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评论 | “畅销=肤浅”吗?谈谈村上春树如何在热度中被低估

文摘   2025-01-18 17:21   新加坡  
前些日子,一位朋友跟我聊天时提起:“村上春树的书卖得好是没错,但深度嘛……我可看不出来在哪儿。”这番话让我想起自己二十岁那会儿,第一次接触他的小说。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夜,我躺在小宿舍的床板上,一口气读完了《挪威的森林》,翻到最后一页时,却又坐在床边发了好久的呆。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似乎并不复杂,但那种孤独的气息、对青春和死亡的探问,却久久缠绕在脑海里,仿佛打通了我隐藏许久的感受。
后来也读了许多他的作品,虽然我不会说他是我最喜欢的或敬佩的小说家那个重量级,却也一直是将其作品视为“严肃文学”来对待的。直到最近才慢慢感觉到,好像正因为村上春树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他反而落入了“畅销=肤浅”这样的偏见陷阱中。许多人一边看到他屡屡占据畅销榜单,一边又断言:“能卖得这么火,也就是写写情爱、都市生活,没啥深度。”可事实上,如果我们真的把目光投向他作品的内部世界,就会发现那些时空错位、梦境交织与存在主义思考背后的浩瀚深海。所以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以及村上作品中的若干细节,谈谈我为什么觉得他算是“被低估”的小说家,以及他的作品里那些不该被“流行”标签所遮蔽的深刻之处吧。
1. 现实与梦境:双重空间中的“自我探索”
很多读者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第一印象是“迷离”。譬如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他创造了一个平行世界:一边是“冷酷仙境”,一边是“世界尽头”。它们表面看来互不相干,可随着情节推进,你会发现两者正相互映照,彼此牵引,隐喻了个体精神世界的“正反面”。对我而言,这种“双重空间”的设定并不仅是猎奇或奇幻,而是对“自我”的多层次探寻: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与内心真正的渴望常常相去甚远。村上用看似天马行空的手法,将自我与潜意识两个世界并列呈现,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体验主人公穿行其中的那份孤独和错位感。
同样地,《海边的卡夫卡》里,有会跟人对话的猫、神秘的落鱼现象、象征意义不明却又无处不在的“迷宫式”线索。这些奇异场景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感官,仿佛在说:“你所认为的理所当然,也许只是另一个层面的真实。”这其实是村上笔下常见的隐喻:当一个人面对命运与自我时,总有难以言喻的内在世界在暗处发光。很多人只看到了这些故事的“奇妙”,却没去挖掘它们背后对人心和命运的追问,也因此错过了作品更深的精神内核。
2. 孤独与存在:角色命运的哲学背景
2.1 孤独是一个恒久母题
从《挪威的森林》到《1Q84》,村上反复描画了角色在社会与个人的缝隙中游离的状态。有人说:“看村上的小说,总会撞见一个孤独的灵魂。” 也有人调侃:“村上好像在重复写孤独、孤独、还是孤独。”但正是这种“重复”,恰恰点出了当代社会最难被消解的一种情感。无论是渡边(《挪威的森林》) 还是青豆、天吾(《1Q84》),他们都在与现实环境保持若即若离的姿态,不断探寻自身与世界的相处方式。
  • 《挪威的森林》: 以青春疼痛为切入口,却直指生与死、爱与别离的本质。角色似乎陷于情感纠缠,却又常常流露出难以名状的内心空虚。那种无法回归“正常”、也无法完全割舍过去的矛盾感,反射了不少年轻人对“生命意义”的模糊感知。
  • 《1Q84》: 在这个充满“两个世界”的故事里,“小小人”与“双月亮”像是另类的象征,把主角们逼入一条无法回头的命运之路。可若仔细品味青豆或天吾在作品中对身份、命运、自我的思考,就能看到村上对“存在主义”问题的多重诘问:在一个荒诞的世界中,我们如何确认自己的存在与意义?我们的选择究竟有多大自由可言?
很多人以为孤独只是年轻人的“感性伤怀”,可村上对孤独的刻画背后,也映照着日本乃至当代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比如个体对社会体制的疏离、家庭纽带的缺失、战后经济浪潮带来的精神浮躁。村上用文学形式把这些现实课题转化为人物的心理冲突,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时代与个人之间的碰撞。
    2.2 存在主义:平凡语句中的哲学锋芒
    村上的写作风格时常被形容为“平淡”、“冷静”,但这并不代表浅薄。恰恰相反,他很多小说的底色里,都能捕捉到存在主义的影子——对自由意志的追问、对社会同质化的反抗、对生命虚无与意义的质疑等等。
