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接近尾声,把只有二十三集的《山花烂漫时》看完了。
这部剧主要讲了张桂梅校长克服千险万难,创办女高,带领大山的女孩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故事。
正如张校长在一次采访中讲的:
教育是阻断贫穷最直接的方式。
下面是我看完这部剧之后的一些感悟:
1、更高维度的信仰是使命感。
可以为张校长找很多个动力来源。
但是在众多最为重要的动力来源中,对于党与人民的忠诚,把更多大山女孩从大山里面带出来、去向远方,不仅是张校长内在的一种教育理想,更是一名党员教师的使命所在。
2、最好的管理是示范。
张老师没有做校长之前,是一名普通老师。没有管理一所学校的经验。但是张老师却抓住了管理的本质,不是不断施压、放出各种指令,而是用自己实际行动去示范,用亲身示范去感染老师们。
剧中四海老师在女高待了八年后走了,不过在解决四海老师变成一位山村希望小学的校长,也是在张老师的感染之下,不断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乡村教育。
3、最好的教育从实际出发。
大山里面的教育,不似城区。大山教育没有太多资源可以借鉴。
山里孩子老师最强大的资源,就是自己的意志力。所以学生苦学、老师苦教。比别人学得更长时间,也比别人做更多题目。这样的方式,对于大山孩子们,就是一种适当的方式。
其实很多人在最开始看到女高情况的时候,就在指责,这就是高压式的应试教育。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讲,别无选择,不管哪种方式,先走出大山再说。
4.最有效的教育是亲身经历。
怎么扭转孩子的思想认知,说教没用。
人教人没用,事教人一教就会。
剧中的两名学生早恋了。而且男生觉得不读书也可以养活女孩子。于是张老师让这个男孩子去工地上搬水泥,结果可想而知,搬100包水泥,搬不完不能回家,大年三十还在工地上。经过这样一磨难,男孩觉得还是读书吧。
5.制定规则之前,老师先做一遍。
寄宿制孩子早上起来,穿衣、洗漱、如厕,多少时间合理呢。
张老师的办法是自己把整个早上起床流程全部全部走一遍,边上陈主人掐秒表。
通过张老师自己的测试,最终得到一个孩子们早上起来的时间。
很多时间,我们制定规则,只负责颁布,告诉孩子们怎么做。其实缺少了重要一环,规则是不是真的适合孩子。老师自己尝试一番、类推一番,是不是会更加合理。
6.不能断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念想。
记得张老师在采访中,讲到,不要给福利院那些破旧的衣服,我们福利院的孩子也要穿有品牌的衣服。
剧中也是如此,张老师拿了1万优秀教师奖金之后,直接花了五千多给全校孩子们买了奶茶。张老师觉得,好吃的东西,别人家孩子在吃,我们女高的孩子们怎么就不能吃呢?
这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种子。
贫穷不是放弃对于美好的追求。
7.困难和你一样也快熬不住了。
人这辈子活着,就是再熬一熬,再忍一忍。
当你感觉你的承受已经快到极限的时候,那眼前的困难也即将走到尽头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女高没钱了,账面上200万至少几万了,快要生存不下去了,学校的电都被停掉了。于是,张老师就是昆明,想尽一切办法筹措维系学校生存的资金。不过还在,在众人努力之下,省政府拨款860万。
8、找到孩子的心结。
里面讲了很多个孩子的转化故事。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不是把孩子推到对立面,更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结尾讲了一个名叫刘细燕的故事。这个孩子在手机上和他人聊天。一开始老师的处理,是采用堵的方式,你玩手机我就把你手机没收,你上课玩手机我就当面批评并让你罚站,结果就是这个学生越加反抗,最后都直接去网吧上班了。
后来老师的策略发生了改变。一方面让学生明白每天跟你聊天(各种安慰)的人其实是一名中年大叔,甚至这里面还涉及诈骗、拐卖。另外更重要的是,去到孩子的原生家庭,明白了孩子手机聊天的心理需求:寻求关注与陪伴。最后张老师找到了孩子的父亲,父亲知道孩子情况之后,很愧疚,也答应孩子会留在附近工作,这样可以更多陪伴孩子。
找不到孩子存在问题背后的那个心结,就像一把锁找不到钥匙,打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