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举【文博断想】之六十五/《清明上河图》

财富   2024-08-22 07:25   上海  

《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据说由一位青年业余画家画出了“补全卷”。我觉得这是多此一举,因为光芒四射的《清明上河图》是无须后人去补的。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描绘当时汴京近郊清明时节人与物的民情风俗画。张择端的精彩在于他选择了汴京的近郊,因为只有在这儿平民百姓才可能最大程度地成为画中的主角。这幅画的核心部分是“繁忙的漕运”,这也正是“清明上河”的立意所在。至于两边的“宁静的乡村”和“喧闹的都城”,只是整个长卷“起”和“合”的部分。我们今天所见的《清明上河图》,应该说是一个完美的长卷。历代名人和收藏家相继所作的一系列跋文,也都说明了这一个“完美”。40年前,有两个有名的学者提出了《清明上河图》“还应该向前展开”的可能性。12年前,又一位有名的学者提出了这幅名作“后半截佚失”的“推想”。他推想“由城门而进入城关”,应该有“画卷的第二个高潮,也是最精彩的部分”。那位业余画家由此产生了“补图”的念头。至此,我建议专家们读一读唐诗人祖咏写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首应试诗原是规定作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的,可祖咏只写了四句就交卷了,因为他觉得“意思已经完满”。我想,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至少在意思上已经十分完满,不须劳驾后人去“补”。



*******

   

《清明上河图》其实也不能补。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独具只眼的写实作品,尤其在地理位置和城市结构方面的写实,使得这幅名作在拥有生动的同时,还拥有无与伦比的精准。而这种生动和精准的和谐,来自张择端在汴京的生活,来自张择端所生活的时代。且不说不同时代的手笔,天然有着无法认同的气息和韵致。单说800年来的汴京(今日的开封)的社会和自然的变迁,已使得精准之至的《清明上河图》也在不少局部变得难以揣摹。昔日的汴京在今人的眼中至少已大半如梦,而今人竟要去补《清明上河图》“最精彩的部分”,这不如说是去造海市蜃楼。而海市蜃楼式的“精彩”,与张择端何干?



*******

   

《清明上河图》,谁要补,可听凭补去。只是恐怕补了也是白补。

补画《清明上河图》,历代有之。历代不少画家在临摹这件名作的时候,听凭想象添加景物,有的画面竟伸延到了汴京西端的金明池。这种极具随意性的描画,而今都作了过眼的云烟。这一回的“补全卷”,其长度比原作的5.287米,多出了5.513米,全长合计10.8米。据说认定张择端的原作长10.8米,是因为这个数字是“古代传统风俗中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数字”。西安一位曾花了大半生精力研究《清明上河图》的老画家宁恩宝对此不无悲凉地说:“10.8(一定发)使死去800多年的张择端蒙受了冤枉”,“生活在北宋时代的张择端,竟然跨越时代,在计量长度上超前使用了米制。”至此,已足够看出“补全卷”儿戏般的乏味和没有将来。



陈鹏举

19980717

《文博断想全集》卷一


古雪村墟錄
了無苦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