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这大概是博尔赫斯其中一句最有名的诗。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句话反复在我脑子里出现。
还记得我今年三月下扬州那趟付梓之行吗?《镌永:把故事刻进木头里的人》。我为那精妙技艺与古人智慧所折服,但也清楚知道,如今这种技艺,如果不是陈义时陈美琦这样的非遗传承人还在坚守,早已在滚滚向前的时代中落幕,但即使如此,雕版印刷术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依然是遥远隔膜的,只能贡献于古籍制作,或仿佛应当束之高阁供奉在博物馆里。
同行采风的新锐艺术家雷磊也在当时提出:今天这个时代的我们或许会问,(这种手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也是我曾想过的问题。我们有时叹息某些文化遗产失落了真可惜,然而即使是巴黎这样的地方,老城保存完好美轮美奂,但新城泾渭分明坐落在另一处区域,毫不打扰却也毫无关系的样子;但不假思索一味仿古的东西似乎更可笑。我们念兹在兹传承,可是如果一样东西濒临失传,仅仅是抢救下来封印在“保险箱”里,就足够了吗?到底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能不能够与我们的生活产生连接、共鸣与启发呢?如果不能,除了保持文化多样性以外,还有什么意义?并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珍贵的东西,如何才得以保存并传承下来?——“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那次扬州旅程后,艺术家雷磊以付梓之行为灵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我很好奇,他的作品是怎样与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艺连接在一起的,先人的智慧又带给他什么启发。前几天的艺术展上,我终于看到了。
事实上,我在这个艺术展看到的不仅仅是雷磊的艺术作品——在我前一篇文章里也写到:这是路易十三《再造100年》艺术计划第三篇章,知名策展人曹丹老师以“薪传说”为题,邀请五位当代艺术家一同踏上创作旅途。
首站前往泉州寻访福船非遗传承人,是为“船承”;第二站下扬州,就是我也跟着去了的那一程,看雕版印刷非遗传承人一笔一刀镌刻恒久,这是“镌永”;第三站来到我熟悉的广州,在粤剧声声中,“韵育”传奇;其后深入青海腹地,在三江源头,蜿蜒脉络之中,追溯“源流”;最后一站回到法国干邑大香槟区,在这里独有的风土之间挖掘“根生”。
五位/组艺术家在采风拜访探寻过后,有了自己的思考与解读,再通过每个人截然不同的先锋手法,进行艺术创作。整个过程历时超过一年,终于在最近收获成果,《再造100年》“薪传说”展览开幕了。
泉州
船承
这次“薪传说”展览设在上海星美术馆二楼,我一进门就先看到“福船”矗立。对,是矗立。我们都知道,福建沿海地区的人,自古经由福船驶向远方通往世界,但当代艺术家吴达新所造的这一艘,却是指向天际的。
在破浪之行中,吴达新拜访了造船世家黄氏第十一代传人黄振煌。黄振煌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在海边造船的日子,但到他长大以后,最好的那批老工匠都不再造船了,而他也只能将这些技艺浓缩在小小的船模里。艺术家吴达新本身也是泉州人,也是航海人的后代,他认为,福船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下行驶的,是这些航海人在宇宙的自然规律里找到的生存方法,因此,“福船不仅在于其形,更在于其神。”
于是他将古塔、福船、德化古瓷片这些家乡传统闽南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都融汇在这件作品中,一改福船的传统木结构,以德化古瓷器的残瓦断片构筑船身,笼罩在这“福船”之上的,是一座“古塔”——明明是金属铸造却因为以线条勾勒轮廓,更像是一层光芒,某种精神存在,不过昔年这些古塔为福船指引路线方向确实也寄托了当地人的信念,现在,同样也保护着艺术家这艘“福船”。大航海时代成为记忆,即使世易时移,福船在今天这个时代也能远航。
扬州
镌永
在另一侧,光影涌动,画面跳跃,图像一时之间无法分辨,但我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记忆碎片闪现。啊,原来这就是一同经历付梓之行的艺术家雷磊的作品《光从缝隙中来》。他说,“如果说,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扬州木刻传承人类的的记忆和文明,雕刻了历史和文化,那么摄影(电影)是否可以看作是光线的雕刻呢?”
