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艺术作品展”[北京(下)]
文摘
文化
2024-07-01 19:30
北京
“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艺术作品展”[北京(下)]
有人评价:“潘玉良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我相信,这样的荣誉是靠她的艺术得来的。对于20世纪来说,中国人走向世界的100年,从晚清民国成长起来的潘玉良,更是其中不可多得的女性艺术家,她的一生也成为20世纪中国人历尽苦难和改变自我的重要案例。南京博物院对潘玉良的评价是:“潘玉良是洋画运动中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女画家,她致力于中西艺术融合并取得突出成就,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先行者之一。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潘玉良是一位传奇的人物,因其绘画天分与实力在早期西画运动中被誉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她始终保持着一颗坚韧纯粹的初心,作为东方女性在国际舞台上绽放着优雅的光芒。”这样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
4月17号上午,我到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外墙海报里最显著的是潘玉良的《自画像》,然后上了四层展厅,左则是潘玉良的艺术作品展,右侧是周思聪、肖惠祥两位的画作(另有文字详述)。此处就潘玉良的艺术作品展观展感受记录一下,以作见证。进入展厅,看到海报中那幅《自画像》作品布置在最重要位置,确实比较重要,看到这件作品,也让我想到了塞尚的许多画作,用色彩的感觉有相似性,那些花、人、窗景之间极为协调,气质不凡,功夫了得。画面呈现出暖色调子,沉郁自然,颇具特点,没有去表达色彩的华贵,而是自然与朴素。记得塞尚曾说:“我只求再现自然。不管我画什么,一张速写或一幅画,都仅仅是表现自然的结构。我立足于方法和感觉,以模特儿所提供的形象为基础,但我所叙述的始终是同一事物。”很显然,潘玉良的创作思路也是这样的。第一展区的左侧墙面,是几乎同时代的作品,比如作品《童乐》,就很特别,用色显得也很合理,气质朴素有质感,背景深绿色相衬,使得画面的人物很突出,活泼泼地色彩之间相互融合,恰是从西方印象派莫奈人物画中的造型气质上得来的,很耐看,趣味无穷。顺着墙面往里看,是《穿红靴的女郎》《露天酒吧一角》《清真寺》。其中《清真寺》的画法也很特别,有点中国山水画的味道,这里几乎所用的色调都很平缓,并没有大红大紫,显得很成熟的去完成作品,气质也高级,包括随后的《约会》《松林》《读书少女》都很优雅,而作品《屠杀》就特别一些,这也让我们想到莫奈有一幅画城市建筑的名作,感觉主题性明显,调子与其他作品大不一样。《屠杀》这幅作品,尺幅并不大,只有37×46cm,但画面的场景内容很丰富,很大气,其中画面里的有一母亲与两位小孩的身体表达比较入微,有一股温情在,面对这样的场面,人性的苦处与现实的残酷显得无奈,往往是很难说明白的,这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呐喊,非常有力量。而这些作品在蓝底色的墙面上显得很突出,整个展区用深蓝色衬底,每一幅画作都展现出一种艺术气质的纯粹感来,这里的画法是属于她所处的时代,非常洋气。还有一幅像《海滨浴场》,是与《屠杀》状态不太一样的作品,这里感觉到人生美好的一面,那画中人物之间的状态都很自在,在阳光下,海风吹来,享受着人生的惬意。印象中,这些形色的关系优雅,画面人物有模糊感,是意象表现状态,耐人寻味。我想,在不同的时间里,潘玉良也用不同的造型语言来对应,比如《乡村风光》,看上去画法都很精细和严谨,是画欧洲的一些自然风光,有城堡、田野、山林、树木、房舍、小路,这些景色里的物象是可以辨别出来的,用色比较单纯,那些红、赭、绿、蓝、白调和在一个画面,效果非常安静自然,景色还原度高,看上去静谧,也很舒服。旁边的一幅《海边》,画得也很轻松的感觉,其人物、太阳伞、大海、沙滩等等,感觉柔和温雅,画面里的调子趋向于主观色,其实,这样的画法都是在印象派大伽们曾经用心的地方,潘玉良取得了真经,很耐看。
这里还有几幅像《田园一角》《春之歌》《树下》《南京夫子庙》等等,风景类作品,表达出一种自然的美,美在眼中、手中,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来描绘,主要是在色与色之间寻求变化,画面又有不俗的气质,是艺术修为,又是天赋秉性带来的那种味道。还有写生自然中的《春游》,也显得结构上比较明朗,但画面的人物造型有点模糊感,印象状态,有点像中国文人画里面的写意画,或许潘玉良在油画创作时无意加入了意象造型,尤其人物的用色,没有太明显的轮廓线,而是在色与色之间相融汇出来的,冷暖调差距很大,画面远处的桥与河水之间的色调也相对比较强烈,桥是深色,水是淡色,恰若:“晓风微吹柳岸绿,夏日斜照笑声时。”不免让人有吟诗的感觉。
