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老魏咖啡馆听到的主题是《教育和自我教育》。之前听过这样一种说法,教育其实就是自我教育,教育的有效性就是来源于一个人会自我教育。
我是个会自我教育的人吗?
现在没有在教育写作班,却依然坚持日更千字文,是自我教育写作吗?
现在没有人督促自己要跑步,却依然在早上跑二十分钟,是自我教育运动吗?
现在没有要求自己每日记录工作,却依然在两天内完成教育备注,是自我教育教研吗?
从这个自我要求的角度来说,我是个会自我教育的人的。但是从学习迁移力来说呢?我有把学习中的规则运用到日常生活吗?我会把和学生相处和谐的方式延伸到和自己孩子身上吗?我能把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中积累的经验理解自己的家人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好像又不能说是个会自我教育的人。我的学习迁移力还有待提高。
李镇西老师提出的“自己培养自己”,魏书生强调的“自育”,多读几个教育大咖的文章,我们就会发现,每个教育家都会指出“自我教育”。今天听了魏智渊老师的分析,好像又清晰了一点,小学阶段之所以要注重培养学习习惯,和孩子的身心发展密切相关。
魏老师说,我们必须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岁和30岁之间发生。训练这种自我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12岁之前从母亲那里所受到的教育。
12岁以前不就是小学阶段吗?自己也是母亲,自己给到的孩子的教育合适吗?针对自我教育,魏老师说了三句话:第一,设定丰富的目标,并保持目标的弹性。第二,提供支架与范例。第三,记录、反馈与分享。
目标的重要性再次凸显。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什么的样人。健康、幸福、爱阅读、爱生活。那我的教育方式是朝向这四个方面吗?
框架结构不容忽视。我认为也就是数学老师常说的“建模”。抓一件事情,需要关注事件的整体性。
记录、反馈与分享非常关键。我是否和孩子一起记录成长了呢?我们反馈了亲子沟通的效果吗?彼此会不会经常分享自己的想法呢?
不听不知道自己原来离理想父母的距离有点远,不写不清楚自己原来脑海里的自我教育还是如此凌乱,不逼自己不明白自律的重要性。朋友说我的自律是因为每天的定时打卡,但这个打卡的实质效果有多大呢?我目前无法回答,但是因为定时打卡让我更加自信、从容。
最后还有一个疑问,今日听魏老师说,在教育史上,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某些学校在某个时期,充满天才创造的活力,人才辈出,然而不久,开始陷于卖弄炫耀,墨守成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大脑已经被呆滞的思想塞满了。这种是不是就是批判性思维呢?自己总说要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是不是多关注一下他人如何进行批评性思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