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步10分钟,在青年人看来这或许算不上运动,然而,对于一位百岁老人来说却是难能可贵,因为这足以说明在生活中有着一定的自主能力。
杨振宁,35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历经半个多世纪后,依旧是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今,102岁杨振宁的「健康之道」又成了人们关注的新焦点。着急看「干货」可以跑到第3部分。
步入百岁以后,杨振宁多次在访谈中被问及「健康之道」,虽然他并不觉得自身生活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还是把自己的身体状态归功于以下4个因素。
杨父出国留学前留影
与生俱来的先天条件。杨振宁的祖父,父亲,和几个叔父,都有糖尿病史,因此青年时期就从事科学研究的他,以为自己也会受到影响。幸运的是,他们兄弟姊妹几人并没有一人因为血糖而出现健康问题。他从而认为,这是因为母亲让他们拥有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并且在他看来,这也是对身体素质而言非常关键的因素。
不过一项来自浙江大学的研究显示,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抵消62%的遗传风险,而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包括保持运动习惯。从这个角度来看,先天因素固然重要,后天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样功不可没。
杨父厦门大学任教时期
比较幸运的成长环境。1922年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在他1岁时,父亲出国留学,接连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1928年,杨振宁6岁,父亲求学归来,先后任教于厦门大学和北京大学,正处在学龄期的杨振宁,就这样跟随着父亲在相对安稳的环境中,度过了整个青少年时光,同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在年满100岁时回忆说,当时的生活条件虽然无法与现在相提并论,但自己并没有被饿到肚子,这对当时的成长,以及如今的身体状态来说,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对于一生都在从事物理学研究的科学家来说,对科学的发展进步始终抱有肯定和信任。他说,因为科学的进步出现了胰岛素,因此父亲活的年纪就比祖父长。
而他个人对近代科学成果也颇为感慨。75岁的杨振宁患过轻度心肌梗塞,但他当时还是选择了心脏搭桥手术。他在95岁时的一次访谈中说:“到现在有20年了,心脏还非常好。”而今已经102岁的杨振宁依然有着不错的生命状态,由此可见现代科学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价值和意义。
多年保持的运动习惯。从六十多岁开始,杨振宁有了规律的运动习惯,每天走步1个小时左右,这个运动习惯他至今保持了几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来1个小时的运动时间已经变成了现在的10分钟。
但他说:“走十分钟对我来说,是有用处的。我感觉到走了三四分钟以后,就可以感觉到下腿变得暖和了。我猜想是血跑到里头去了,这个我想对于整个身体的血液循环都有好处。”
这些是在杨振宁谈及自身健康时的有限信息,在他的著作,以及传记中,几乎也找不到与之相关的更多文字。这似乎也是一种说明,说明健康长寿不是一个可以轻松获得的结果,也不是一个仅仅通过执着追求就能实现的目标。
它需要我们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如此才能不断地接近科学,运用科学,同时建立适量运动的生活习惯,当然更离不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谈到「健康」话题,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把运动,饮食,以及睡眠关联起来,但在科林·罗斯的著作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心理健康,这本书中的其他发现和建议(指科学研究结论和建议)将是毫无意义的。”意在表达良好心态对人生和健康的重要性。
为此科林·罗斯还引用了耶鲁大学的一组研究数据。在对660位老者进行长达23年的跟踪调查中发现,那些持有积极态度的人比持有消极态度的人平均多活了7.5岁。
相对科学研究数据,百岁老人自身的见解或许更为生动。著名作家马识途先生,用110年的生命经历为后人留下的《长寿三字诀》,开篇两句话就是“不言老、要服老;多达观、去烦恼”。
马老所说的「达观」二字,意思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对不如意的事要看得开,这是一种心态,其实也是宝贵的人生智慧。
达观的心态能让我们相对客观地看待事物,从而更能看到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且有助于减轻因生活和工作中压力带来的焦虑。当我们能平和地面对现实,也就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心理上的健康。
而心理健康又与生理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减少因情绪波动而导致的身体异常,从而保护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
乐观的心态还能激发身体的免疫力。当人体处于积极乐观的状态时,会释放出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这能够提升免疫力,帮助身体抵抗疾病。
百岁老人杨绛先生生前也曾写过:“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正是这样达观的心境,才让人有精力关照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状态,从而在喧嚣的世界中看见自己,关注自己,爱护自己。
而跑步运动本身就是能让人快乐,拥有好心态的一种方式。但要再运动中持续地获得力量,首先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节奏。这需要我们对自己保持信任,保持期待,保持耐心,也需要对运动知识保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
适度跑步能改善体质,延缓衰老,而关于「健康跑」的科普也有很多,其中比较简单明了的一个描述是这样说的:只要有双脚离地的瞬间,无论快慢,都是跑步。如果仅仅是为保持健康而跑,每周跑步75分钟就可以了,当然,循序渐进地增加跑步时间,那健康收益自然随之也会更大。
但对于以健康为目标的跑者来说,知道这些还不够。首先,跑步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即便是有氧慢跑。
有研究表明,一次运动持续的时间保持在45分钟左右,身心收益最佳;运动持续时间超过90分钟以后,这种收益会逐渐变小;当运动持续时间超过3小时以后,将会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这其中可能会包括心情低落,肌肉被过度消耗,以及产生过多的自由基,破坏人体免疫力,加速人体衰老。
因此,我们要在运动中学会「取舍」,不必要的,不需要的,不要。对于有益身心的「适量跑步」,丹尼尔斯教练曾给出过这样的建议:E强度定速跑最短时间不少于30分钟,最长不要超过150分钟。
所以,下一次跑步运动,记得只跑你需要的时间和强度,不要再被「多巴胺」所迷惑。
还有,跑步运动需要进行力量训练,但力量训练不只因为跑步而存在。
有科普表明,我们肌肉从30岁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并在40岁以后以5‰到2%的速度减少,肌肉流失是人体衰老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同时其他身体功能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不同程度的减弱。
而力量训练既能够减缓肌肉流失,还能增强肌肉力量支撑骨骼,另有研究显示,肌肉对热量的消耗比脂肪高出1至2倍,也就是说肌肉含量多的人,代谢效率也会更高一些。
也就是说,无论跑步与否,力量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有益健康的运动方式。
除此以外,跑步者应该再运动中关注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微妙变化,注意运动后的蛋白质、所需微量元素、碳水等食物的合理补给,认真对待运动恢复,保障充足的睡眠。
跑步很简单,但要长久地跑下去,并在跑步中源源不断地获得健康收益,就没那么简单了。
跑步,作为一种朴素而直接的运动方式,能锻炼体魄,磨砺品格意志。然而,当我们沉醉于耳边的微风时,也要知道:运动虽好,却非生命的全部篇章。
人生,是由无数章节构成,每一章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正如山川湖海各有千秋。更重要的是,任何好习惯的精髓都在于「细水长流」。不求一日千里,但求有恒。正如涓涓细流终能汇聚成江海,每一次看似微小的付出,都将在时光中交付给你满意的成果。
因此,别再为短期的目标而急功近利,学着以一种平和而坚定的态度,用细水长流的方式,让生命之树根深叶茂,繁花似锦。公众号回复「LSD」获取长距离慢跑参考建议。
今日话题:当下你的运动态度是怎样的?
作者 | 小Q
图片 | 网络
封面 | 网络 杨振宁
编辑 | 小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