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uca Zhang
为什么广为传播?要么是笑话,要么是真理。如果在中国,笑话更容易传播。 我打算自建内容工作室,全力以赴做"家居自媒体",大多数朋友都劝我要三思而行。
追问终极、追求真理也大有人在,只是不太会相聚在互联网平台。自媒体追求"自传播",特别专业的人,特别不适合做自媒体,因为他天然会跟受众拉开距离。
阿芙精油雕爷说过一句话:不要跟35岁以上的人学所谓短视频、直播,因为老狗学不会新把戏!就是这句话,让我这个70后不惜成为一个笑话,也要玩好自媒体的新把戏。
博洛尼的蔡明告诉韩锋:自媒体的尽头是知识付费。可惜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已是2024年,我一直以为知识付费的尽头是行业自媒体,所以我先做的是【知识星球】。
从2019年2月12日至今已经五年多了,会员总数约550人,2029年2月12日前超过1000人很正常。也许,将知识服务作为自媒体的起点,更适合履历不够辉煌的专业人士。
3800条的内容至少有100万字,其中或许有少许真知灼见,大多是我在上海的职业生涯中遭遇的现实问题,笔记体的记录方式留下了最真实的困惑,所以我不缺行业故事。
每过几天我会在卜子艺的帮助下聚焦到一个主题,以对话的方式开一小时视频号直播。将一个主题分解成六个问题,既训练了自己的口头表达力,又让受众听起来别太累。
"先僵化,后优化",对正在学新把戏的老狗特别有用,固定的输出格式决不会阻挡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再说了,奥格威先生也支持一个观点:说什么比怎么说更重要。
这一观点还得到了心理学家研究的支持:他们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55%是通过视觉实现的,38%是通过听觉实现的,而只有7%是通过说话的内容实现的。
如果把公众号文章也算作自媒体的话,我一写十年了。短视频才算自媒体的话,我也拍了近百期,只是中途停了下来,因为老要借助提词器,让自己有些瞧不起自己。
与其说我在陈述自己做自媒体的种种经验,不如说是自己克服自己的一段历程。最近开始有人真心向我请教自媒体的内容生产,让我心中慌张。立字成文,方能让自己安心。
聪明绝顶,只在爱人的眼中有趣,可惜世界上爱你的人不会太多。这句话肯定是我的原创,写在我十六岁时的某本日记里。也就是说,少年时期的我,自卑与理性纠缠不已。
我是一个特别勤奋且记忆力好的人。通常好胜心作祟,当旁人误以为我才高八斗时,我微笑示之。实际上我是视频号的初代设计美学博主,四年过去了,粉丝尚未破万。
我不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对以上的这段文字,深以为然。所以我召集了五位年轻人,组建了一个"内容工作室",要把"张翔的观点"打造成颇具全国影响力的家居自媒体。
"心中无杂念,管理不脱节。"才可能做好全案设计项目,家居自媒体也不例外。做真正重要的事,如果自己不亲力亲为、倾注心血,不太可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企业的本能是自我推销——对于市场营销、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和销售团队而言,都是如此。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讲一讲产品和有多棒。正是推销的欲望阻碍了前进的道路。
上面这段话,出自一位媒体专家,对我的触动非常之大。比我更勤奋的自媒体人,输出效果差强人意的根本就在于:没有分清楚"受众"和"客户"之间的不同。
"内容工作室"该且仅该代表受众去建立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生活方式,让每一个觉得自己有尊严。退一步,至少不要低估受众的智商,以满足低级趣味为流量密码。
面对人文的主题|讲述真实的故事洞察人性的美好|探索生活的意义
做这样的"内容工作室"才我想做的事,好在我有一个灯塔般的参照系:孔翔设计师。我认识孔翔也差不多三十年了,他比我有才华,我比他更勤奋,不信的人可以问孔翔。
如果你努力劝说他人接受一条信息,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在当前的环境中,你需要依靠别人去分享你的内容。如果人们觉得自己被利用了,就很难再让他们分享内容。
"最小可行受众"是指,当你的受众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通过他们自发的社交分享和口碑带来自然增长。与此同时,你还会开始收到有关受众想要购买产品和服务的反馈。
家居卖场的闭店撤场,家居展览的乏善可陈,说明"物以类聚"的时代走到头了。如何走向"人以群分"的新商业呢?用"兴趣"聚拢潜在用户,从用户需求出发设计产品。
点击阅读原文 加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