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毛概”课程应当怎么上(二)
文摘
教育
2024-02-27 22:06
陕西
今天推的文章其实是2023年7月29日写的一篇推文,标题就叫做“讲好新版本‘概论课’需要的思维和方法”。这里的“概论课”,指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开课之前主要聊一聊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问题。自2023版“毛概论”教材出来之后,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面,官方及民间的有关“概论课”的培训一直没有停止,包括教育部“概论课”教材编写专家的解读、教学竞赛的一些佼佼者的经验展示等,不少的教师反映在培训的过程中所提到的需要教师加深理解的一些问题,一旦真正回到了课堂教学一线,不是不会弄,就是被泼了冷水、学生不买账。恰逢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和一些教师在交流“毛概论”课程教学,大家也都反映这门课程看起来没什么难度,不外是讲一些过往的历史分享给学生听而已,但是真正讲起来的话还真的不好讲。结合前面的问题,我们来探究一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也有些人讲,思政课本来就不好讲,尤其是像“毛概论”课这样的综合性要求极高的课程(我以前概括过的学科支撑度高、时间跨度很大、内容压缩幅度强、敏感内容较多等等)。我个人认为,尽管教学从来都是受“教”与“学”双方面因素影响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主要取决于教师,在于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面既涉及到做一名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的态度,也彰显思政课教师的创造性发挥的结果。我一直认为,教师要讲好课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理念和思维。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第一,讲好“概论课”,作为授课教师需要有宏观思维。还是在讲老版本的“概论课”的时候,我个人认为,“概论课”不好讲的原因就在其综合性,因为“概论课”的教材就是一个“压缩饼干”,其背后的时间上的大跨度、内容上的多学科、讲授中的多难点等,尤其是面对思政课高标准、综合性的要求,需要讲这门课的教师是“全才”而非“专才”。这事实上形成了讲好这门课程的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要求的综合性与现行的、年轻化的教师队伍不能适应这种要求的矛盾。在教学中的表现就是要么讲授的内容过于微观、细节化而缺乏大局意识;要么是过于宏观缺乏有力的支撑而显得空洞,这已经从日常的教学和讲课竞赛的选题及内容上体现出来了。因此,这里的“宏观思维”或者大局观的养成首先要从研读教材入手,特别是仔细阅读导论部分,搞清楚本门课程的内容结构和总体要求;其次要搞清楚类似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同部分的结构。2023版教材有一个非常好的改进就是增加了“第五章”,正是因为有了第五章,才能使授课教师也包括学生才能够搞清楚理论体系整体与每一种理论形态的关系,从而克服我们一些老师会讲细节但讲不了综合的困境。第二,讲好“概论课”,作为授课教师需要有系统思维。我们作为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终还是要回到如何将教学任务落实落细来讲好课程。而要讲好课程的关键就在于教学设计。其实教学设计是系统性思维的综合体现。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作为教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将教材体系与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就需要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即“学情分析”——“目标设定”——“内容选取”——“方法选定”——“资源搭配”——“效果评价”——“教学反思”等诸环节的系统性思考。作为教师讲好一门课程的角色,绝不是凭借现成的“一切”做一名演员,即使是做一名演员,也要有对于内容的理解、加工、展现等在创造的过程。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不是教材和现成PPT的“传声筒”和“复录机”,而应当是集“编、导、演,甚至剧务”等等角色于一身的职责。同时,从课程的内容架构上看,每一大块儿结构中的各个章节、每一章中的各个节目、本门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甚至相关的专业课、素质课之间,从学科到内容上都是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果没有系统的思维就很难处理好这些“关系”。比如要讲清新民主主义社会为什么是一个过渡性的阶段,除了要了解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八大”之前的背景之外,必须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即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的内容。第三,讲好“概论课”,作为授课教师需要有精准思维。思政课的主要症结在于作为教师的“言者谆谆”,却无法面对或者能够破解学生的“听者藐藐”,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供”与“需”不匹配。学生在学习中面对各种干扰因素及思考未来发展不确定等“困惑、焦虑”而产生的思想需求,在面对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无法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空洞的说理”和“看似逻辑性很强的学理性”的教学,他对我们的课程与教学会采取什么样的反应呢?青年教师在参加许多的课程培训中,往往被要求更多地关注所讲内容、所讲理论的学理性,而忽略了“问题”,几乎不去思考教育教学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究竟要不要讲学理呢?当然要讲,但是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清楚,讲学理是说给教师听的,是要求教师在理解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符合逻辑,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学理”完全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青年教师为什么在参加专家大咖的学术报告或者培训时听得“频频点头”,但是回到课堂却被学生浇了一瓢冷水,关键就在于话语不匹配。从了解学生到让学生听得清楚、能够感染打动学生,使其从被动型学习到主动性学习,关键在于“靶子”、“武器”、“技艺”及“校对”等一定要精准。第四,讲好“概论课”,作为授课教师需要有重点思维。其实这里要讲的重点思维也是上面精准思维的延伸。思政课的育人定位和要求,赋予了思政课教师需要将太多的内容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一是不可能做到,二是也没有必要。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面面俱到的想法最终只能落了个“照本宣科”或者“信马由缰”的结局。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只能围绕着什么是真正的毛泽东思想和如何评价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历史地位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内容丰富,根本无法做法面面俱到,如果换成我来处理教学内容的话,我将重点讲“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解放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的作用”和“邓小平同志‘先破后立’的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方法”,其他内容可以布置学生以别的方式进行学习。我曾经在现场感受过教师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但是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握本专题的核心要义与重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重点是要讲授世纪之交,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变化,如何解决这种巨变给我们当代来的风险与挑战,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如何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能够把这一问题讲清就没有理解本专题教学的目的与目标,而我们大部分老师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等具体问题上着墨太多。要学会“弹钢琴”和“牵牛鼻子”的工作方法。对于刚刚入职且多为80、90后的思政课教师,有时候在某种程度上要讲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甚至要比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更不好讲。因为从教师自身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储备和他们身处于新时代伟大的历史时代和实践感悟,相对来说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对于2023版“概论课”涉及的内容,相对于今天而言都属于过往的历史,对于青年教师来讲,绝大多数的讲授内容来自于“间接知识”,要做到讲深、讲透、讲活,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更多的是和个人的积累有关。因此,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哲学素养和“四史”的积累。所以,做一名“毛概论”课的教师,理念、思维、视野、格局和体验有时候要比知识和方法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