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滨海心领航2024(06)
总第548期
青春设计师
——生涯规划主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分享
查茹娜
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育华学校
为进一步提高心理教师团队课程设计和授课水平,提升新入职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滨海新区教师发展中心中小学心理学科组织开展了青年教师观摩课展示活动。本次授课教师是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育华学校的查茹娜老师,以下是此次课程分享。
一、设计背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高中年级需要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日常工作中,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我发现很多学生还是会比较迷茫,存在选科困难、缺乏清晰目标、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他们缺少具象的生涯探索与规划,甚至不了解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因此,我设计了本节课作为生涯规划单元课程的“引子”,以期待唤醒学生的规划意识,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涯规划与探索的乐趣;初步了解相关知识,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生涯规划大师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在这一理论中,舒伯从个体职业发展的视角,将人的一生分为成长期(0-15岁)、探索期(15-25岁)、建立期(25-45岁)、维持期(45一65岁)和衰退期(65岁以后)。十五六岁的高一学生,正处于探索期的开端,这个阶段学生有强烈的探索自我与未来的需要。课程设计紧紧围绕这一理论展开,活动有趣,内涵丰富,较好的实现了预期目标。
二、活动准备
学生6-8人一组并确定组长;准备学习单、高中生涯元素图片(打印后裁剪)、胶棒、双面胶、彩笔、背景音乐等。
三、教学过程
01
数字青春
【设计意图】
通过听数字抓手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引出探索未来、进行生涯规划的课程主题。
【活动内容】
1.听数字抓手指:教师朗读诗歌,一旦听到数字,同学们要尽可能快地抓住左边同学的手指,同时逃离右边同学的“魔爪”。
2.教师进行活动总结,学生自由发言:
(1)刚才听到了哪些数字?
(2)这些数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3.教师引导。
(1)教师以自由发言内容引出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并进行简单介绍;
(2)教师带领学生聚焦当下的发展阶段,即探索期,引出课程主题。
02
青春畅想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畅想自己的人生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生涯规划的内涵,树立及早进行生涯规划的意识。
【活动内容】
1.青春畅想
请学生放眼整个人生,畅想自己在25岁、45岁甚至65岁时的生活,并填写学习单的第一部分。(提示学生避免笼统概括,描述得越详细越好。)
2.讨论与分享
(1)请在组内相互介绍自己畅想的生活,组长就成员发言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2)组内结合活动讨论:什么是生涯规划?
(3)组长为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提炼学生分享内容,带领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定义。
4.自由发言:生涯规划对当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5.教师概括学生发言,播放相关视频(哈佛大学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调查结果),以学生体会和权威调查两个角度为论证,引导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激发生涯探索的好奇心。
03
青春设计师
【设计意图】
带领学生聚焦到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初步进行生涯规划探索,在活动中体验生涯规划的乐趣;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舒伯的生涯阶段发展理论,明确每个阶段的发展内容,确定探索期具体的任务。
【活动内容】
1.制作“我的高中生活愿景板”
(1)小组成员共同浏览文件袋中的高中元素图片;
(2)在限定时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元素,粘贴在活动记录纸“我的高中生活愿景板”中。
2.组内讨论与分享:
(1)愿景板中有哪些内容?
(2)为了让职业生涯发展得更顺利,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探索?
(3)小组派一位同学进行班级分享。
3.班级分享。
4.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引导:
(1)教师扩充相关理论内容,带领学生共同学习;
(2)教师概括学生发言内容,明确高中时期主要探索角度①自我角度(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需要);②教育角度(选科、选专业、选院校);③除上大学以外的发展路径。
04
课后延伸
1.根据理论学习和实际情况,继续调整自己的生涯愿景板;
2.作为小记者,采访家长或教师对生涯规划的理解和建议。
四、课例反思
1.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本课还应关注生涯规划的连续性并予以提示。在活动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初步进行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思考生涯的连续性,15、25、45、65岁是被理论突出的时间节点,但我们的成长历程是连续不间断的,在每两个时间节点之间我们要如何成长?这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2.心理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生成与分享,而不是活动本身。本节课最初借鉴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卢敏老师的课程《设计我喜爱的高中生活》,但通过实践,我发现部分活动不符合本校学情,在限定时间内难以完成一节课的完整教学;从教师个人角度看,因为教学风格的不同,这样的一堂课,教师课堂把控能力会遇到挑战,因此进行了重新修改,形成现有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反复磨课的过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对心理课的设计与实践来说,活动固然是教师引导与学生生成的重要桥梁,但更重要的是课程目标与问题设定之间的紧密联系,只有不断的实践、反思、修改、再实践、再反思、再修改,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调整,才有可能更好的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促发学生深入思考,课堂的生成与分享才更有效果,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也才更有收获。
3.练习与反思相结合。梭罗曾言:“我们做得最好或最完美的事情,都以长时间反复练习得到充分掌握为前提,最终在不经意中像树上飘落的树叶一般降临到我们头上。”作为新教师,我们需要不断练习、反思、再练习,才能获得稳步成长。
五、参考文献
【1】孙晶.心理班会课是这样设计的——24堂成长课的奇迹(高中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2】心理健康.高中一年级.上册/俞国良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3】程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56例[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E
N
D
关于我们
来稿: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育华学校
查茹娜
编辑:孙晶心理工作站
文稿编辑(一审):王艳翠
图文编辑(二审):刘晓阳
责任编辑(三审):孙晶
邮箱:sjxlgzsh@126.com
扫
码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