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后色素沉着(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PIH)是一种皮肤炎症或创伤后继发的获得性表皮或真皮黑素过度沉着症。
PIH常给患者带来严重心理压力,影响其生活质量。PIH消退常需数月至数年
(特应性皮炎后PIH)
1流行病学
所有皮肤类型均可见受累,但Fitzpatrick皮肤分型IV-VI最常受累。
非洲人、亚洲人、南美人PIH发病率更高。
全年龄段均可受累。
无性别差异。
(寻常痤疮后PIH)
2发病机制
PIH源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炎症所继发黑素颗粒的过度产生与异常释放。该过程起始于细胞信号传导中的花生四烯酸氧化形成类花生酸。炎症应答中的前列腺素、白三烯、细胞因子、活性氧及氮类物质等均可刺激黑素细胞增殖、增加黑素合成。
(色素性扁平苔藓)
体外实验发现白三烯C4、白三烯D4、前列腺素E2、组胺、血栓素B2均有黑素细胞活化特性。这些代谢物的上调与更高水平的免疫反应性酪氨酸酶相关,可增加黑素合成,促进黑素小体转运至角质形成细胞。
(1064nm Nd:YAG治疗后PIH)
3临床表现
PIH表现为无症状性色素沉着性斑疹、斑片,分布于前驱炎症性皮肤病或皮肤损伤部位。
表皮色素沉积可致褐色至深棕色表现,而真皮PIH常表现为更深棕色或蓝灰色表现。
无论色沉位置,如果潜在病未能充分控制,这些皮损可进一步加深或播散。
紫外线暴露亦可加重PIH。
(粗糙毛巾反复揉搓所继发PIH)
通常,表皮病变经适当治疗后可于数月内逐渐变淡,而真皮PIH缓解所需时间更长,部分甚至为持久性。
(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
PIH严重度可采用多种色素沉着评分系统来量化。
对于痤疮诱导性PIH,痤疮后色素沉着指数(postacne hyperpigmentation index,PAHPI)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定量评价系统,其可通过评估皮损尺寸、强度、数量等以全面分级严重度。
皮肤分光光度计(skin spectrophotometers)可客观定量评价皮肤色素沉着程度,追踪色素改善情况。
窄谱反射式分光光度计(narrowband reflectance spectrophotometers)常用于评估色素沉着,通过测量皮肤光吸收及反射情况以计算皮肤黑素含量(黑素指数,Melanin index)。
(A:TCA诱导性PIH;B:银屑病后PIH;C、D:寻常痤疮后PIH;E:激光脱毛后PIH)
4常见病因
内源性皮肤炎症:寻常痤疮、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扁平苔藓等。
外源性病因: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烧伤、化学剥脱、非电离性放疗、激光换肤、能量设备治疗、激光脱毛、强脉冲光、调Q Nd:YAG激光、双波Er:YAG激光、微针等。
5组织病理
PIH常被描述为可见表皮黑素颗粒增加、真皮浅层嗜黑素细胞、真皮乳头血管周可见不同程度淋巴组织细胞。
(瑞尔黑变病)
近期研究将PIH分为2种不同的组织病理模式:表皮型、真皮型。
表皮型PIH:表皮内可见黑素颗粒合成与沉积均增加,而黑素细胞数量无改变。
真皮型PIH:真皮内色素沉积增加,伴表皮色沉减少,虽然表皮黑素合成活性增加。可见显著真皮血管周淋巴细胞浸润。诸如CD68、c-Kit、MMP-2等多种标志物高表达,提示皮肤炎症损伤在PIH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巨噬细胞及肥大细胞。
(非裔美国人、Fitzpatrick皮肤光学分型V型:源于慢性光化性皮炎的真皮PIH)
6治疗
PIH治疗时应首先控制或去除易感性炎症性疾病。
避免紫外线暴露,可使用防晒服(长袖衬衫、裤子、宽沿帽子)、防晒霜(SPF30+)。
外用药物是PIH治疗金标准,而化学剥脱、激光治疗可增加其疗效。
6.1外用药物
氢醌:位色素沉着性疾病治疗金标准,亦常作为PIH一线用药。其可作为酪氨酸酶备用底物、抑制DNA/RNA合成、破坏黑素细胞、降解黑素小体。其与α羟基酸、维生素C、维A酸类、激素、抗氧化剂等联用可进一步改善色沉。
(外源性褐黄病)
其他:维A酸类(全反式维A酸、他扎罗汀、阿达帕林)、壬二酸、曲酸、脱氧熊果苷、烟酰胺、n-乙酰氨基葡萄糖、抗坏血酸(维生素C)、甘草提取物、白绒水龙骨(Polypodium leucotomos)等。
6.2激光及光学设备
因黑素颗粒吸收谱(250-1200nm)宽,可见光及近红外线激光均被成功用于去除皮肤内过量黑素。一般,波长更短者,如578nm溴化铜、511nmLED、强脉冲光等,黑素小体吸收更多,但近穿透至皮肤浅层。
近红外线激光(如1064nm 调Q Nd:YAG激光)可穿透至真皮层,但对表皮黑素小体疗效降低。
随着波长增加,黑素颗粒吸收效率显著降低,故使用更长波长可减少皮肤内源性黑素颗粒吸收,减少激光治疗后色沉后遗症风险。
6.3化学剥脱
浅层化学剥脱常用于治疗PIH。
中等深度剥脱(TCA 35%-50%)比浅层化学剥脱治疗后PIH风险更高,故有色人种治疗时应小心。
参考文献
[1] S Chaowattanapanit, N Silpa-Archa, I Kohli, et al. 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Treatment options and prevention. J Am Acad Dermatol 2017; 77: 607-621.
[2] B P Kaufman, T Aman,A F Alexis. 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 Epidemiology, Clinical Presentatio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Am J Clin Dermatol 2018; 19: 489-503.
[3] N Silpa-Archa, I Kohli, S Chaowattanapanit, et al. 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noninvasive assessment technique. J Am Acad Dermatol 2017; 77: 591-605.
(本文仅作为科普与学术交流,增进了解,引起重视,有相关临床症状者,建议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