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5-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2024-07-22 13:04   美国  
偈文:
◎深信解持善因,感得如因报果,谓信因果不虚,则无造恶之过;若知法身常住,则无断灭之见,得悟入佛知见,顶戴如来法身,畅佛本怀弘誓,传佛法髓慧命。
《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
释义:
◎又复如来灭后:如上诸道法,条理分明,行者即为顶戴受持众道法,誓行于佛灭后,浊世之时。
◎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使令后浊世时,闻经心身轻安,不生毁訾。更能起于随喜之心。不毁訾:即能随顺正法喜心。
◎随:随顺、跟从,喜:喜悦、喜乐。谓如来灭后,辗转相传,闻此妙法莲华经,直起随喜,深心喜乐,毫无违逆,不生毁訾。
◎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此等亦名深信解相,何况有能读诵受持。如是等随喜者,况复受持信解。
◎当知:判定深解。谓如是佛灭后闻经,起随喜者,即同现在闻经,深心信解,如佛住世观无异。
◎斯人则为顶戴如来:经显佛智如来法身体相,此经是如来全身,受持是经,名顶戴如来。
◎随喜即已能深心信解,志念坚固,况加诵持是经,故有如佛法身常住其顶。
【经文讲解】
深信解持善因,感得如因报果,谓信因果不虚,则无造恶之过;若知法身常住,则无断灭之见,得悟入佛知见,顶戴如来法身,畅佛本怀弘誓,传佛法髓慧命。
用心,好好了解。「深信解持善因,感得如因报果」。用心体会,日常生活,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报。这在我们生活中,每一个心念、每一个举动,我们要重视,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报。因为开口动舌无不都是因缘中,起一个心念,这个心念,若一句话说出,人就感受到了;举一个手,走一步路,我们自己就已经造作因种。我们到底造什么因?你在大寮里,要煮什么菜,就是动一个手,用什么样的菜色来。这个菜色,开始动作,从这个菜的洗菜,一直到切菜、下锅,端出在菜桌上,这个结果,大家享用时,「唉呀,这么咸!」这就是我们的动作,在手的动作中,没有斟酌量、没有用心,结果在餐桌上让人嫌。你们想,这不就是在一个念、一个动作,就有这样的结果呢? 
这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日常生活中就是这样,何况起心动念、决定事情,如是因、如是缘,到底延续下去什么样的果?结果是什么?我们就要注意现在这一念心。所以我们要时时顾好这一念心,平时我们就要用心信。我们若日日相信、时时了解,我们信佛教法,我们时时解法深意,这样的信解,在我们的心、在我们的脑海中,心脑无不都是深信、了解,自然在我们的心念,念念产生就是善因。我们念念都是善因,念念善因,所造作、所动作的付出,都在善缘中,这样叫做修行。举只是在餐桌上那个结果,追到那个因的源头,这么的简单,再将这个理念用在我们修行。信解、修行,生活中的动作、在佛门中的修行都是同样,只是名词不同,所以因缘果报的理念是同。所以我们要用心,在日常生活动作中,何况待人接物,所以每一天我们的生活中,是「感得如因报果」,所感受到,「我很欢喜」,我们就要感恩。这件事情的结果,一个感受就是得到人的欢喜,圆满了,我们就要感恩。
因为我们感受的感恩,就是别人所得到的结果;他结果欢喜才会来,回报给我们的,是让我们安心,让我们感恩。这都是互相对待,这全都是感如是因报果。因为我们有给那个因,付出了,他回报回来那就是消息,让我们知道那个结果。可见因、缘、果、报,是不断这样在连续,人与人之间不断循环,就是在因、缘、果、报中。我们一定要相信,是在生活中,是在修行过程中,这全都是我们要很用心体会。所以,「谓信因果不虚,则无造恶之过」。前面说这些,从生活中的起因结果,以及修行中待人接物,这因与果,我们若清楚,我们就能够知道,就更要相信,相信因果不虚──修如是因、得如是缘,就受这样的果报,这是一定,所以我们要很用心去体会。若这样谨慎,我们在行为,言语、动作中,就没有去造恶的过失,因为我们时时都在警惕,警惕自己。小小的一个起心动念,开口动舌、举动都有因缘果报,当然我们就要很小心,在日常生活,这样也叫做修行。修行的方法就是这样,这么简单。
有的人说:「我怕,怕叫我去修行。」其实修行就是要,面对实际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是这样而已。修行,早日修行,早得佛法,可以让我们早了解不要再犯错;犯错,来生来世又是没完没了,这烦恼无明一直牵连下去。我们最好把握在现在,这些佛法能够入心,「转识成智」,粒粒种子,无不都是善法在我们的心里,这样能让我们时时,开口动舌、起手动足,无不都是能够警惕自己。知道要布善因,我们才有办法,将来我们的人生去向,有这样的善因缘,要用心!
