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uca Zhang
设计师如何在网上建立基于个人品牌的个人频道,是极其值得深思熟虑的事。功利性越强,视角就会越小,越志在必得,越可能功败垂成,越全力以赴,越可能适得其反。
以上观点几乎是设计师群体的普遍共识,所以以个人名义在网上运营个人频道,频道内容有深度、有厚度的寥寥无几。以订阅号的文章而言,不超过100篇,即显单薄。
全案设计师们不约而同的追求是什么呢?专注于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最好地完成工作。谁最愿意结识这样的设计师呢?专注于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最好地享受生活。
战略,就是让我更有优势或相对优势的策略。战略也可以理解不是未来要做什么,而是要知道现在做什么,才有未来。"好战略"的反面也许是另一个"好战略"。
什么是"自媒体"?用自己的频道发布自己的观点。设计师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宁可接受其他博主的访谈或者发文设计媒体,也不愿建自己的频道,开自己的专栏。
找到你自己,世界就找到你。如何让现实世界的有缘人轻松回应你呢?公众号和视频号同名,会让辨识度更好。当然让微信号等同于小红书号,也是不错的选择。
设计作品用自己的频道发布,是了无价值的选择,发上百条内容不如《环球设计》等专业设计媒体发布一次管用。特别像是去了你的家,挂满了你自己的商用肖像照。
如何选择合适的网上露出方式?最能基于优势创造价值的方式。环境、心境、语境加在一起即为场景。至于高手模式、企业模式、媒体模式如何切换,需要丰富的经验。
柯布西耶希望,任何设计师对任何事情都是开放的(而非像个杂货铺的老板那样在自己的专业上固步自封)。设计,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一门手艺。
一项任务定下来, 柯布西耶的习惯是把它存在脑子里,几个月一笔也不画。人的大脑是一个匣子,尽可往里面大量存入有关的信息,让其在里面游动、煨煮、发酵。
然后,到某一天,喀哒一下,内在的自然创造过程完成。我抓过一支铅笔,一根炭条,一些色笔,在纸上画来画去, 柯布西耶式的想法就出来了。
如果以上三段话中的任何一个观点,能让你心生共鸣的话,说明你认同柯布西耶之所以是设计大师,因为他告诉了我们什么才设计大师的思维方式,直接用文字,即可。
让设计师成其为设计师的一定是作品。可是,一味忙着用作品不断证明自己,而不擅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创造价值的人,像极了上世纪初的杂货店老板。
好客户成就好作品,好作品成就设计师,设计师成就好品牌。也就是说,设计师的创造力超不过客户的想象力,至少住宅室内设计这行业,可能会长期如此。
这是个以竞选而竞争的时代,全案设计师也不例外。融入行业让我们成为了职业选手,融入时代才可能让追求卓越成为可能,全案设计师的底色是教育工作者。
顺便提一句,如何从【微信读书】里搜索和打开订阅号的文章,读者可以选择更多的字体和字号。如果选择听书模式呢?有更多的声音模式,并且可以调节语速。
我有个老朋友叫覃耕,也是资深全案设计师,他建议我应该放弃写文章这种已经流行了数千年的古老露出方式。我理解他有可能完全弄不明白生成式AI的工作原理。
"言为心声"不可能因为生成式AI时代的来临迭代为"眼为心声"。眼睛的存在只能应对判别式AI,或者要待到可以理解眼神的机器人出现,不过这个思路值得记住。
这个极简的网上露出模式,可以让一个设计美学博主轻松地进入公众视野,但是至少得2000平方米的工作量,才可以支撑起一个全案工作室的运营和发展。
起:结缘小红书(输出体验感)
承:取信直播间(建立信任感)
转:全案轻咨询(塑造期待感)
合:成交提案店(呈现仪式感)
这是个加强版的业务模式,只是视频号直播间的启动量最好不低于500个小时,我亲自测试过了。全案轻咨询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室,主场优势最好选择设计提案店。
全案轻咨询是个连接神器,只要你用这五个字在小红书或者公众号里搜一搜,无论你是消费者还是设计师,皆会惊叹流量池里的内容之丰富、之有趣,值得一看再看。
设计师最不能失去的是"创作者时间表"。时间如果被切分成不足一小时的模块,注意力不断地从一件事切换到另外一件事。这对独立设计师来说,意味着江郎才尽。
"创作者时间表"是四个小时的整块时间。我如何实现的呢?7点钟起床,12点以后去公司上班,晚上9点到10点直播,12点以前睡觉。上午的时间更容易保持专注。
如果想改变一个人的现状,三个方法最管用:
其一、做自己害怕的事;
其二、用两千小时做事;
其三、把技能变成本事。
于我而言,最擅长的事是面对面聊天或者屏对屏直播,最害怕的事写文章。迈入2024年,我坚持写作,计划每周不少于三篇。结果呢?115天,16周,一共写了46篇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 加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