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感染所致重型、流感样疾病。登革热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包括4种血清型,即DEN1-4),主要经由埃及伊蚊叮咬传播。蚊虫叮咬至DF发病的潜伏期为3-8天。
DF可累及婴儿、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临床表现随患者年龄而异。婴儿及低龄儿童常仅有非特异性发热性病变,所伴皮疹与其他病毒性疾病难以鉴别。更严重的病例常见于稍高龄儿童及成人,以迅速上升的高热(>39℃)为典型特征,持续约5-6天,有时呈双相性。发热期,患者常伴严重头疼、后眶窝疼痛、肌痛、关节痛、恶心、呕吐。>50%患者于发热期伴皮疹。
登革热病毒感染可致3种谱系性临床综合征,即经典型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
为增进对登革热皮肤黏膜表现认知,提高临床警惕性,避免漏诊、误诊,现对登革热相关皮肤黏膜表现作一简述。
1皮肤表现
典型皮疹可见于50%-82%DF患者。皮损主要见于DF及DHF。
最初皮损(第1类)呈面部一过性潮红,通常稍早于或在临床症状出现的首个24-48小时内,被认为是毛细血管扩张所致。
第2类皮损常见于发热后3-6天,典型表现为无症状性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部分患者,皮损可相互融合,呈泛发性融合性红斑,伴紫癜及“圆形无受累皮岛”。皮疹常呈无症状性,仅非常少部分(16%-27%)患者可伴瘙痒。此类皮损被认为与针对病毒的免疫应答相关。
部分患者仅可见第1类皮损而后完全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见更泛发性皮疹。
泛发性皮疹通常始于手足背,向四肢近端及躯干播散,皮疹持续数天后消退,不伴脱屑。
麻疹样斑丘疹常不累及掌跖部位。
少数患者可见其他两类皮疹。
第3类皮疹:累及压力部位的细小斑疹,与前驱症状伴发出现,预示着发热的开始。
第4类皮疹:发热结束时可见手部、前臂、足部、腿部及口腔的紫癜样皮疹。瘀点、紫癜、瘀斑(止血带试验阳性)等皮肤出血性表现常见于DHF及DSS,在DF中罕见。出血性皮疹常见于发热开始4-5天后。
(前臂瘀点)
(止血带试验阳性)
(皮肤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2黏膜表现
黏膜受累可见于15%-30%患者,DHF多于DF。
常表现为结膜感染、巩膜感染、软腭水疱、口唇与舌头的红斑及结痂等。
(巩膜感染)
(结膜及巩膜感染)
3提高警惕
参考《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所述诊断标准(下图)我们可以发现,皮疹表现对于登革热的诊断仅存在一定的提示意义,但对于皮肤科医生而言需警惕其潜在诊断可能,以避免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 L A D Costa, E F Santos, E Feitoza, et al. Dengue associated with severe cutaneous leukocytoclastic vasculitis and pericardial effusion: a case report. Rev Inst Med Trop Sao Paulo 2020; 62: e101.
[2] T Kenzaka,A Kumabe. Skin rash from dengue fever. BMJ Case Rep 2013; 2013.
[3] A P S Rathore,A L St John. Immune responses to dengue virus in the skin. Open Biol 2018; 8.
[4] E A Thomas, M John,A Bhatia. 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dengue viral infection in Punjab (north India). Int J Dermatol 2007; 46: 715-719.
[5] E A Thomas, M John,B Kanish. Muco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Dengue fever. Indian J Dermatol 2010; 55: 79-85.
[6]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24,51(5):289-293.
(本文仅作为科普及学术交流,增进了解,引起重视,有相关临床症状者,建议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