所以,我们若有这样的善因缘,自然我们要了解法,「深信解相」。我们心能够深入了,了解佛法,人间佛法体相。不论是人间法──做人的方法、人间的常识,或者是入佛法之后,体解佛法的精髓,由浅入深,我们就要看我们有这个因缘信解吗?让我们的心真正深心信解。这要看我们的智慧,在佛法滋润,我们的浸淫佛法有多少,你有办法可吸收多少,能够浸淫在佛法中,你才能够遇法接受。所以,「若知法身常住,则无断灭之见」。这法我们就要很清楚,要从浅入深,一直到知道「法身常住」。看看佛陀四十多年的说法,一直到四十二年后,才开始转一个方向,转小入大。但是说大法,直谈法华,这是佛的本意,要让大家知道,娑婆世界是浊气重重,生在娑婆世界,那就是苦。苦,苦在哪里?苦在迷,迷了。从无始来,我们真如本性受浊气污染,所以已经沉溺在污沼里面,却是浮不起来,还是被这个泥沼污秽将它埋着。我们人人现在还是沉迷,在这么不干净、浊气重重,而且就像烂泥巴坑里面,埋在深处,就是浮不起来。
佛陀是明明知道,在这个污浊泥中,粒粒都是珍珠、粒粒是莲花种子,人人本具佛性,只是埋得太深了。所以,佛陀他化身人间,出生了,才应人间的生活,这样一段一段,八相,分析来就是八段人生,一直到觉悟成佛了,报身现前,已经修行的结果完成了。这个报身,佛的心灵启开了,与天地宇宙合而为一,为一体,这就是已经那个本性真如,突显出来,已经开花结果了。这粒种子是这样,这种的感受,这花开、果成,所以这叫做莲花。我们在莲花池里,我们有莲蓬的莲花,有时候看到莲花在开,同时就看到那个莲蓬显现了。这个莲蓬,看它这么的大,里面二三十粒的种子。这二三十粒的种子,这些若又让它在那个地方,它开始就借着这个污泥,它做养分,还是同样就出莲花,同样花一开,种子就又出来了。这是莲花的特色,花开果就成了。
这就是要告诉我们,人人已经找到佛性了,从那个最深处的泥沼里面,种子已经浮现出来;浮现出来的种子,一旦让它开花,很快它就会结果。也就是我们既然发觉到佛法,接受佛法的滋润,熏陶我们,让我们知道、了解,还是接受佛法,我们还要回归,在这个莲池的里面,借重莲的污泥这个养分,让我们莲花,能够绽放得更加盛开,那个种子更多。这样,同样的道理。所以《妙法莲华经》,那就是希望我们能够花开见果;看到花开,它的果实就是出来了。菩萨也是这样,因为长久来熏习佛法,了解,传佛的教法,他还是回归人群中,同样要度众生。他的修行不是,不是要这样就断生死,不是像声闻,道理他有听到,但是他就是守在自己。菩萨,同样听到这样的道理,所以他知道,知道如来本性人人本具。我对自己有信心,真如本性,我相信人人本具真如,我能够用我的真如本性,用我了解佛法的智慧,我入人群来引导他出来。这就是信心,信心足够了,了解。所以,若知道「法身常住」,我们若信解坚定,了解《法华经》的含义是这样,人人就是同样在莲花的莲子。而莲子要依靠在这个污泥间,让它供应养分,烦恼中去产生菩提,就是污泥中去养莲花。
同样的道理,通透了,知道,尽管污泥污浊,他相信法身常住,所以自己要有信心,这样就断那个无明。既然无明断了,就没有又什么叫做断灭相。法就是这样,常住,无无明,就无可断,自己要相信自己,所以「无断灭之见」。我们保持我们有法身常住,我们自己,与佛的真如本性是相等,只是佛将这些无明断除,没有无明可断了,就是很自在。所以,菩萨也是向这样的方向走,了解「法身常住」,「则无断灭之见」,就没有这些见浊了,这些全都已经断除。
所以,「得悟入佛知见」。我们现在最重要,就是要入佛知见。这段文的最重要,〈分别功德品〉最重要,我们要修的功能,所要得的就是这样,就是要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要很知道法身常住。
