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了整整十二年小学语文,却是第一次这样认真读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语文老师一起读,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以及课程实施六个方面逐一探讨。我以前只关注于小学语文低中高学段的要求,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也仅仅是浏览了一下,这次高中老师也把部分高中语文课程内容朗读了一下,分析了一点,让我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有了一些了解。更重要的是遇见了一群爱读书的人,从河南、山西、江苏等不同地方赶来,只为这一场思维盛宴。通过这次共读活动,我明白了小学语文教学要顺着课程标准使劲,课程标准就如同指引我们前行的明亮灯塔,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日后应该常读语文课程标准。
一、调整教学策略
1.预习很重要
“引用评价量表是在预习阶段。”徐明旭老师的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会布置预习,但没有设计出具体的评价量表。比如说,朗读课文,是读得流利还是要读出感情?是学生自己判断还是同学或者老师?再比如认字,仅仅把课文中出现的拼音和词句读两遍还是需要自己简单归类。自己既然会布置预习,为何不设置适宜的评价量表发挥它最大的效能呢?
2.备学生不容忽视
“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提供帮助。而不是我们有什么,给他一点。”记不清哪个老师说了这一句,因为我当时联想到了自己的备课线索——关于这篇课文,我应该讲什么,我知道什么。原来我在备课时,从未思考我们班的学生对这篇课文理解多少,难怪他们对我讲的并不是那么感兴趣。学生会了的,可以不讲。但是学生不知道的,而又是需要掌握的能力,不就是自己应该下功夫的地方吗?
二、瞄准情境课堂
“粗略统计一下,整个课标中出现了48次‘情境’二字,由此可见理解了‘情境’,教学也就简单多了。”张建全老师真厉害,竟然关注到了这么细微之处。我当时也感觉“情境”二字出现频繁,但没有借助文档“查找”工具验证一下。于是带着“情境”再次阅读课程标准,发现情境课堂教学的确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机制。
1.综合性语文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每天出现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吗?我在课堂上是不是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呢?比如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的文章都是关于美丽的秋天,那么学生眼中秋天和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这样的思考题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与交流。一节课的情境活动是不是要层层递进,体现内在连接呢?综合性的语文课堂,学习情境不能这么单一。
2.实践性语文
“从学生语文生活实践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正值金秋十月,学生对于秋天的发现不应该局限于文字,还可以是用画笔画一画秋天的美景,用落叶做一做手工品,甚至是为秋天录制视频。“秋天来了,学校广播站举办定格秋天的‘小美好’好文推荐活动。我们三上课本中第二单元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以高票入选。请你以社团成员的身份参加此次活动,并积极完成相应的任务。”这样的导入不是适得其所吗?
三、发挥读写力量
1.专业阅读
1.专业阅读
“语文课是一项专业阅读,自由阅读是语文课的补充。专业阅读与自由阅读相互成就。”山西的李玲秀老师在学生的专业阅读方面有很多自己的思考。
我尝试过两堂整本书阅读课之推进课,因此这次跟着大咖们读语文课程标准,我的关注点就在学习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原来,书中的【教学提示】也被自己忽视了,其实它已经明确的指出我们教师如何去教整本书阅读。首先,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其次要引导学生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再者要围绕读书的主要环节制作阅读反思单,最后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整本书阅读,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
2.自由写作
“专业写作训练是针对他的自由写作的逻辑,而不是错别字、语病等。”大家讨论的时候,我更多的是记录发言的内容,此刻发现又忽略了是谁讲了这句话。我经常在学生的周记中圈得满篇红,不放过任何一个错别字。殊不知自己这样是本末倒置,写作重在思维逻辑训练。写作不能急功近利,思维训练更是漫长的过程。我最好是从一开始就保护好学生天真的想象力、好奇心与灵气。
一本百页的语文课程标准,自己一个人读下来很流畅,也没有不认识的字,但是不同阶段的教师一起读,却发现了不一样的秘密。这样的共读真好!这次学习,也训练了我的专业阅读思维。同样的文本,每个老师锁定到的关键词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个人解读能力不同,我发现自己十分需要提升专业阅读能力。
读完一本书,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这本书的部分内容能融入我们的生活。我读了语文课程标准,我就想顺着课程标准使劲,这就意味着我要能够有的放矢地规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情境教学,确保每个阶段的读写重点和难点都能被准确把握。其实,也只有紧紧顺着课程标准使劲,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开展,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