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 | 了不起的跷跷板(中班)

教育   2024-10-30 16:11   北京  



了不起的跷跷板

(中班)

游戏背景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感知自然、激发兴趣、体验惊奇、提高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中班幼儿的探索兴趣逐渐增强,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神奇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追随着幼儿的探索兴趣,伴随着幼儿不断生成的自主游戏进程,故事就从《了不起的跷跷板》开始了……


游戏环境、材料投放

游戏环境:

室内:建构区、小型拼插区、科学区。

室外:各种户外器械玩具。

材料投放:

木质攀登架、长木板、短木板、轮胎、软包塑料摇篮玩具等。


预设目标

情绪情感目标:

能够积极主动地尝试保持愉悦的心情。

行为习惯目标:

能自主选择可应用的材料验证自己的想法。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活动探索平衡力的科学原理并大胆尝试。


游戏故事


故事一

《了不起的跷跷板》


“跷跷板你玩过吗?”

“我和弟弟在游乐场玩过呀!”

“可惜幼儿园没有跷跷板。”

“咱们自己搭一个吧!”

三两名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商量着要给幼儿园搭个跷跷板!一时间,吸引了很多幼儿都来加入搭建队伍。

激动的心情促使着大家干劲儿十足!每名幼儿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寻找材料,幼儿们逐渐进入搭建过程中.......


1

初次搭建——

找问题、想办法、出图纸


然而现实往往并不能和想法完美匹配。第一次的搭建并未成功,幼儿们高昂的情绪跌落了一半。

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合作来解决问题:“大家可以坐下来召开小组会议商量一下!”

十月:“我们找来了很多东西,但是都搭不上!”

晴晴:“跷跷板两边要坐人,底下是空的!”幼儿们先把自己发现的问题争先恐后地说给大家听。

琮琮:“我们需要一个图纸,照着图来搭,我和爸爸搭乐高的时候就有图纸,一步一步地搭就不会出错。”

小组会议成功帮助幼儿找到了问题,研究出了新方案。幼儿组成的搭建小队又开始忙碌起来了!......




幼儿们画出的设计图


教师的思考

1、情境中,幼儿们的搭建热情很高涨,在自己的脑海里想当然地想象着跷跷板的制作材料,幼儿把材料找回来后,如何搭建成了问题。这也证实了幼儿在搭建过程中想象与实践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思考的过程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2、在持续跟踪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在持续倾听幼儿,观察幼儿行为的同时,在幼儿操作过程中遇到瓶颈时,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

3、本次活动可以利用马赛克方法,引导幼儿通过儿童会议、相互讨论、倾听分析等形式,共同解决问题。


2

再次尝试搭建

有了“设计图纸”,搭建小队重新投入到自己工作中……

达达拿着设计图,其他几位幼儿围在身边大家商量着:“我们需要一个高一点的柱子放在中间。”

琮琮:“还要一块长板子放在上面,两边都能坐的!”

晴晴:“板子要硬一点的,不然坐上去就掉下来了。”

幼儿们商量好需要的材料,分头开始准备了。这一次不同于之前,大家的目标很明确,找来的材料也和刚才讨论得差不多。

教师的思考

1、讨论后,幼儿们对适合的材料有了一定的认识,小组讨论的过程帮助幼儿们更加了解接下来的任务和目标,使得任务更加具体,目标更加明确。

2、在寻找适宜材料的过程中,幼儿们对于物体的长短、软硬、大小等特点有了更加具体地认识。


3

成果展示

幼儿们设计的设计图都不一样,所以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跷跷板新鲜出炉了。

1

轮胎跷跷板

优点:随时可以变高变矮,搭建速度快。

问题:

晴晴:“这个太矮了,我的腿都没离开过地面。”

解决方法:

经过与同伴们讨论,产生了新方法。

十月:“咱们再多加一个轮胎让它变高一点。”十月给出了一个建议,其他幼儿表示赞同,齐心合力又搬来了一个轮胎。

果然,大家的好主意都很有效,成功解决了轮胎跷跷板太矮了的问题。


2

摇篮跷跷板

优点:材料简单、更安全。

问题:

十月:“太矮了!我的膝盖都着地了。”

解决方法:

琮琮:“我有好办法,把板子放在摇篮高的这边。”几位幼儿一起把大板子重新换了一个方向。好像真的变高了一些,更好玩了!


