期失眠,绝大部分人在诱发因素消失后会回到正常状态。
维持因素是指失眠得以持续的行为或想法,比如睡眠焦虑、睡眠卫生差等等,这些会加重失眠,形成恶性循环,短期失眠逐步发展成长期/慢性失眠。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重点就是消除失眠的维持因素,只有破坏掉失眠的维持因素,才可能让睡眠回归正常。
CBTI是从行为学上建立良好的睡眠认知和习惯,包括五个部分: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睡眠卫生教育、认知疗法、放松训练。
1.睡眠限制:通过缩短卧床清醒时间,增加入睡的驱动力以提高睡眠效率。
2.刺激控制:建立身体与床之间稳定的睡眠条件反射,消除床与清醒、沮丧、担忧等的消极联系。
3.睡眠卫生:去除阻碍睡眠的不利因素。(可参考:饥来吃饭倦来眠,睡觉是人的本能,想睡好觉建立睡眠习惯很重要)
4.放松训练:降低大脑、身体和认知唤醒,降低卧床时的警觉性,使睡前平静。
5.认知疗法:改变对失眠的认知偏差,克服对失眠的恐惧和焦虑。(可参考:恐惧失眠比失眠本身更可怕)
有研究显示,约70%~80%的患者可从CBTI中获益,约40%的失眠患者甚至可以达到完全缓解。
CBTI能够有效纠正失眠患者错误的睡眠认知与不恰当的行为因素,有利于消除心理生理性高觉醒,增强入睡驱动力,重建正确的睡眠觉醒认知模式,持续改善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没有不良反应。
注意:程度严重的长期/慢性失眠患者应当在专家或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失眠干预,切不可自行盲目采取措施以免造成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
引用文献 Spielman AJ,Caruso LS,Glovinsky PB . 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on insomnia treatment [J]. Psychiatr Clin North Am,1 9 8 7 ,1 0 ( 4 ) : 5 4 1 -5 5 3 . Michael Perlis, PaulJ. Shaw, Georgina Cano, Colin A. Espie, Chapter 78 - Models of Insomnia,Editor(s): Meir H. Kryger, Thomas Roth, William C. Dement,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leep Medicine (Fifth Edition),W.B. Saunders,2011,Pages 850-865,ISBN 9781416066453, https://doi.org/10.1016/B978-1-4160-6645-3.00078-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1416066453000785) Fang L, Lyu Z, Ai S, Du S, Zhou W, Zeng S, Luo X, Guo J, Zhao Y, Li S, Hou Y, Lu C, Zhang B. Is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CBTI) more cost-effective? New-perspective on economic evalu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leep. 2024 May 25:zsae122. doi: 10.1093/sleep/zsae12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8795362. 许丝丝,李涛,褚文浩.认知行为训练下健康教育对围绝经期中度抑郁患者社交功能和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4,39(09):1702-1706.DOI:10.19829/j.zgfybj.issn.1001-4411.2024.09.039. |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更多健康睡眠知识
等你解锁!
www.bgier.com
追踪全球睡眠研究,分享科学睡眠知识,提供健康睡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