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澳网公开赛女单决赛,郑钦文不敌卫冕冠军萨巴伦卡获得亚军,赛后这个21岁的女孩手捧毛巾孤独地掩面哭泣。
郑钦文当时对媒体说,很遗憾,很可惜,感觉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言语之间透露着她对自己的评判和自责。
半年之后,巴黎奥运会,14天6场比赛,后面的半决赛和决赛,郑钦文几乎是在2天内打了7小时。8月4日凌晨以6-2和6-3直下两盘,郑钦文以创造新纪录的奥运会网球女单冠军身份,赢得了比赛,这个21岁的女孩终于笑了。
从小爱跑步,偶像是李娜
2014年,李娜在澳网女单决赛中荣膺冠军。彼时,网球名将李娜,就成了12岁郑钦文心底的榜样。十年之后,21岁的郑钦文追随榜样脚步,闯进澳网女单决赛。
郑钦文和李娜有太多相似之处。
她们都是湖北姑娘。1982年李娜出生在湖北武汉,2002年郑钦文出生在湖北十堰,年龄上郑钦文小李娜整整20岁。
她们的父亲都是运动员出身。李娜的父亲曾是湖北省队羽毛球运动员,郑钦文的父亲曾是田径运动员。
她们都受父亲启蒙开始接触体育。李娜5岁时候,开始学习羽毛球,期间父亲带她每天跑步,凌晨四点,绕公园两圈,一跑就是两年。郑钦文也是从小就接触很多球类项目,而且出门不愿意坐车,一般时候都是跑步到达目的地。
她们都是从6岁开始打网球,她们都站上了澳网女单决赛赛场。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生亦无法复制,因此两位湖北姑娘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
时代不同。李娜和郑钦文年龄相差20岁,开始打网球的时间也相差20年。从郑钦文接触网球开始,到现在也已经有16年的时间。
在过去的这些年,无论国内还是国际,无论体育科技还是教练经验,无论运动员水平还是网球文化,都有明显进步。
她们各自面对和拥有着不同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个人成长经历不同。李娜14岁时父亲猝然离世,年少的李娜不得不只身面对自己的未来,后来亦是亲人亦是战友的丈夫姜山成了她职业生涯和人生最坚实的后盾。
而郑钦文,田径运动员出身的父亲对她一路悉心陪伴指引,从小就为她建立职业化、国际化的训练,带她去省会、去首都、去国外,所以我们才在2024年澳网女单决赛中看到了21岁的郑钦文,才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看到了21岁的郑钦文。
在郑钦文进澳网女单决赛时,有人曾说,郑钦文的胜利是规律的胜利。
的确,可以说郑钦文代表了一代运动员。这批运动员大多依托家庭和俱乐部的联合培养,从小接触专业系统的训练,有条件参加国内外高水平赛事,以增强实战经验。
除此以外,这批运动员的家长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更尊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更支持他们在高度专业化,甚至能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帮助孩子规划职业生涯。
但要成为奥运会冠军,这些还远远不够。
跑步的影响
关于跑步这件事,郑钦文小时候说过的一句话更像是时光老人埋下的浪漫伏笔,她当时说:“多走路多跑步,能锻炼身体,以后可以参加奥运会。”
其实,跑步是很多运动项目的基础,而且真心喜欢跑步运动的人通常具备一系列独特的特质,这些特质不仅体现在跑步者对跑步的热爱上,也反映在跑步者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中。
坚持与毅力:跑步,尤其是长跑,需要持续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喜欢跑步的人往往具有强大的毅力和决心,能够克服身体上的疲惫和外界的干扰,坚持完成每一次训练。
自律与规划:为了保持跑步的规律和效果,跑步者往往有着良好的时间管理和自我规划能力,能够合理安排训练计划、饮食和休息,确保身体处于最佳状态。
自我挑战:跑步者在跑步的过程中体验更长的跑步距离,更快的跑步速度或更艰难的赛道。这种自我挑战的精神让人不断突破自我限制,实现个人成长。
耐心与专注:跑步需要耐心和专注,尤其是在长距离或高强度训练中。需要跑步者集中注意力在呼吸、步伐和节奏上,以保持最佳状态。这种耐心和专注也让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沉稳。
成就一名世界网球冠军,需要进行很多专项技术训练,但从实际意义来看,跑步这项简单的运动不仅为运动者创造了体能基础,更在坚持和热爱跑步的过程中锻炼了身心和意志。
父亲的指引