    比如,《寻羊冒险记》里的主人公在调查一只神秘的羊时,其实也在一步步探究自我身份的真相。这只“羊”既是叙事推手,又是一种象征,暗示了体制或者不可见的巨大力量,如何侵蚀我们的自我。当读者只看到一个“悬疑冒险故事”时,可能忽略了深层的自我探索;但当你意识到这只羊在小说里背负着更广泛的隐喻,就会发现村上对社会现状与个人生存处境的思辨,远非“娱乐化”那么简单。
    3. 历史与社会:村上对集体记忆与创伤的关注
    很多人以为村上只写都市男女的情感纠葛,或是一些浪漫的魔幻元素,却忽视了他对于日本战后历史、社会事件也有深度关切。最显著的例子,或许是纪实作品《地下》,它记录了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受害者与相关人员采访。村上在书里尝试让各方声音都被“看见”,折射出社会中每个人的恐惧、愤怒和不解,也让我们更全面地看到集体创伤与个人命运的交汇。
    在《奇鸟行状录》中,围绕着日军侵华、诺门坎战役等历史背景,村上用“井”的意象,将过去与当下、宏大历史与私人体验交叠在一起。井不仅是主人公思索与自省的场所,也象征着日本社会难以愈合的战争创伤。村上以类似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揭示战争记忆对日本现代人的潜在影响:那些被埋藏的伤口,并不会因为经济崛起与都市繁华就自动愈合。当读者读到主人公在井底进入冥想或梦境,与历史的黑暗面相遇时,才能感受到村上对人性与战争后遗症的思考。这个层面,显然已经远远超越“消费文化”或“通俗爱情故事”的范畴。
    4. 多元文化与自我风格:真正的“国际化”并非噱头
    人们常说村上深受美国文学与西方音乐影响,也就顺带给他戴上“西化”的帽子。一些读者甚至认为他是靠引用欧美流行文化来讨好年轻人。然而,如果细看他的文字,会发现这些西方文化符号与日本传统的碰撞,并不是简单的“混搭卖弄”,而是反映了当代日本在全球化浪潮下的精神图景:一方面渴望融入世界,另一方面又无法割裂自身根基。当比莉·霍利迪的爵士乐与日本平安时代的神秘传说同时出现在作品里,村上其实是在搭建一种跨文化对话的空间,探讨个体的文化身份与归属感。
    除此之外,他时常在作品中植入对古典文学、神话、宗教象征的巧妙运用。例如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出现的俄狄浦斯情结暗示,以及对“命运”与“自我选择”的反复拷问,都能在古典悲剧中找到相似的母题。当读者懂得去追溯那些隐性线索,就会意识到村上在“通俗”表面下所埋藏的“学术性”甚至“哲学性”,从而打破“流行=肤浅”的刻板印象。
    5. 为什么“流行”会成了被低估的理由
    综上所述,村上春树在创作中触及的主题远非只有都市爱情或孤独伤感,而是涵盖了个人与社会、历史与当下、现实与梦境等多层次议题。那么,为何他的深刻仍被不少人忽略、甚至遭到贬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畅销书的刻板印象
    文学评论中常有个“销量悖论”:卖得太好,就难免被质疑“不够严肃”。读者往往对“叫好不叫座”的“经典作品”抱有敬畏,却对销量爆棚的作品报以“商业化”的怀疑。
    粉丝文化的加剧
    大量读者一窝蜂地追捧村上,使他的名字成为一种流行符号。有些人不看作品,仅凭热闹的粉丝现象就武断评判,认为他只是迎合了特定群体的口味。这种以“饭圈化”现象替代对文本本身的关注,自然难以探触到作品背后的真价值。
    表面化阅读的盛行
    切片化时代,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常常只停留在“情节、梗概、金句”层面。而村上那些潜藏在叙事细节、象征意象中的深意,需要沉下心来细细体会。如果抱着“看看剧情就好”的态度,确实会忽视更深的层面,随之给出“不过如此”的评价。
    6. 结语:让时间与阅读还村上一个公道
    村上春树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争议性又极具魅力的作家。他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共鸣,并非仅靠包装与宣传,也不仅凭简单的“爱情桥段”。他作品中的双重空间、孤独主题、存在主义思辨、对历史与社会创伤的反思,以及跨文化的多元融合,都为他赢得了长久的影响力和广泛的读者群。
    当然,每个读者对村上作品都有不同的喜恶,这再正常不过。但若仅凭“过于流行”就给他下定论,甚至无视那些潜藏在文字深处的隐喻和哲思,未免失之偏颇。或许,在流行标签的喧嚣散去之后,时间会给我们更客观的评判:当更多人开始认真地阅读、讨论、研究村上春树时,我们才会发现,他其实早已超越了“畅销作家”的范畴,而成为一个值得反复解读与品味的文学现象。
    深度与大众化之间并非天然对立,恰恰相反,能用相对亲近的语言,触碰到时代脉搏与人性议题的作家,才最有可能在更广的读者群中留下深刻印记。愿我们在讨论村上春树时,既能看到他作品的畅销,也能看见畅销背后的复杂与深邃。毕竟,那些深夜里拧着眉头、在空白处写下无数批注的读者,才真正见证了村上作品照进现实、伴人思考的力量。希望这样的阅读体验,能帮助我们在“流行”之外,抵达一个更丰富、更辽阔的文学海洋。


     点击阅读原文

    点赞鼓励一下

    康德格尔
    分享一点自己的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