光线如何“雕刻”呢?我站定观看他的影像,从中辨认出一些我也曾见过的景象——“对,这里,就是那天我们在园子里碰见时拍的,那棵树……”雷磊在旁指了指其中一个迅速闪过的画面。“噢,瘦西湖就是大家一起游船时拍的吗?”他点点头。
我渐渐有些懂了。回想起他拿着Lomokino相机拍摄时的情景。这些是他行过走过的地方,是他的私人记忆,当中某一些我作为旅途同行的一员刚好也亲历,但即使你不在当时现场,只要是去过扬州,大概也不会太陌生。
他拍下这些画面后,请雕版匠人制作相应木刻,再将这些木刻文字与图案直接印在胶片上。在影像装置中,光线就这样从木刻线条的缝隙中穿过。就像雕版印刷早已超越单纯的“记录”功能,雷磊的影像同样——记忆与时空,生活与想象,在这里定格、交织、叠映,形成混响。
广州
韵育
我看这段影片时忍不住笑出声。第三站音袅之行来到广州,拜访粤剧大师欧凯明,我也跟着去看了两出折子戏,一同坐在剧院观看的还有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年轻艺术团体啾小组。后来我们找出他们以前的作品,嬉笑着传看:其中有一组,这四位年轻人将自己装扮成搞怪版的F4组合。我们长大的年代、生活的环境都差不多,看他们以戏谑方式解构这些熟悉的流行文化,格外亲切。那么,啾小组又会从源远流长的粤剧中得到什么灵感呢?
他们创作了现代都市情感三部曲《美,义,还是爱?》,又生活又荒诞,又还暗中应和《桃园三结义》与《武松打虎》两个粤剧选段。而这次的展览,用金属丝网搭起了一个小剧场,走进去坐下观看,更让屏幕中的录像显得是在戏台子上演出。
先前音袅之行的采风,粤剧大师欧凯明讲自己塑造人物时的心得,提到“出戏入戏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事”,啾小组这部作品干脆模糊了台上台下、出戏入戏的界限,戏台上的人会走进生活中来,生活中的人也会唱起戏来,连接这种梦境般叙述的,是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有意思的是,正当我坐在台下看得入神,他们几个刚巧走了进来,施施然坐下看自己拍的东西,似乎又是与作品中的形成互文呼应。
三江源
源流
展馆另一端同样也是录像。走过去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整个空间不是很像一艘扬帆起航的船吗?围绕在这个作品之外的幕布,就像是白色的帆。
穿过白帆,这个区域属于艺术家童文敏。她前往采风的是青海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在那个地方,当地人对于大自然有自己的态度,天、地、人、神之间,有一种灵性在流动,并以这种奇妙的方式进行交流,是我们生长在城市的人很难想象的。
童文敏将自己的身体以不同姿态与自然结合、对话:头顶陶罐在沙漠中漫长的行走,于冰川间用白纸筑起另一座“山体”不动声色地摇曳,让肢体浸入河流试图改变水流的方向。但大自然始终以自己方式运行,不为所动,如约翰·伯格所说:“自然是没有承诺的存在。”而她所能做的,唯有将自己尽可能地介入其中——最后还把陶罐中收集到的水饮尽,再让这液体重回自然。她的行为艺术创作名为《三江源——水的三种形态》。
现场听她讲创作思路,谈到大自然的多种事物,比如飞机上看到的云朵,她的用词联想都跟身体或身体产出的某些东西有关,非常神奇。或许也是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吧。不少文章喜欢形容山脉起伏像是身体曲线,而童文敏被河流不断冲刷的身体,看起来似乎也与河里砂砾、鹅卵石、堆积的泥沙无异。
行为艺术以身体探索世界,而这一趟溯源之旅气候多变,肯定很艰苦吧?与她同行的另一位艺术家李孟夏说,非常艰苦,我们几个都缩成一团了,看她在那活蹦乱跳……
干邑
根生