所以我们前面的文说过了,深心信解,就能够常见佛住灵鹫山说法,这已经入佛知见了,也是入如来室,与佛同住了,佛常在说法,在灵鹫山讲说《法华经》。一直要让我们知道,虽然我们在娑婆世界,其实我们就是像莲花,在这污浊的地方。要如何来美化这莲池?将埋在污沼、污泥中很深的莲,让它浮起来,污泥的上面开出莲花,莲花开了,果已经出来了,这悟入佛知见。
原来我们的种子,就是这么的明朗,所以要入人群。所以我们人人既知道这个道理,人人本具,人人都有,不是只有我们有,别人也有!所以我们应该要有这个使命,我们知道,别人还不知道,所以我们要负起这个责任。「顶戴」这两字,那个顶戴,我们的头顶,要顶起来。我们有看到非洲系统的、南美洲,扛东西都放在头顶上,是头顶上戴着。「顶戴如来法身」。我们的头顶上,好像佛的法身,就在我们头上,这么的近!我们要有这个责任,要很小心顾好我们这一念心,因为我们的头上,是顶戴着如来的法身,所以我们要举止动作要很小心。
我们要时时发这样的心愿:「畅佛本怀弘誓」。因为佛陀成佛之后,就是一个心愿,他心怀着这个责任,就是要将《法华经》的道理,分享给所有所有的众生,能够了解,了解人人本具如来真如本性。人人心中一朵莲花,莲花在这个污浊泥中,期待人人就全都能够了解。只是等待时机,这样一等四十多年,因缘总是不能再等,所以在这个时间畅演本怀。佛陀既然法说出来,佛,佛陀就是用心,在劝募传法人。我们现在也已经,要人人有这个责任,要发这样的誓愿,就是传法,所以要很发愿传法。佛既然畅佛本怀,佛陀生生世世,长久、无量无量劫,不可算劫的时间,就是为了这件事情,生生世世。现在因缘成熟了,将这个法这样畅演出来,我们应该也就要有这个心愿。因为我们,是佛将我们募出来的传法人,我们也是要生生世世要传法,所以「传佛法髓慧命」。所以我们要很用心,(传)法髓慧命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这样相传下来。
期待大家能够了解那个意义,这从日常的生活,这么的简单,那个因、缘、果。开始时告诉大家,日常的生活中,从一盘菜的动作起因,到桌上的果,的成果,我们就能够知道,现在我们听法了,用心,这么长久以来,到底菜已经端在桌上了吗?有去尝到这个菜是咸或淡呢?到底有接受到吗?是不是有吸收进去呢?这盘菜的营养分有没有化成,你身体上吸收的营养?就用这么简单的道理,这样让大家是不是能够了解,传法的意义。我们吸收的食物养我们的生命,而我们在佛法中,佛法来成长我们的慧命。有生命能够听法,这就是法听进来,要用在我们的生活中。莲花有没有在池中?浮出池面了吗?莲花池的面,浮出来了吗?开始莲花已经开出来了吗?这道理好好地去思考。来,将上面的文,我们用心再回顾。上面的文:「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那个环境,这树已经成林、成列了,一列一列很整齐。树长大了,树地底下伸根,树上茂盛。这大棵树这样一排一排,很整齐,这根窜得很远,很多的台观楼阁,这全都成就起来。这就是我们平时所在说法,「三十七助道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很多法的名词集在这个地方。有最基础,有与生活中没有离开的,「三十七助道品」。其实只是仅仅一个起头的数字,佛法很多,但是有次序,这我们都说过了。这些菩萨,大菩萨同样要守在这样的规则、威仪,这就是菩萨众。不是菩萨就脱离这些规则,绝对要在规则的上面、轨道的上面,所以我们要很用心,生活中要很谨慎。
所以,「若有能如是观」。我们在这个经文之中,与我们的生活会合在一起,这样的观念,法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生活触事会理,这些事情全都就是在生活中。「如是观」,这些都在我们的身边。「当知是为深信解相」,这深信解,深心信解,这是这段时间一直说过,这全都是很重要,深心信解,我们才有办法会理。
