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uca Zhang
共情可以使我们对人的理解超越智识层面。我们能看到对方真实的模样,而不是我们的模样或我们希望他呈现出的模样。共情,就是开始注意对方的感受,并对其产生同理心。
我们可以看到并理解他的痛苦,能够设身处地地观察与思考;我们可以像他一样,听到他内心的声音,理解他的观点。尽管对方的经历与我们不同,但他仍然值得被爱与尊重。
开放的心态是一种对世界上其他人满怀爱意的好奇心,能激起我们了解他人以及他们为什么做某件事的渴望。而保持开放心态的最佳方式就是暂时忘记自己。
暂时放下自己的那些高傲的想法,保持谦逊的态度,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人共情。一定不要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他人的经历,而要始终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
从自己的角度来看,我们可能根本不认同或不理解对方,但当我们改变参照,将自己代入对方的立场时,就可能会意识到,对方的世界是完全有意义且有条理的。
事实上,有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好办法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共情能力,那就是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小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小说中某个角色的角度来想象生活。
共情的最后一步是将自己新的理解和接纳的感受带入现实世界,共情充实了我们对他人的理解,这种充实不仅能使对方受益,还能增进双方的关系,加深双方的联系和理解。
如果你已经完全理解了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并真正了解到对方有这类想法和感受的原因,但是什么都不做,不与对方分享自己的认识,就几乎等于没有与对方共情。
对于全案设计师或全案运营商,需要特别留意:认可与共情是人际关系中的双引擎,只有认可很难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只有共情则可能让我们与对方一起被问题淹没。
共情是指与他人同感,共情式沟通则是将同理心表达出来,而且要确保对方能感受到这种同理心。换句话说,共情不仅会对我们自己产生影响,而且也能丰富对方的体验。
如果我们不考虑倾听者,只对着空气说话,我们就不是在与人沟通,而只是沉浸于独白之中。如果我们使用的"语言"与对方完全不同,那就需要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
如果经常感到被人误解,并非因为对方不愿意听我们说话,很可能是因为我们传递的信息或表达方式存在问题。我们知道的事情、我们关心的领域,对方不一定预先了解。
沟通中的共情力是指能看到他人的世界,意识到他人身处其中,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话。如果没有考虑到信息的去向。这就像把一封没有写地址的信扔进了邮筒一样。
向对方提问可以证明我们与他同在,并密切关注着他,即使我们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他说的话。当然,我们也可以直接询问对方的情绪与目的,这取决于双方的关系。
最高质量的沟通不仅意味着解决问题、深化关系,还意味着双方获得情感上的同频与共享。我们可以通过打造高质量的对话,或者通过进行共情式倾听来实现。
归根结底,共情就是认定对方是"对的人",把你和我之间的问题变成"我们的问题"。如果以"How-Might-We"开启一段新的对话,能彻底地帮我们重新想象某个东西!
如果仅靠认可并不能拉近彼此的关系,共情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另一个引擎,学会"带着共情去认可",并且逐步提高共情力,才是深化彼此关系的关键所在。
走出自己的世界,抛开自己的假设和偏见。多了解他人,把他人看作值得阅读的迷人书籍或值得探索的新大陆。自己看作一个探险家,带着尊重与敬意去探索。
你终于明白你我是怎么想的了!就是前文的一千多字的内容希望取得的效果。今年我一口气写了超过77篇文章,与其说是我自己的观点,不如说是我学习的笔记。
今年的我,保持每周两本书的阅读,仅仅是希望狠狠刷新自己,别陷入被动接受信息的困境。经济低迷着,时代内卷了,最深重的伤害正在发生:想象力消失无踪。
2014年,我在意大利旅行时,问了一位久居米兰的中国朋友:中国设计师、中国企业家和意大利的同行有什么区别?答案是:中国人见面谈生意,意大利人见面谈生活。
十年过去了,我们大多数人也开始关注生活,关心生活方式。以塑造他人生活方式为生的全案设计师却失语了,即使间或有设计师的短视频,也是喋喋不休地说自己。
家居自媒体呢?报道展览会、访谈企业家、打卡网红店,几乎没有人关心时代中的群众想要怎样的生活,似乎吹捧品牌、带着目的去带货才是自己的大道当然。
人与人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表达感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我认为,做出一件绝妙的东西必须基于带着共情去倾听,才是向这个世界表达感恩的最最深刻的方式。
如果仅靠认可并不能拉近彼此的关系,共情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另一个引擎,学会"带着共情去认可",并且逐步提高共情力,才是深化彼此关系的关键所在。
点击阅读原文 加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