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习任务如此落实,真的好么?

文摘   2024-11-25 23:17   湖南  
每个老师都知道,学生把学习任务落到实处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那么,该怎样落实呢?
理想的状态是学生自己乖乖地把这些任务去落实好,但实际上很难,原因是复杂的,根子上来说,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主体,他会以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去落实,这和老师的要求不可能是完美弥合的。那么,我们怎样看待这种“错位”呢?
传统的观念认为(也是一般的认识),在某一特定的领域里,老师较学生在各方面都是更优秀的存在,学生理应无条件地遵从老师的谆谆教诲。如若不然,学生的学习就不免要打折扣。因此,解决这个“错位”问题的抓手只能在学生这里,再说明白点,必须且只能把学生改造为与老师相弥合的一部分。这种改造,如果能在学生内在发生就最好了;如果不能,那么老师采取强力措施对学生进行改造,这也是理所应当的。
这种观念的实质就是把教师作为绝对的权威,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当学生的主体性日益彰显,那种“错位”引发的矛盾就会日益激烈起来,渐渐形成“控制与反控制”的教育关系。而教师又因为具有绝对的权威,在这个矛盾中常常是强势的一方,所以在“控制与反控制”的这一日渐扭曲的教育关系中,愈加严密精细、高压强硬的控制措施就在所难免了。学习任务的落实就异化为这些控制措施的结果。
我曾经想象过这样一个画面。原本有一群孩子自由自在地在操场上奔跑,操场东边远处有一块高地,这块高地是老师们致力于帮助孩子前往的主要目的地——实际上这样的高地在操场四周都有,但出于某种成见,无论学校、家长还是社会,主流认可的就是东边的这块高地。
那时,有些孩子会遵照老师的指示直冲高地,有些会慢慢地走去,有些的弯弯绕绕地走,有些朝别的方向的高地去了......最终走上东边高地的孩子可能不算多。
后来,那片高地越来越大。有个聪明的老师发现,立个指示牌,向高地奔走的孩子数量多了,方向也正了,速度更快了。他把这经验推广出去,大家就纷纷效仿起来。接着,更聪明的老师发现,由操场画一条线引向高地,效果更佳。另一个更聪明的老师发现,画一条线就不如多画两条线,把孩子圈在一条道中,大家走得更正。
但依然有不少孩子逾越出界,聪明的老师看着满腹忧愁,他们就沿着道路的边界修起了栅栏,接着是高墙。但依然不能完全阻止孩子越界,他们被栅栏划伤了皮肤,或不慎从高墙摔断了手脚。这条路变得越来越拥挤,大家不得不以统一的动作在高墙的夹击之中有序前行。而老师们猛然发现,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孩子快速走向东边的高地。
于是,他们在高墙上又加装了通电的铁蒺藜,后来干脆在高墙上加盖了厚厚的水泥板。这条路变得又黑又长,只在远处有一个明亮的光点亮着。在进入这条暗道之前,孩子们就按照一定的顺序被整齐地排列起来,一旦进入,他们只能“向前,向前”,他们连前路有什么都不用再看,只管迈着步子“向前,向前”......
可是,漫长而封闭的暗道里,空气浑浊,单调的步子让孩子们很快就疲倦起来。他们想探出头来透透气,却被铁墙撞得晕头转向。他们都在向前走,但越来越不明白自己的方向。他们几乎要窒息了,无比压抑,终于只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力下,往前移动,像是自己走,又不像自己走。
老师们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他们开始向暗道里鼓风,用喇叭替孩子们的步伐打节奏,他们找来更有力的工具拉着、推着这堆孩子向那唯一的光前进。但孩子们还是越走越吃力,越走越慢,似乎连站立都不是了,像一具残留着呼吸的尸体被拖着向前,向前。老师们愈加着急,想不通,为什么付出了百倍的力气,他们居然走不动了。用了这么大的力,他们应该走得更有力啊!眼看着那光啊,在不远不近的地方照着,仿佛去得了,又仿佛去不了。
这时,又有聪明的老师找到了方法。孩子们步子迈不开,那就拿着他们的步子一步一步地迈,提着他的脚在地上用力地踏出深深的脚印来......
这就叫落实!那么,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觉得这种落实真的好么?
2024年11月25日

杏雨心言
教育的思考文本的共鸣生活的感悟当婴儿来世时从不问带有何种目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