所以下面接下来的文:「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
这样的文看过,要记住。所以,「又复如来灭后」。
最重要的要知道,佛陀已经在事相,是离开我们二千多年了,佛已经灭度,二千多年了。上面所说的法,真的是有次序、有条理,虽然佛陀是入灭了,但是「如上诸道法,条理分明」。这些东西都是很分明,「诸台楼观」,那里面都是要告诉大家,这些都是道法。诸树行列,环境之中无不都是表达了,当中全都是法,有条有理。
所以我们修行的人,学法的人,「行者即为顶戴受持众道法」。我们应该要受持,这些法,我们都要记在心中。我们人人有这个责任,「誓行于佛灭后」,那就是我们的现在,我们的责任要很重。佛已经灭度后二千多年,我们应该这个时候听到法,我们现在应该就要觉悟。因为这个时代正是浊世之时,佛陀讲说《法华经》就是要应浊世,在这个泥沼,污泥、浊气很重的里面,要将这个莲花在污泥上,好好将它庄严起来,应用这些污泥来盛开莲花。所以我们这个时候,这个时代,人间菩萨有多少!这就是在污泥中盛开莲花。很多人,就是这样付出无所求,这是莲花盛开,大家爱心表达出来了。所以,「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很重要。
在佛灭度后的世间中,我们在这个地方,在这么恶浊之中,我们听经;听经之后,我们的心,「心身轻安」,很欢喜、很轻松。所以我们一听经,轻松了、很欢喜,哪怕一坐下来要几个钟头,如如不动、轻安自在,像这样就是欢喜,这样自然就不会去诽谤。
因为我吸收法,我专心将法听进来住我的心中。所以有道理、没有诽谤,这就是接受道理,不毁訾。若是无法接受道理,他坐都坐不住,听都听不进去,同时听法就是反感,所以坐不住、听不进去,不愿意接受来听,这就是对法不敬。因为不敬,所以他就会毁訾,就毁谤。你愿意来听,这就是表示对经典欢喜接受。所以,不只是没有毁谤,「更能起于随喜心」,大家听了之后,愿意身体力行去做。「我要做!看别人做,别人做,我赞叹、我欢喜,我也要随喜再来做。」这就是听经之后,心欢喜了。所以,有欢喜心就没有毁訾,「即能随顺正法」,起欢喜心,就是欢喜。难道有比欢喜更欢喜的事情可形容呢?就是欢喜。
所以,「随」就是随顺的意思,就是跟去。因为欢喜你这样做,我也欢喜得跟着你做,这跟从。「喜」就是「喜悦、喜乐」。你在做,光是看到,内心就快乐了、就欢喜了。不论是听、看、做,总是满心欢喜。
「谓如来灭后,辗转相传」。我们有责任,我们听法,我们欢喜,我们有责任,应该要辗转相传,不只是我们听到。「闻此妙法莲华经,直起随喜」,我们自己欢喜,「深心喜乐」,从内心就是欢喜。而那个「乐」,「乐」就是快乐,快乐再更微细,深入我们心的深处,所以叫做「深心」。这个欢喜,是侵淫到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不是只有信而已,又从内心收到,想到了我们就欢喜。不是只有听到欢喜,听进去放在心里,想到就欢喜,这叫做「喜乐」。「毫无违逆」。所以我们心这么的欢喜接受,入心了,我们的心,哪有违背这部经,来毁谤它呢?没有!所以这样就「不生毁訾」,我们的心就很清楚了。所以,「当知已为深信解相」。
我们已经深信,我们了解这个法相当中,「诸台楼观」里面,有条有理的法,我们心都很清楚,我们都知道了,这叫做「深信解相」,其中法的用意、名词等等,我们都很清楚、了解。不只是仅仅了解而已,我们听法入心,我们了解这个法,我们又再,又再反复读诵。就像我们在读《无量义经》,还是不断回复回来再读。这种了解,「无量义」当中的意义,但是我们还是继续在读。《法华经》,我们又继续在诵,这就是不断,不断读诵、受持,我们还是拜〈法华经序〉,这个礼节还是要维持。