如果说郑钦文的父亲郑建坪为她聘请的每一位顶级教练,都为她的职业生涯铺筑了职业化、国际化的基石,那田径运动员出身的父亲给予她的陪伴和教导,就是她披荆斩棘的利剑。
上半年的澳网女单决赛结束后,郑建坪通过媒体鼓励女儿说:“21岁站在大满贯决赛赛场已经很牛了,这就是太年轻了,她的心平不下来,她一定会征服墨尔本,每一年四个大满贯,总可以慢慢征服它的。”
随后郑建坪又动情地说,这么多年钦文没有在家过过年节,十几年里他们父女见面最多的地方,是机场。每次在机场匆匆见面拥抱女儿之后,郑钦文就又随妈妈一起拖着行李箱,奔赴下一个目的地。
郑建坪相信女儿的职业生涯还很长,真正巅峰期还在后面。
应该是因为有田径运动员的人生经历,所以,郑建坪格外看重专业性,也能坦然接受女儿比赛成绩的起伏,更能冷静分析郑钦文的赛场表现,给出合理指导和建议,这些都坚定了郑钦文赛场上越战越勇的个性和底气。
知子莫若父。郑建坪了解女儿好胜心强,因此他告诫郑钦文说:”一个运动员有冲劲儿,想得第一,自然是好的,但当你特别想赢的时候,反而可能输。“
2022年3月份,郑钦文对战三大满贯得主科贝尔,当时19岁的郑钦文以4:1绝对优势领先,但郑钦文也正因此而乱了阵脚,最终被科贝尔逆袭痛失冠军。
赛后郑钦文在电话里向父亲哭诉:“如果我再拼命一点、再努力一点就好了……”
当女儿渐渐止住哭声,郑建坪才语重心长地说:“爸爸希望你赢,但是爸爸更希望你知道怎么去赢。打球要冷静,又不失血性;打得再差,也永远不放弃赢的机会;输了没什么,但输的方式不是‘就这样吧’,而是拼到比赛的最后一分钟。“
郑建坪从没有告诉过郑钦文什么是体育精神,但他潜移默化的教导传递的正是纯粹的体育精神。因为热爱,郑钦文日常训练非常勤奋,领悟能力也极强。
巴黎奥运会的赛场,郑钦文拼尽全力的赛场表现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潜力和面对挑战的能力。
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郑钦文从世界排名700开外,过关斩将,在2024年第一个月跃升至世界排名第七,素有「火箭少女」之称的郑钦文,已是奥运会网球女单冠军。
启示与鼓励
在我们的认知中,普通跑步爱好者和专业网球运动员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范畴,训练逻辑和理念似乎总是显得遥远而陌生。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你会发现,无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普通跑步爱好者,运动训练其实都遵循着一些共通的原理和理念。
建立正确的运动习惯和技能非常重要。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以及如何在不同的运动环境中运用这些技能。这一点对于大众跑步者来说尤其容易被忽视,因为缺乏专业指导和约束,时常会因为对成绩的追逐而使行动偏离自己的初衷或目标。
构建好基础的运动习惯和技能,才可以真正提高身体素质,享受运动的乐趣,创造个人PB。
我们感动于专业竞技运动员赛场上倾尽全力的拼搏进取,事实上他们一向是有备而来。日常训练中,他们比大众跑步者更加注重体能和基础动作的刻意练习。
而我们普通跑步爱好者,恰恰容易把方向搞反,平时训练不认真,赛场上却把「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真正的体育精神,不是盲目地坚持,而是有备而往的力拼。
高手心中,真正的对手永远是自己。
无论专业竞技运动员还是大众跑步者,最强的对手不是他人,正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成长和进步。与其说选手们对冠军的争夺是实力的体现,倒不如说,冠军证明的是选手对自我永不放弃的追逐和挑战。
具体到大众跑步者的日常,我想顺序应该是这样的:明确自己的跑步初衷,从现实出发,学习和建立相对科学的跑步方式和习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稳步进阶。
赛道是为我们呈现跑步或训练成果的地方,不是进行自我考验或自虐的场所,无论为健康跑步,还是为竞速跑步,跑步本身都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我们需要意义,也需要快乐。竞技体育运动员是这样,我们也是这样。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动力,公众号回复「半马」获取半马130训练参考计划。
今日话题:你想对郑钦文说点什么?
作者 | 小Q
图片 | 网络
封面 | 郑钦文
编辑 | 小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