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我起念想去敦煌,认真看过一点资料:央视纪录片整理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而NHK纪录片以高清摄像机拍摄其中30个洞窟的敦煌壁画,有一本书讲述受到敦煌感召为此献出一生的研究者的故事,另一本则独独走进敦煌492座石窟中的一座(二五四窟),细致图说分解……
我看着画面里荒凉静寂的洞窟,想象那个久远时代的辉煌与生机;在这片大漠孤烟直的景象中,想象丝绸之路曾有的长河落日圆。
有一本奇书《撒马尔罕的金桃》,为我这种想象补充了足够充盈的细节,也想推荐给你。这本书主题是“唐代舶来品研究”,特别厚实,大开眼界,原来跟我们一样,八世纪时的唐朝人也对进口商品充满好奇与渴望,从水果、海味、胡椒、糖、玫瑰香水、纺织品、宝石,到外语书籍、西方音乐等等,少不了还有国外的美酒。
我们都知道,随着织绸之路的开拓,丝绸、陶瓷还有中国古代的艺术与风俗得以向外融入世界,而这些奇妙的舶来品也顺着丝绸之路来到我们这里,中西互通,延续千年。
书名所说“撒马尔罕的金桃”,确实是当地出产的一种水果,也曾作为贡品向唐朝宫廷进贡。然而,种种奇妙传说与联想,又让金桃罩上了一层迷人光环,成为一种唐朝人民所渴求的外来物品以及他们所希冀的未知事物的象征。
“一只西里伯斯的白鹦,一条撒马尔罕的小狗,一本摩揭陀的奇书,一剂占城的烈性药,等等——每一种东西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引发唐朝人的想象力,从而改变唐朝的生活模式。”
“撒马尔罕的金桃”也不再只是水果,而是象征东西方融合交流诞生的一种理想生活方式。
同样作为东西方融合交流象征的,还有一只远渡重洋从法国飞来的燕子,那就是马爹利雨燕。
马爹利说“人生是一场飞翔”,这次我就飞到上海赴一场“飨遇敦煌”晚宴,从“丝绸之路”走到“蓝带食路”,在这个奇幻的夜晚,我多年来对敦煌、对西域、对丝路的想象终于落到了实处。
晚宴的地址也很妙,选在上海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
我们先是走进一个四四方方的宽阔空间,来得早,当时人还不多,我站在正中央,倏忽间,黄沙滚滚袭来铺天盖地,有种错觉,以为置身茫茫大漠之中。原来这里是「遇见敦煌 光影艺术展」。光影变幻,画卷展开——200余幅艺术家重绘的敦煌石窟壁画,以3D光雕数字技术栩栩再现,交错涌动,仿佛触手可及,仿佛走入敦煌,梦回千年。我无法一一辨认这些故事场景,只能沉浸其中,全身心交付给这一场梦境一般的游历。
无意中发现,我的裙裾竟与起舞的飞天相呼应。
入席前我们都收到一张卡片,图案文字不同。我看了看同伴的,有的是翼马、有的是守宝龙,有的是九色鹿,而我那张是青鸟。原来以敦煌壁画四只瑞兽作为台卡,而这场晚宴四位受邀名厨麦广帆、邱琼、周子洋、刘禾森也会以这四瑞兽为灵感,创作八道菜肴。
四位名厨从左至右依次为:麦广帆、邱琼、周子洋、刘禾森
首先出场的是粤菜南天王麦广帆。麦广帆年少时师从鲍鱼大王杨贯一,一直坚守传统,将粤菜技法尤其是鲍鱼的烹饪秘技钻研到极致,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鲍鱼王子”。他是广东粤菜的佑护者,而与之呼应的瑞兽是守宝龙。
守宝龙出现在榆林窟第25窟的壁画中,左右对称的神龙端坐彩云之上,守护库藏珍宝。敦煌壁画中,飞舞的龙比较常见,这种静态的坐龙比较少见。我想“守护”这件事确实需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经年累月坚定不移,神龙如是,麦广帆师傅亦如是。
山海四珍盒里除了象拔蚌捞起、卤水冷制海参与柚子汁牛脷,也少不了麦广帆师傅最拿手的古法鲍鱼,以老鸡腩排慢火熬煮入味,唔吃起来嘛,与其说软糯,我更爱粤语讲的“烟韧”,是一种拉拉扯扯的缠绵状态。
另一道是藏金羹,听着怎么似曾相识,原来名字来源于大名鼎鼎的敦煌藏经洞,鱼羊合而为鲜。
不由自主就想拿起杯子喝一口马爹利蓝带,熟悉的醇厚圆润,以及宝德区“生命之水”所主导的独特芬芳,但这次的杯子不一样,竟是一只夜光杯。哈,我也能感受一下唐朝诗人的情境,看琥珀色酒液在夜光杯中摇曳,但我确信,如今我们喝的肯定比那时候的酒更好喝。
