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性荨麻疹:一种常见慢性诱导性荨麻疹!

文摘   2024-12-09 22:28   河南  

寒冷性荨麻疹(cold urticaria,CU)是一种常见慢性诱导性荨麻疹。最初由Frank于1792年首次描述。

平均病程长达数年、有冷诱导性过敏反应风险、非典型CU诊断困难等原因使得CU临床诊疗极具挑战性。

1流行病学

CU预计发病率约0.05%,寒冷气候国家发病率更高。

女性更多见。

全年龄段均可受累,以第2-4个十年最多见。

CU患病率的地理、性别、年龄差异尚未知。

(冰块试验:阳性)

2发病机制

具体不详,存在自身过敏、自身免疫、神经源性通路、温度感知异常等多种学说。

冷暴露可诱发自身抗原产生,诱导相应IgE应答,在致敏人群则可导致IgE依赖性肥大细胞脱颗粒,风团形成(IgE介导性自身免疫)。但截至目前,尚未发现任何冷依赖性皮肤抗原。

偶有IgM依赖性被动转移报道,但多数CU被动转移至健康受者均呈IgE依赖性。

以肥大细胞为靶向的IIb型自身免疫、激活的自身抗体或参与CU发生。

有关CU中皮肤自我反应性、血浆组胺释放活性的数据有限。

有研究发现冷暴露后皮肤、血液、尿液、疱液中均可见组胺释放。体外模型发现冷却10min后再复温至37℃可见组胺释放显著增加。冷刺激试验(cold stimulation testing,CST)可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前列腺素D2及TNF-α释放。

嗜碱性粒细胞组胺释放并非寒冷依赖性。

冷球蛋白在CU皮肤肥大细胞活化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a:无皮损;b:接触冰块2分钟;c:接触冰块1小时后)

3临床表现

典型特征为冷暴露后发生风团、血管性水肿,伴或不伴过敏反应。临床症状及体征可自局限性风团至系统性症状(呼吸窘迫、低血压伴头晕、恶心、腹泻、腹痛、定向障碍、休克)。临床表现依赖于冷暴露的强度与持续时间、个人冷敏感度阈值(从低至4℃至高于27℃)及其他未明确因素。

典型皮损常发生于受冷复温时,并于1小时内缓解。

CU平均病程约6年,但亦有持续≥20年者。疾病早发、病变严重、CTTs更高等均预示长病程。

(自喷泉喝冷水后)

CU可分为经典型与非经典型。其中非经典型CU变种包括:

  1. 系统性;

  2. 局限性;

  3. 局限性冷反射性荨麻疹(localized cold reflex urticaria);

  4. 延迟性;

  5. 冷诱导性胆碱能性荨麻疹;

  6. 冷依赖性皮肤划痕症;

亦有观点将CU分为原发性(特发性)、继发性(自身免疫、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隐翅目叮咬、摄入某些药物或食物)。

CST(采用冰块或TempTest技术)可在局部复现风团反应。非典型CU可见非典型冷诱导性风团或非典型CST应答。

病程≥6周者为慢性CU。但目前对急性CU发病率及慢性化驱动因素等知之甚少。

常见触发因素包括冷物体或表面、冷水(如游泳或冲凉)、低温环境(寒冷季节、空调)、冷风、冷食物(冰淇淋等)、冷饮等。食用冷饮或食物时可导致口咽血管性水肿

虽然CU常冬季恶化,但60%无季节变化。

CU冷敏感度可通过临界温度阈值(critical temperature threshold,CTT)及临界刺激时间阈值(critical stimulation time thresholds,CSTTs)来判定。CTT指诱发风团的最高温度。CSTTs指诱发风团所需最短时间。

1986年Wanderer等提出了CU严重度分级系统:

(1)I型(30%):局部反应(风团、血管性水肿),局限于冷触发因素接触部位;

(2)II型(32%):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累及除心血管系统外的其他器官;

(3)III型(38%):泛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伴系统反应(如低血压、头晕、晕厥、定向障碍)

除上述分级系统外,还有定量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严重度指数(the quantitative acquired cold urticaria severity index,ACUSI)可辅助评估CU严重度。

(海水浸泡后)

4合并症

特应性疾病、其他慢性诱导性荨麻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症状性皮肤划痕症、胆碱能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水源性荨麻疹等。

5诊断

CU诊断依赖于患者病史、CST(冰块试验、TempTest试验)等。

不推荐常规用冷敷袋或冷水浴检测。

行CST时,第2代抗组胺药及系统性激素应提前至少3天及7天停用。

需与Cryopyrin相关周期性综合征、磷脂酶Cγ2相关缺陷及免疫失调、CryoVas等鉴别。

6治疗

规避触发或加重因素。

第2代抗组胺药正常剂量及大剂量分别为CU治疗的一线及二线用药。但其无法预防广泛冷暴露时所诱发的寒冷性过敏反应。

对2代抗组胺药治疗抵抗者可考虑Omalizumab治疗。

此外,多虑平、硫唑嘌呤、霉酚酸酯、桂利嗪、抗生素、生物制剂(阿那白滞素、依那西普、瑞丽珠单抗、度普利尤单抗)、外用Syk抑制剂(the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

NCT02424799,开发中)及外用rilonacept(一种IL-1拮抗剂;the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 NCT02171416;开发中)等亦均有应用报道。

当前指南推荐给予伴系统反应风险者备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但其开药标准尚不明确。

冷脱敏是指通过持续冷暴露诱导病维持冷耐受性,但对其机制知之甚少,目前不推荐常规使用。

参考文献

[1] E Benelli, G Longo, E Barbi, et al. Anaphylaxis in atypical cold urticari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Ital J Pediatr 2018; 44: 135.

[2] F Filippi, A Sechi, C Baraldi, et al. Localized cold urticaria after vaccination in a child: A case and literature review. Allergol Int 2020; 69: 645-647.

[3] S Işk, Z Arkan-Ayyldz, S C Sozmen, et al. Idiopathic cold urticaria and anaphylaxis. Pediatr Emerg Care 2014; 30: 38-39.

[4] N Maltseva, E Borzova, D Fomina, et al. Cold urticaria -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do not know. Allergy 2021; 76: 1077-1094.

[5] G F Sciallis, 2nd,E H Krych. Localized cold urticaria to the face in a pediatric patient: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Pediatr Dermatol 2010; 27: 266-269.

(本文仅作为科普与学术交流,增进了解,引起重视,有相关临床症状者,建议及时就医!!!)


DermatoSharing
专注于分享皮肤科常见临床问题及最新学术进展![昌哥坚信:常见病也有大道理,罕见病也有小原理,于细微处见真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