3

塑料架跷跷板


优点:更高、更大、更结实

问题:

达达:“没有扶手呀?”

解决方法:琮琮找来了软积木放在木板的两端当扶手。


教师的思考

1、在整个搭建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探索欲望。当出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时,幼儿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和同伴的交流与合作,面对遇到的问题,幼儿们互相提出建议,搭建出了满意的跷跷板,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2、教师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思考、勇于尝试的行为给予充分的鼓励,让幼儿体验到思考、探索的快乐。



故事二

《发现与体验》


贝贝在科学区里有了重大发现,吸引大家都来围观……

贝贝:“大家快来看!天平两边终于平均了,不动啦!”贝贝指着活动区的平衡玩具,兴奋地大声说着。

贝贝:“我给两边放了同样多的黄卡片,天平两端就平了,不动了!”

琮琮:“跟我的小鸟一样,都能站稳了!平衡了!就像这样……”



琮琮一边说一边伸直两个胳膊,单脚着地踮起脚尖,模仿起指尖小鸟的样子。

教师的思考

1、教师倾听儿童的声音、观察儿童的行为,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表达的机会,了解他们的体验和想法,教师从而进行内化反思。

2、情景中幼儿们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经验——经验迁移——再次探索,从中锻炼了幼儿的探索能力、分析能力。在游戏中既有经验积累,同时也能生成新的游戏内容。

3、教师给予幼儿自由、自主的探索空间,幼儿能够始终以积极探索的游戏精神,大胆生成更多更新的探索活动。由室内活动区延伸到室外,探索身边的平衡,满足自己的体验感。



故事三

《指尖上的飞鸟》


每天的“3分钟科学小主播”活动,是大家最期待也是最聚焦的时刻。教师:“今天的科学小主播琮琮为大家带来了什么新奇的小实验呢?”琮琮迈着自信而又骄傲的步伐,背着手走到大家中间。随着小手从身后转到前面,手指尖上居然有一只小鸟落在上面,栩栩如生。

琮琮:“大家看!小鸟能站在我的指尖上而不掉下去。”

幼儿们激动地睁大眼睛。

谦谦:“这是怎么回事呀?为什么小鸟掉不下来呀?”

乔治:“小鸟该不会是粘在你的手指上吧?”

大家议论纷纷……

琮琮:“当然没有了!”

说着,琮琮立刻将小鸟拿了下来,之后又重新放在了手指尖上。

琮琮:“你们看没有吧!爸爸说这个叫“平衡力”,是一种科学现象。”

教师的思考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科学领域的核心价值其中就包括:“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兴趣是幼儿能够形成积极探索的第一步,幼儿对于内心感兴趣的事物及现象,会主动地进行思考,并大胆展开思维想象。

2、通过“幼幼”间同伴式的相互学习,能够激发幼儿的讨论,在各自的猜想中、相互间的争论中,能够从儿童的视角中碰撞出火花,从而达到勇敢探索、大胆表达的学习态度及能力。

3、教师给予幼儿充分思考的空间。平衡力是什么?怎样才能平衡?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幼儿们的脑海里蹦出无数个小问号。幼儿们的思考和想法是教师需要支持的,也是教师本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亲子延伸活动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们探索的渴望愈发高涨,对“平衡”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和幼儿决定让家长参与进游戏中来,幼儿回家带动爸爸妈妈们一起加入了挑战“指尖小鸟”的活动中。

幼儿在游戏中展现出了专注、思考、坚持、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比较,幼儿们发现了制作跷跷板的方法。在整个搭建跷跷板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倾听幼儿,观察幼儿。面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问题,教师都以观察者的身份,为幼儿提供反复尝试的机会和勇于探索的空间,支持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阶梯式成长。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将已知经验不断迁移,又生成出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并将活动延伸至家庭中,带动亲子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再请幼儿将各自积累的游戏经验以及相关科学知识,在班级中进行分享。这样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闭环,使家园共育、亲子共育、师幼共育同步,多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供稿:芳庄第二幼儿园 郭阳




京师爱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幼儿园课程综合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