在第二个展区,其中作品变化也是挺大的,其中包括几幅静物作品,《梨子与水果刀》《花瓶与水果》等都是室内物件,后者是将平常的生活场景写这其中。写生现场也是西方艺术造型对于自然感官中最重要的方法,尤其是印象派大师们,多数都是有自己的绝活,在室内写生,潘玉良的用色极为有内涵,气质沉着而饱满,气质上也表达充分,那画面里的苹果,还有布面花纹的对照,很显得很舒服,还有窗帘的冷调子与桌上的暖调子分明,而变化多样,有一股子绚烂之美。
第三个展区的重要作品就是《双人舞扇》,还有一些《窗前女人体》系列,《连理》《着上衣女人体》《坐着的模特》《梳妆女》等。其中有一幅《纳凉》,画里慵懒,是生活中的气质,多数人难得休闲、慵懒、颓废,与大量的主题创作区分开来,从个人视角来看,生活本来是艺术的源泉,什么样的状态就画什么类型的画,以小博大,简中求精,是一种视角和方法。其他作品包括《照镜女人体》,其中《双人舞扇》,最具特色,她参和中国民间绘画的一些手法,尤其剪纸、版画、皮影这样的造型元素画出来的,具有中国人的油画味道,也是潘玉良从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融入到西方现代派、印象派之前的一些结构性的代表作,这样的代表作,恰恰让西方的艺术界大为欣赏,也得到了西方主流艺术价值的认可,包括《着上衣女人体》《坐着的模特》《梳妆女》等等,这些画作都是表达出一种艺术状态,也是对自我生活的一些记录性的表达,这里的画中人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社会上的,世界上的,艺术中的都可以当作创作的元素,这是作者在艺术中最擅长的,随处可画,正如《自画像》一样,西方艺术大师中都有画自画像的传统,潘玉良的作品中散发出一种艺术的纯粹感,为了艺术她豁出去了,我们从她的简历上读的很多动人的词汇和他交往的名字,比如徐悲鸿、张大千、常玉、刘海粟、陈之佛、孙多慈、吕斯百、赵无极、郎静山等文化名人;还有一些政界大佬们比如黄炎培、何应钦、张学良、王一亭、王晓籁、杜月笙、梅兰芳、王云五、沈钧儒、柳亚子、马公愚等等等。这里还可以读到张大千对潘玉良的评语:“宋人最重写生,体会物情物理,传神写照,栩栩如生。元明以来,但从纸上讨生活,是以每况愈下,有清三百年更无进者。今观玉良大家写其所豢猫,温婉如生,用笔用墨的为国画正派,尤可佩也。”刘海粟先生也有评价说:“潘玉良的作品内容健康,技法娴熟,笔力遒劲,而不失灵动之气,无女画家纤弱的缺陷,在同辈西画家中是第一流的人物。”徐悲鸿的评价是:“……夫穷奇履险,以探询造物之至美,乃三百年为作画之士大夫所为不能者也——士大夫无得,而得于巾帼英雄潘玉良夫人……”可见,与她同时代的艺术大师对她的评价非常精准中肯。对于一个有精神力量的女性艺术家,潘玉良的艺术人生,无疑是值得崇敬的。她用尽了自己的能力,创造出一种中国人学习西洋绘画,融会中西文化的精神而得到的艺术作品,在展厅里都有表现。从简历上看,自1937年以后,她的后半生,谋生在西方世界里,更多受到了西洋艺术家、艺术界的关注,其中她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的地方举办了多场“潘玉良画作展”。1962年曾荣获了中国文化旧金山中华商总会颁发的特别奖。我觉得,无论是她的油画人物、水彩、静物,还是早期的素描和中国画,以及其他品类作品都有着不凡的表现。这次的艺术展,也是了解和研究潘玉良先生的最好一次机会,当我置身于展厅中,体会到的是满满的能量,很是欣慰,并享受其中,却难以言表。此展“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艺术展”是能够代表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的百余年间,不同领域的三位卓越有成就的女性艺术家艺术之旅,其中潘玉良的后半生是在国外生活,以油画实践中西文化的交汇,并能融入了西方艺术的氛围里,成就自我;周思聪坚守在本土中国画艺术领域,开拓、变革、创新与引领,推动中国画向当代水墨变化的过程里,也受柯勒惠支这类的艺术家的影响,成为一个时代的典范;肖惠祥的艺术创作,从学院绘画本体到融汇中国民间艺术、装饰艺术和西方抽象艺术,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找到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创作方式,值得欣赏。这里的三种艺术方向,也是三种结果,但这归根到底是对人性的弘扬,对于真、善、美的表达。正所谓“殊途同归”,以“大道至简”,是追求纯粹的三位艺术家,他们三位是我们的前行的楷模。观展·“有窗户的画室——肖惠祥艺术展”[北京(中)]
观展·“有窗户的画室——周思聪艺术作品展”[北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