「理者,礼也」,你接受他的道理,你要行这个礼节。所以,我们不是在拜〈法华经序〉,便是在诵《无量义经》,我们的道场就是这样,每天的早课就是这样的顺序。所以「读诵、受持」,这我们都这样在循环。所以,「此等亦名深信解相」,这也就是叫做深信解相。法的次序我们不断循环,深信解相。「何况有能读诵受持」。深信解,我们都知道了,我们还又不断这样循环,在读诵、在受持。所以,「如是等随喜者,况复受持信解」!这我们不断身体力行,不断这样在受持。所以,「当知:判定深解」。
这样我们就知道,不断这个法,这样日日就是这样在循环,所以我们就能够决定,这个人有很深的信受,这个人很深的信解,在这部经中很了解。所以,「谓如是佛灭后闻经」。我们就能够知道,佛陀灭度后,听这部经,「起随喜心者,即同现在闻经」,就是佛的那时候。我们现在此时是佛灭度了,而这个经文在说「同现在」,「同现在」是在说佛在世,灵山,在灵山法会上听经,没有不一样。我们现在听的,与佛的当时说的,那个感受没有不一样。所以,「深心信解」。在那时候听经的诚意,现在听经的信解,一样,那个心意一样。佛用这样的心来畅演本怀,我们用这样虔诚的心,来接受这样的法。所以,「如佛住世」。我们若做这样的观想,所以佛在灵鹫山,还是继续在讲《法华经》,就像我们到佛的灵山会,在听经一样。这样的道理。所以,「斯人则为顶戴如来」,用这样的心情听佛说法。
这就譬喻,我们在这个经显示佛的智能,「如来法身体相」,我们很相信。这部经在在都显示出,佛的智慧,如来的法身体相,都是具足在这部经之中,这部经就是佛的法身,这部经其中的道理,就是法身的体相。所以,「此经是如来全身」。这部经,《妙法莲华经》,是佛的全身。「受持是经,名顶戴如来」,我们的头上,就是顶着佛的法身体相,就是在我们的心脑之中,这我们就是要用这样想,在生活中触事会理,用这样的恭敬心。
所以,「随喜即已能深心信解」。只要在听这部经之后,就是欢喜,就欢喜了。这我们就知道,他已经深心信解,没有怀疑、随喜,愿意听,入心了、快乐了,这是叫做法喜。所以,他「志念坚固」。若在这部经能够透彻了解,他的发心立愿,那个志愿就坚固。这我们自己也检视看看,我们的志愿有没有坚固?我们有没有「志玄虚漠」?我们心有没有进来?所以「况加诵持」。何况又再愿意常常在这个早课这样的循环,《无量义经》、《法华经》不断循环,天天就是早课,这样在受持、读诵,是不是我们有这样呢?若这样功德很大,因为对法了解、对经礼敬,这就是「顶戴如来」。所以,「故有如佛法身,常住其顶」。这应该大家都清楚了。这是请大家要很用心,将该说的告诉大家,尽量让大家看懂、听懂,应该大家也要用心。
日常生活中,要知道这举止动念无不都在生活法中,这个法无不都是佛的法身慧命。我们若用这样来生活,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生命,无不都是在这「法华」中。所以,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本文选自: 静思电子书
                 

 

    

静寂清澄
「静寂」即心不动念,心念清静,心能平静,智慧就会明朗,判断力也就会增强,好比一面明镜,自然能清淨地映照外境,犹如清静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将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