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23:黑暗效应

教育   2024-10-08 22:16   浙江  


01

大家有没有发现,你约上几个好友相聚,想找一个畅谈的场所,这个场所往往光线会比较暗淡,甚至还有一点黑灯瞎火的感觉。不过在这样的氛围中,你们往往会聊得比较开心,大家都在畅所欲言。似乎在这样灯光暗淡的场所中,你变得更加放松了。

电影院更是如此,坐在座位上,一片漆黑,几乎看不到周边的人,只有电影中的光影在眼前浮现。到了一些感人的片段,你在黑暗中会更加情不自禁留下眼泪。想一下,如果看电影的时候,剧场里面一片灯火通明,同样你看到感人的画面,你的感受又是如何?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黑暗效应:

相较于光线明亮的地方,在光线较暗的地方,交往双方更容易因为“看不清”对方而自动化美化对方,同时降低对方的戒备心,增强安全感。

这背后的原理,也不难理解:

第一,处于光线暗淡之中,视觉压力进一步减少。黑暗中,人们不会太关注对方的外秒、表情、细节,这样先让会让人松弛下来。

第二,调动更多感官,增强神秘感。因为看不清对方,视觉功能减弱,那么就需要跳动听觉、嗅觉、触觉等等。这也解释了在光线暗淡之中,人们的谈话会提升倾听程度,因为听觉功能被大大极大。

第三,黑暗之中,可能是去角色化的。我们对于自己的角色认知可能是僵化的,一般来讲,白天我们的角色扮演可能是工作的,到了晚上可能就是回到自己本身,没有太多的角色捆绑。也正因为没有角色捆绑,在黑暗中,我们会打开自己,更加愿意表达自己。

正因为如此,所有才会有烛光晚餐,也有了恋人是黄昏来临之时开始漫步。


02

那么黑暗效应,怎么用到班级管理上呢。

第一,沟通把握时间。

很多老师喜欢在学生早上到来之时进行谈话沟通,其实这个谈话时段需要慎重,如果是表扬,还好学生一天都很开心,如果是批评,可能他一天都闷闷不乐。

其实与学生谈话的一个最佳时段,正如黑暗效应所启示的,放在傍晚。

我突然想起,那时我还在寄宿制学校,孩子们有晚自习,我就在傍晚和一个一个学生在校园里面聊天,或在操场上散步。那个时候夜幕快来了,一天生活也落下帷幕了。

第二,沟通注意场所。

既然说光线要相对暗淡一点。那么你与学生沟通的场所,很多时候就不能太开放。比如你随即抓住一个孩子在走廊上谈话,走廊上人走来走去,干扰性很大。更加不要放在教室里面,其他学生都会凑上来,干扰更大。

要种找一个相对干扰少的场所,比如你的办公室。当然有时办公室环境也需要提前评估一下。

当然了现在很多学校,做得很好,在一个楼层设立一间谈话室,方便学生与老师的沟通。



一线教师丁爸
一线小学数学教师,一线班主任,平凡父亲。文字是我前行的探照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