第五站来到法国干邑核心地带大香槟区探寻风土的奥秘。这个地方对于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毕竟我只去过一次,且是好些年前了,记忆有些模糊;但是我对在此地风土扎根所出产的葡萄再酿造的干邑相当熟悉,每一次品尝时,一遍又一遍在想象中回到记忆深处那个地方,并蔓延到更多我没去过的角落。
这一次循着艺术家李孟夏的镜头视线,看那些起伏山脉起伏、低矮石墙、白垩土壤、成排的葡萄藤、当地农人的双手、浸润时光记忆的橡木桶……我的想象与记忆画面有了更坚实的质感。
李孟夏在我文艺青年时代就已是非常有名的“文艺青年”,大概因为从事过传媒行业,他的艺术创作与我们的生活感觉连接紧密。后来见到他本人,发现他确实有小孩子般的心性,温暖、快乐,常常带着好奇。
也正是他这样的态度,这个以视觉呈现的故事,有着饱和的暖色调与胶片颗粒质感。他在采风时与路易十三首席酿酒大师巴蒂斯特·卢瓦索对话,卢瓦索说:“我深知自己无法品尝到亲手挑选的生命之水所调配出来的最终成果,但这并不是一种遗憾,对我而言,这是我留给后世的,一场跨越世纪的传承。对于酿酒大师来说如此,对于葡农与蒸馏师来说亦是如此。”
确实,因为路易十三需要经过极漫长的时间陈酿,现任酿酒大师使用的可能是来自上世纪的生命之水,同时他也要为他的接任者守护下一个世纪所使用的生命之水。
李孟夏说他发现这个酿造传奇的地方——“既有自然的质朴,也有匠人的睿智,既是美丽天真的童话,也是真实厚重的史诗。”
就像我在展览现场看到的路易十三天蕴(RARE CASK)42.1,这无疑也是一件令人惊叹的艺术品。在《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里我也写过这件杰作,首席酿酒大师巴蒂斯特·卢瓦索在日复一日的聆听观察之中,终于有一天,凭借自己异乎寻常的敏锐感知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发现了路易十三天蕴(RARE CASK)42.1。在那个瞬间,他仿佛再次回到祖父的花园,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奇妙的是,李孟夏说他第一次喝到路易十三的时候,也是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奶奶。
我把整个展览看完以后,再回想策展人曹丹的思路,她说:“薪传”是Heritage,是传承,这种传承不仅是某种技艺,而是从艺术家的个体经验与视点出发,以一种迥然不同的创作语境,跨越古今去寻求与当下这个时代产生共鸣的方式。她将《再造100年》这个艺术项目视作关于“文化生命体”的传承。
确实如此,文化不仅仅是具体的思想、学问、技艺,同时也是这些内容与我们的生活产生连接,在相互学习、交流中,一代又一代因袭下来。文化是流动的,是处在变化中,有生命力的,在不断回望过去、创想、探索未来,激发新的灵感,薪火才得以相传。“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唯有再造。
从现在到11月17日,你也可以来到上海星美术馆观看《再造100年》“薪传说”艺术展览。或许你会得到与我不一样的启发。
另外还想推荐给你的是,这个艺术项目,崔丹所率参聿团队与新锐导演周梦豪,还全程拍摄了纪录片,其中五个小集分别以《船承》《镌永》《韵育》《源流》《根生》为题讲述艺术家的采访之旅,还有以策展人曹丹视角出发的《薪传》,总共六集纪录片,在路易十三官方公众号及展览现场都可以观看。
艺术家李孟夏也以摄影作品为每一站拍下珍贵画面,集结成册,我有两本,其中一本当场就找每位艺术家与非遗传承人签了名,另一本崭新未开封的,想送给你。
在留言区跟我聊聊好吗?
你对其中哪趟旅程或哪件作品最好奇?
画册送给评论点赞最高的读者朋友。
文字|高盛一
设计|王彦悉
图片摄影|阿哲
视频摄影|JayNi
资料图像由路易十三提供
○○○
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或其他合作事宜,请联系
微信号|sandyone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