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上《包身工》,能够在网上找到的图片都不多。想来,这血腥而罪恶的制度,当局者是决然不会留下任何证据的,而况当时的记录手段并不发达,夏衍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这么多真实的信息,写出一篇报告文学来揭露这种罪恶,已实属不易。
文中关于包身工的生活工作场景的描写,芦柴棒等人物的刻画都十分生动传神,即便相隔近一个世纪,我和学生读来也如在眼前。于是,我产生了一个教学设想:让学生就文中的一个场景作一幅素描,可以是文字素描,也可以是绘画素描。
涉及文学类文本的赏析时,我经常让学生在课堂上画画,这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想象力。一般认为,文字描述会比绘画更容易,因为绘画讲究专门的技术,其实不然。文字是比图画更抽象的符号,它的运用要求比绘画更高。实际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可以用图画把一个场景传达出来,而难以运用文字。学生画画的热情也比写作更高,不管会不会画的,都在画,但用文字素描,学生似乎感到无从下手。
当然,语文课的目的还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以,绘画也只是辅助手段,是个过程。画完后,我安排了交流展示环节,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检测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
以下是学生的成果展示。
这幅《罐装包身工》是全场最亮眼,最优秀的一幅作品。它出场之后,原本还处于娱乐状态的学生立马严肃起来,显然完成度高的艺术品自然而然的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这幅画以文中的“罐装劳动力”的比喻为创作基础,总体上设计了一个罐头形象。罐头左上角设计了包身工吃饭、芦柴棒被打、回信被扣留等具体场景,右下角有醒目的“十”字,这是包身工签订契约时画的标记。右侧还以产品说明和广告词的形式,介绍了包身工的基本信息和处境。整幅作品,构图精巧,寓意丰富。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再次创作出了一幅优秀的讽刺漫画。
这算一幅草图,描绘的是芦柴棒生病被泼冷水的场景。芦柴棒、打杂工和老板娘的形象刻画很传神,一眼可辨,面部细节处理得很好。
这也是漫画。左边画的是猪猡的比喻,右边是带工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不肯放人的一个价钱比算,天平设计是亮点,还有黑心金牙的老板,以及对世界公平和人的价值的追问。
两个场景的漫画,带着粗金链的肥壮的带工老板和他操控的瘦弱的包身工,墨鸦捕鱼。很简单。
这是连环画,描述包身工签卖身契、到厂生活、芦柴棒被虐打以及结局,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亮点是最后一图,包身工沦为被带工老板随意操纵的提线木偶,替人赚钱,衣衫褴褛,手脚纤细,眼神空洞,泣血而哭。虽然绘画技巧显得不足,但学生懂得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
两幅火柴人版的连环画,寥寥几笔勾勒出被虐打的芦柴棒和狠心残忍的带工老板、打杂工等人,不算精巧,但也具备表现力。这幅场景估计给学生印象很深,很多组都画了这幅场景。
又一幅连环画,可爱型画风。亮点是图4,把签包身契约的场景放在包身工进厂之后,作为回忆画面呈现,形成一种对比。
还是连环画,描绘带工老板哄骗农村女孩做包身工的场景,略显简陋。最末的带工老板的恶魔影子很有创造力,亦兼点题的效果。
与上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布满尖刺的锁链束缚着包身工,血流不止,触目惊心。微笑假面具背后的恶魔嘴脸。画风偏可爱,看得出孩子们内心还是比较善良纯真。
人物画,包身工和外头工人的对比。包身工的完成度高一些,杂乱的头发、油粗的辫子、凄惨而顺服的眼神......特点抓得很准。
也是人物画。
联系实际再创作的人物画,不知道创作者当时是不是想起了《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某个情节......
画得很乱,画工也不算好,却是大家讨论最热烈的一幅图。包身工的生活工作似乎正是这样杂乱地挤在一个密闭的盒子里。
火柴人,寄信女工的回信被扣留,吊了一夜。
还有一份文字创作,用的是游戏设计的模式,很有创造力。
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解说创作过程和意图。
学生总共展示了二十多幅画作,有个学生用图画梳理了“蠕动”、猪猡、鸡鸭、鱼鹰等一系列物化包身工的形象,并逐一阐述其意义及作用,但展示比较快,没来得及拍下。
这次教学,学生再次给了我惊喜。只要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给学生平台和机会,他们会展示出无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而一旦回到操控学生的旧路上来,他们立即就变成毫无活力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