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uca Zhang
室内设计师、全屋定制者、普通创业者。哪怕人到中年,还有团队,薄有规模,颇有能力,曾经优秀。如今,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坐困愁城,为什么呢?
从来不会考虑忽有一日自己会甘当网红,成为自媒体人。其实,不用等机遇,不用靠朋友,横下一条心甘把自己当入口,让注意力奔我而来者,如贾旭、凯文哥者,真英雄也。
今天,我们都竭力逃离否定者,从不在其身边栖居。黏在肯定者身畔只能复制更多的同者。世间不仅有否定之地狱,也有肯定之地狱。恐怖不仅生于否定,也生于肯定。
社交媒体当道的现在,他者的否定性越来越需要让位于同者的肯定性。这导致了一种同质化的恐怖席卷当今社会各个生活领域。对于自我来说,他者是不可知的。
他者同上帝一样具有一种绝对的他异性。他者绝对地、无限地存在于自我的意识之外。中国的古人是这样理解他者的:用师者王,用友者霸。师者与友者,不同的他者。
因解决别人的难题而解决自己的难题,也许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过于强调使命和情怀与锁定结果倒行逆施,一样有害。我们因什么而存在?市场需要我们的存在。
市场,其实就是有欲望尚未满足的人们。意愿和现实总会存在距离或阻力,消除阻力就是创造价值。现实世界的社会矛盾是大多数阻力的根源,韩炳哲的观点开启了问题之门。
室内设计师如何理解自己的职业属性呢?从专业上看,可能是一门从哲学开始,以艺术结束的科学。设计师与哲学家是什么关系呢?设计师负责解决哲学家提出的问题。
全案设计师里有谁堪称未消失的他者,具有独异性的认知呢?有的。孔翔、覃耕、刘宗亚、田艾灵、应华东都算。于是我想到一个主意:搞一个活动,开一个专栏。
这个活动就是"全案轻咨询"。让深具独异性认知的资深设计师直接对话家装客户,不以获取室内设计项目为目的,敢于畅如欲言自己的观点,帮助客户走出同质化陷井。
这个专栏就是现在这个了,我也把名称变更为"全案轻咨询",主要由我亲自访谈全案设计师,着重介绍对方的设计思维,以及他对未来生活方式的独到见解。
当然也会有家装客户愿意接受我的访谈,并且由我的团队将客户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让任何全案设计师都一目了解的设计任务书。这样一来这个专栏就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虽然我成不了网红达人,但是愿意尝试做一做室内设计行业的自媒体人,专注于以最合自己的方式最好地完成工作。专栏作家的方式,可能比较适合现在的我。
知名专栏作家安德鲁·列奥纳德指出:"让我不安的,不是在互联网上用谷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容易性,而是那种随时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心态的方便性。"
在社交媒体中,人们以社交对象作为信息来源。他们在选择信息来源的同时,也就进行了信息的过滤。此外,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群的分化。
人们因社交圈以及自身的立场态度的影响,常常会固守在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与意见的圈子里,各种圈子之间相互隔绝甚至对立。因此,更容易形成"回声室效应"。
"回声室效应"是指在相对封闭的信息环境上中,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社交媒体的无孔不入,令得这个现象更加深刻,因为社交平台会使用智能算法无限量地投喂用户的口味和偏见,导致无可救药的"非理性"。
人做决定并不是感情对理性,而是感情对感情。有感情不代表不正确,也不代表不理性。所谓“非理性”,就是感情的判断出错了。非理性有两个最大的来源:
认知失调:当某个行为和自我形象不相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幻觉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认知失调的触发,是行为和自我形象不符;认知失调的结果,是产生一个幻觉。
确认偏误:我们平时观察世界,并不像科学家一样以事实为根据、根据事实产生观点。我们更像律师一样:先有观点,再用新的事实或他人的故事去支持自己的观点。
专栏作家一定得有鲜明的风格、独到的洞察。总的来说,成为专栏作家需要热情、毅力和对质量的坚持,同时,也要做好面对挑战和不确定性的心里准备。
做人物访谈,是设立"全案轻咨询"这个专栏的最大动力,值得参考的有《巴黎评论》。《巴黎评论》以发现新作家而闻名,仅此一点,就足以值得我好好学习。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执着地热爱它。也就是说,自始至终做住宅室内设计的人,个个都是英雄主义者。
点击阅读原文 加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