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J·索伊卡《生而为王:英国精英的塑造与重塑》亚伦·里夫斯和山姆·弗里德曼著 328页,哈佛大学出版社,20英镑(29.95美元)
20世纪20年代那群形态各异的英国精英派对爱好者——“光明青年党”——在摄影师的闪光灯下活跃。他们同代较为沉闷、年长的精英们则担心,媒体的过度曝光会损害公众对他们的看法,最终可能导致社会主义在英国的兴起。然而,光明青年党依旧沉迷于享乐,偶尔夹杂着离婚、死亡以及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趣,但对社会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相比之下,如今的英国精英则极为羞涩,选择远离聚光灯。当被问及自己是否处于社会阶层的顶端时,许多人会谨慎地回避问题。《生而为王》这本书试图追踪这些特权阶层的轨迹,并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开篇:“你认为自己是英国精英的一员吗?”在梅费尔的联排别墅和灯火通明的乡村庄园中,那些大多接受过牛津或剑桥教育的显赫人物——来自英格兰银行、伦敦金融城、法院及上议院的代表们——对这个问题嗤之以鼻,反而强调自己平凡的家庭背景、勤奋的工作历程,最重要的是,强调“精英地位”是靠“能力”获得的。简直荒谬至极。《生而为王》自称描述了英国精英在过去125年中的演变——但当它描述近代历史时,内容最为精彩。书中的叙述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一方面是延续性(缺乏暴力革命时刻以及制度的持续存在),另一方面是变革——即谁有资格成为精英范围的扩大。里夫斯和弗里德曼巧妙地利用自1849年以来出版的《谁是谁》年鉴中的数据,构建了他们的研究。年鉴的最新版本收录了33,000人,其中80%为男性,95%为白人,大多数富有且大多居住在伦敦。尽管书中关于精英女性以及种族和帝国问题的章节显得有些附带和简略,但这或许更多反映了现有数据的局限,而非其他原因。通过对《谁是谁》数据的收集,亚伦·里夫斯和山姆·弗里德曼得出了一个包含124,939人的研究样本,这些人出生于1830年至1979年之间。他们进一步精简了样本,意识到单靠这些数据无法完全捕捉他们想要探讨的经济维度——并非所有《谁是谁》中的人物都富有,而其中一些人则富得令人瞠目。他们通过遗嘱记录补充《谁是谁》的数据,进一步缩小样本范围,最终锁定了6,000人。这群精英中的佼佼者构成了“财富精英”,他们“位于社会地位和经济等级的顶端”。作者有力地论证了财富与地位在定义当今英国精英时的交汇。《谁是谁》年鉴,例如,排除了某些富有但缺乏足够文化资本的地位精英,比如说游说者。“当然,金钱本身确实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权力,但仅仅拥有一栋昂贵的房子并不足以让你跻身我们所研究的地位精英。”在作者看来,传达“普通人”形象的努力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与他们的维多利亚时代前辈不同,今天的精英更敏感于经济不平等的加剧,并因此担心他们的合法性和公众形象。看起来,最好被视为“普通人”。精英阶层曾经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已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刻意营造的“亲民”形象。虽然这一现象听上去并不新鲜,但作者认为不能被过度夸大。以“荒岛唱片”节目为例,作者比较了以赛亚·柏林(选择巴赫、罗西尼)和凯特·莫斯(选择大卫·鲍伊、地下丝绒)的音乐偏好,并指出“更平凡的生活体验被优先考虑,是为了在公众面前竖起一道屏障”。他们的结论是,精英们可能确实在反映某种真实的趋势,但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升自身的亲和力。《生而为王》在阐述当今英国“财富精英”现状方面颇为成功,但对其他类型的精英缺乏足够的探讨。书中过于专注于资本持有者,而忽略了关于文化和社会资本的软实力的讨论。虽然其他作品——尤其是W·鲁比奥·马克斯的《地位与文化》——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但《生而为王》若能更深入地探讨这些方面,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精英”,因为如今的精英还应包括网络红人以及更主流的名人如莫斯等人。接下来书中关于精英如何成为精英的论述并不令人意外。对许多人来说,父母的财富和家族网络帮助他们取得了精英地位。阶级再生产在传统的贵族学校中延续,尤其是在伊顿,并在牛津和剑桥继续进行。尽管继承财富在进入这些机构时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没有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个体若能进入这些机构,也往往会获得精英地位。《生而为王》强调,尽管这类个体能够获得精英地位,但这些精英机构被认为是凭能力进入的——而事实上,它们仍然高度排他。为什么这些问题重要呢?这是该书最后部分探讨的核心。重要的是,因为精英阶层表现得像普通人,实际上却与事实不符。更重要的是,这种表现进一步强化了有关英国社会和文化平等的神话,而在作者看来,这些神话根本就是谬论。如果情况确实如此,并且在考虑到社会流动性和英国人对自身社会平等性的错误认知的前提下,下一步应该做什么?里夫斯和弗里德曼提出了四个策略,每个策略都有一个温和和一个更激进的建议。首先,他们主张通过改革市政税和实施年度财富税,削弱财富与精英再生产之间的联系。其次,他们建议通过取消私立学校的增值税减免,以及限制罗素集团大学接受私立学校学生的比例为10%,来减少私立教育的推动力。此外,他们希望通过更仔细地衡量申请者的社会经济背景,并改革入学程序,使全国前5%的学生自动获得入学资格,从而平衡牛津和剑桥的招生。最后,他们提倡权力的重新分配,建议在企业董事会中加入工人代表,并以随机选择的参议院取代上议院。“如果我们不采取这些措施,我们将继续目睹精英们以普通人的面具继续他们的表演。”虽然《生而为王》提供了一条明确的改革路线,但精英们似乎不太可能很快就开着他们的路虎车去践行这些建议——至少在没有政治意愿的情况下是如此。不过,其中至少一项提议已经成为现实。针对私立学校的增值税减免计划将于明年一月取消。但工党领袖基尔·斯塔默——如今无疑已跻身精英阶层——是否真的会推动更激进的改革呢?《生而为王》指出,出身较为平凡的精英通常在政治上倾向左翼,但取得高级职务或爵士头衔是否会抹去这种阶级意识呢?更有可能的情况是,这些新的超级精英将继续声称“我们和你们一样”,但他们享受的特权却昭然若揭。托马斯·J·索伊卡是南新罕布什尔大学的历史学讲师。他最近获得了波士顿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学位,目前正在撰写一本聚焦战间期英国精英社交生活的书籍。
原文标题:It's all a bit rich
刊载于 TLS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作者:Thomas J. Soj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