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宝宝们好呀。又是技术分享的一天~我们都知道,中面部是面部美学改善的重要区域,它会对周边美学单元产生有益影响,所以评估优先级非常高。
固定韧带(RL)将面部的软组织层与下面的面部骨骼结合在一起。增强韧带的支撑作用可以帮助软组织恢复到其原始解剖位置,并达到提升效果。虽然可注射透明质酸植入物已被用于改善韧带支撑,但与其他真皮填充剂相比,作为另一种胶原刺激剂的“童颜”类产品,羟基磷灰石钙的相关技术研究并不算多。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病例系列初步报告中,作者目标是描述不同稀释度和组合的羟基磷灰石钙在不同衰老特征下的使用,以作为透明质酸的替代品,注射治疗面中部,并描述长期的超声评估。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技术研究
作者报告了3例面部年轻化病例。所有病例均采用“珍珠串技术”进行一次CaHA(+)治疗,并在1年后再次接受治疗。超声评估(18 MHz和22 MHz;LOGIQe(R7);GE,SUA)在注射后立即、首次治疗后2个月、再次治疗前(首次治疗后1年)和再次治疗后2月进行。
应划定颧骨和睑下缘和睑下缘(图1A)。在颧骨顶端下方有一个单一入口点,应使用 22G 钝针进行 CaHA (+) 的骨膜推注,从睑颧沟过渡到颧骨的前后缘(图 1B)。
有两种不同的技术:注射多个小推注,总计 0.7 mL 产品或 3 次推注,即一次 0.3 mL 推注(前部)和两次 0.2 mL 推注。
尽管如此,为了标准化该技术,如前所述,所有患者都接受了 3 次推注治疗。
从相同的入口点,应沿整个颧骨区域进行 CaHA (+) 皮下微球的逆向注射,总体积为 0.8 mL(图 1C)。
一般对于中度病例,建议每侧使用一支 1.5 mL 的 CAHA(+) 注射器,而在轻度病例中,每侧 1/2 注射器的总体积(每个区域建议剂量的一半)可能就足够了。
此外,在严重的情况下或脸更宽时,可能需要不止一次 0.3 mL 的骨膜上推注(病例 #2;图 2B 和 3A)。
对于面部沉重的患者,该技术的另一个步骤涉及接近侧面,旨在创建一个后外侧矢量以进一步支持组织。CaHA (1.5 mL) 应用 0.5 mL 不含肾上腺素的 2% 利多卡因稀释,至总体积为 2 mL。在颧下区域有入口,应在皮下平面,采用22G 钝针进行逆行注射技术(每侧 1 mL)的微球(病例 #2;图 2D)。
对于表现松弛伴皮肤萎缩的受试者,用 0.5 mL 不含肾上腺素的 2% 利多卡因和 1 mL 生理盐水的溶液以 1:1 稀释,最终体积为 3 mL(案例 #3;图 3C)应在皮下平面,采用22G 钝针注射(1.5 mL/侧),以提高皮肤胶原蛋白含量并提供真皮支架,体积最小。
在男性中,沿“珍珠串”技术的颧骨的矢量应移动以指向环状韧带的插入处(图 3B),以避免面部变宽和女性化。
研究结果
研究讨论
作者表示,面部的固定韧带是强壮而深的纤维附件,起源于骨膜或深部面部筋膜,垂直穿过面部层,插入真皮并充当锚点,将软组织固定在解剖位置,并抵抗重力。在显微镜下,骨膜或深筋膜增厚植根于树状分布,当它接近 SMAS(皮肤支持带)时会分支出来,而 SMAS(皮肤支持带)又会通过皮下扩散到真皮的纤维基质。
所谓的“珍珠串”(String-of-Pearls ̃ )技术背后的想法是用一串围绕颧骨-皮肤韧带的推丸产生支撑,从骨膜到皮肤,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沉淀在连接深骨膜和真皮的线性条带中(图 6B)。
CaHa 的骨膜上平面中的推注,旨在恢复 ZCL 的支撑以保持其拉伸强度。它们还具有很高的提升能力,可为覆盖的软组织提供类似骨骼的结构支撑,并补偿与年龄相关的骨吸收引起的自然体积减少。通过电子显微镜在骨膜中观察到的成纤维细胞可能是 CaHA 沉积后在骨膜上水平观察到的新胶原生成的原因。
此外,沿颧弓注射的微球旨在支撑沿颧弓整个长度和宽度延伸的颧骨-皮肤韧带部分,并进一步诱导软组织提升(图4),因为外侧注射到韧带线(外侧眼眶、下颌韧带、颞韧带粘连、颧韧带排成一条线)需要提升效果并模拟保留韧带的手术矫正。
最后,作者给出结论,拟议的技术可能是解决面部中部问题的另一种治疗选择,方法是使用多功能生物刺激填充剂为颧骨-皮肤韧带提供增强支撑:CaHA 无需稀释即可用于更多的局部支撑和软组织重新定位,无需增加额外的体积,或使用不同的稀释度提供场效应(用于改善皮肤质量)或矢量效应。应进行更多患者的进一步研究以验证这些结果。
好啦,这就是今天的内容分享了,还是很有趣的,值得注意的是,实际操作要根据患者情况、产品差异来制定最佳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记得点“在看”哦~
Treatment of Mid-Face Aging with Calcium Hydroxylapatite: Focus on Retaining Ligament Support
Mauricio Sato,1 Mariana Muniz,2 Luis Ricardo Coelho Ferreira3
org/10.2147/CCID.S468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