九色鹿的故事家喻户晓,位于莫高窟第257窟的九色鹿壁画,构图却很独特,这幅画从两端开始,中间结束,将故事重点留在了画面中心。这种方式打破常规,自由灵动,不受时空限制,这一点恰与“上海西餐女王”邱琼的做菜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邱琼是正统法餐出身,现在是希尔顿集团餐饮运营主管,她跨越菜系限制,将中法美食文化融会贯通。琼浆玉脂是多么古典的中文名称,端上来一看,半透明的法式Terrine,不正也可以用这四个字来形容么?原来是以低温慢煮形式制作的西北羊肉,再点缀西域风情的杏皮酱与沙葱,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边界的碰撞中,不同文化交融,新的风味诞生。
以红柳串起的沙丁鱼,用了孜然、肉桂、生姜、荜茇、莳萝和油麻等唐朝时就已传入的西域香料(当中有些我在《撒马尔罕的金桃》也看到),再配上沙棘汤,浓郁的西域风情让我想跳一跳胡旋舞。
此时舞台上的表演也很有趣,几名宽袖长袍的演出者,有的在吹长笛,有的在弹琵琶,有的在吹埙,还有的在拉小提琴,古今中外融合无间。
凝脂似的白玉杯里,是冰镇过的马爹利蓝带,更为清冽,“玉质冰心”原来不只可以形容人,也的的确确就是此时手中杯、杯中酒的状态。
下一幕的表演转到了反弹琵琶。这是敦煌壁画中最为经典的画面之一,这种姿态突破常规,也显示技艺登峰造极。这一篇章的瑞兽翼马,位于莫高窟第249窟。蓝色的马肩生双翼,在空中与仙人、羽人结伴飞舞。
技艺的精进,需历经时间的磨炼,就像这道汤绽白玉扇,上海子福慧餐厅主理人周子洋经过上百次试验和改良,终于将之做成了自己的拿手菜。白鮰鱼肥美细腻,确实好吃,而比起花胶公,我更喜欢藏在底下的那一小方白色年糕。另一道丝路之脊,雪花牛肉外层炸得酥脆而里头以低温慢煮保持鲜嫩,蘸着胡椒奶油汁与青苹果汁吃,更香。
此刻配的酒就有点奇妙了,竟然是加入了敦煌地区杏李水果后温热的马爹利蓝带,装在由敦煌文创挑选的藻井杯里。我从未喝过这样风味的热干邑,实在是难得体验。
青鸟与翼马一样位于莫高窟第249窟。传说中,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为其取食传信,也被视为人神沟通的使者。古诗里青鸟也被赋予相思之意,李白就写过“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悄悄告诉你,其实我读书的时候也写过一个名为《青鸟》的短篇小说。所以坐在青鸟席,也算是一种缘分。
刘禾森是北京玲珑餐厅主理人,获得“黑珍珠餐厅指南年轻厨师奖”,大概也可以视作青鸟传报的佳音吧。作为美食界的新星,他勇于创新,在中国西北特色风味融入西餐美学。据说这道胡羊面疙瘩最初的灵感来自敦煌日光炙烤的干燥沙漠。面疙瘩本是敦煌当地的典型食物,但他在口味与形式上,都加入了自己新的想象。敲碎顶端的胡桃脆饼,碎片掉落在羊肉汤汁里,与面疙瘩、炖羊肉一起吃,每一口都浓郁而层次丰富。说起来,这个“胡”字也妙,本来指的不就是来自外国的东西吗?
甜品的金燕葡萄露也是点题之作。西亚葡萄传入中原第一站就是敦煌,《撒马尔罕的金桃》里也有单独章节详细讲葡萄。压轴登场的是水晶杯里的马爹利XXO,以450种产自干邑四大至佳产区的“生命之水”调制而成,这个级别的干邑复杂度与平衡感确实无与伦比。我也难得喝到,非常惊喜。
更为惊喜的是,早已喝过好多次非常熟悉的马爹利蓝带,在这个夜晚,以不同的敦煌特色酒器盛载,配合不同的饮用方式,又显现出更多的可能性。作为宝德产区的经典代表,马爹利蓝带一直被众多干邑鉴赏家奉为经典,成为干邑中的传奇。
正是由于东西方的互通往来,马爹利1858年就已出现在广东的餐桌,这些年来也一直以“美食剧场”、“马爹利星厨荟”等形式推动美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如果你关注我比较久,大概也看过这几篇文章《认识厨师,东西会更好吃吗?》《敢把大厨名字写上去的餐厅,多半有过人之处》《从没见过这样的厨师》《这间令人好奇的餐厅我要赶紧告诉你,迟了就来不及了》《有一台好戏,让我吃饱了》……这一次上海“飨遇敦煌”的晚宴,又是一个新的开端,马爹利开启了一条探索古今、碰撞中西的“蓝带食路”。
“撒马尔罕的金桃”引发了唐人的想象力,改变了生活模式,千年以后,我们或许也会因为“马爹利雨燕”开拓更多美好的生活方式。
文字|高盛一
设计|王彦悉
部分图片由马爹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