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李津“李津於牛津”的画展
文摘
文化
2024-09-22 19:31
北京
李津作为当代水墨艺术家中最能嗨的一位,这些年,在世界各地巡回开展,也为中国当代艺术,尤其中国水墨艺术与世界艺术交流,留下了自己的脚印。被世界上诸多的艺术机构认可是件非常难的事情,李津在中国当代艺术界靠自己独有的功夫走出了一条特别的路径来,让关注当代艺术以及喜欢当代水墨画的观众和业内人士欣喜,为其贺彩。这次李津的“李津於牛津”画展,于本月上旬在北京798艺术区“站台中国”艺术空间举办,受到了艺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9月7日(星期六),我到达展厅时已经下午四点,站台中国艺术空间里的一号展厅,展出的是另一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李津的作品在第二、第三、第四和二楼空间展出。其中含盖了李津在伦敦创作的五十余幅作品以及平常日课数十件画作和书法,另有一些是他在伦敦活动中的照片和一部纪录影像,展品相对充实,从展览入口第一幅是李津自己题写的“李津於牛津”展名,接着是他在牛津时的个人画像,西洋装扮,正面半身像,看上去很是洋派。第二展区中间,布置有一个白色的展台,展台上面贴有八幅水墨小稿,四面墙上面是伦敦带回来画。作品中印象里比较深的是《圣保罗大教堂》《牛津的雨》。《圣保罗大教堂》这幅是纯用水墨完成的,突出了画面中的西洋建筑风貌和质地,那画中人物与周围的树木、花草被意象化,赋予画面的层次感,画作幅尺虽然不大,但气息温雅,大气。旁边的《牛津的雨》更以简括的构图去描绘人物和树木、建筑的关系,也有些淡染的背景,画面体现出灵空湿润感,意味满满。另一幅《牛津大学草坪》,此作用色纯粹,仿佛有了一种时间被凝固的感觉,画出了李津面日常生活里着装搭配,喜欢选绿、红、赫、黑、白等色来让自己精神起来,此处在浅淡黄色纸上相衬之下,作品讲究、鲜明、干净、气质好。作品《牛津自画像》,着装挺伸士的,西洋调,让人会立马想到此像与中东某国家领导人的扮相吻合,画面很具调性,其脸色和头部造型,又有点卡通形态,很出味道,其装束的严谨度提升了画作的幽默感,以前李津的自画像很多,是在他自恋的心境下调侃自我,成就了他作品极赋特色的一个 logo,由自己的脸相、身法与世界发生关系,而此幅画像算得上最为正经的一幅了,或许受到英国上流社会礼仪的加持,让这位东方人的李津变得一本正经,这也能够表现出人的多变性,这才是人世间真实的本来面貌,有质感。其他的作品如《伦敦帅哥》《诵》《唱诗班》《伦敦老酒店》都非常有意思。第三展区,主要陈列伦敦的作品。展厅中间位置,摆放有三组长型平面展台,贴有大量的小品画,其他的画挂在三面墙上,有一边是吧台,此地用于展览画册签名的地方,吧台后挂有一幅画和友人送来的几束鲜花,我看展时,观众挺多的,印象好的作品如《李津与罗杰》(竖式),《李津与罗杰》(横式),《阿什莫林展览》《李津在牛津》《伦敦市场》《莎士比亚》《二只蝴蝶》《伦敦的夜》《英伦之恋》《伦敦街头》《放飞的天使》《英伦风景》《英国小镇》《罗杰的朋友》《伦敦自画像》《伦敦古董行》《牛津晨课》……喜欢的画很多,像《泰特博物馆》,虽然看上去画的是参观博物馆里某个场景,把记忆画成画,当然借用照片是必然的,这种不同于写生的叙事性创作一直是李津的强项,表达自我,就是关注当下此刻的内心感受,画法精妙,画面简洁,直奔主题。作品《英伦美人》,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这也是人之常情,这里把英国的美人画到了中国的山水画和生活中来,十分有趣,富于想象空间,画面上的那瓶酒不知是洋酒还是国酒,显得很模糊,借景抒情手法让观者娱乐感十足。作品《英伦风景》,这里的造山造景,主要体现在西洋建筑与中国建筑的不同。那古城堡和屋顶的特别之处,在往日李津作品里少有出现,此情此景,难以忘怀,当然他自己随遇而安的心性,玩味在一种调性里,但又不完全是西洋风景的画画状态,如果拿英国艺术家透纳的风景画法与此相比,那李津的画面还是很东方的,这也是李津骨子里那种内在精神和审美的决定的,也是源于中国传统人文中的那些经典元素承传下的品格气象,不只是形与色的运用。作品《伦敦的海鲜》,从这幅画的画法上,没什么可说的!大家都知道李津是个吃货,早些年,天底下的美食在他嘴里和笔下生发出一种别样的新鲜感,虽然有些食品画很写实,但这种鲜活的手法,也已经把上世纪海派那些画水果时蔬的画家们拍在了历史的沙滩上,有人讲“李津的画很接地气,食人间烟火最浓的艺术家。”我想,李津最牛的地方,是在于他创造了一个时代往生活里寻找美的视角,也引发了诸多艺术家的思考和关注什么是艺术了!什么是好艺术,什么是艺术的本质呢?说白一点,艺术来源于生活,不是讲大道理,这才是真相,这幅画海鲜的场景,在李津笔下就显得很自然,这里的海鲜一定是大西洋深海里的货色,他口福不浅。另有两幅《牛津晨课》,其中一幅有跋文:“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夏重渊底,春光万象中,穷吟到,云是淡,饮胜裙红,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李津的晨课很有名,他的勤奋有目共睹,数十年来不间断,一直坚持早起,穿梭在时间编织出自我的艺术梦想里,不容易,也是非常值得钦佩和欣赏的。试问,一个艺术家的状态主要还是要靠他作品来说话,可以与世界交汇,要用一颗纯粹的心去应对,这样或许是艺术灵感和法门开启原因所在,诸多的能量才会被你吸取到,只有努力过,只要有好的方法,有思想,有情怀,一切不是问题。第三展区,贴在展台上的画多是晨课,可见,晨课里的作品,也区别于专门在英伦系列,更多的是理解日常的想法和随心而动的表现,观念是他的基本功,是一种真实的体现,有些相当的精彩、别致,甚至微妙,既显示出绘画时的轻松与洒脱的感觉,又在妙笔生花里凸显出趣味来,可以是食品,可以是花草,可以是寺庙里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江山如画,还有诸多的款式,也值得品味,比如他的手抄书法稿:“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客去客来日日,花开花落年年。”又见:“半夜寒侵茶当酒,小窗声细雪兼风,牛津雨见冬来去,故国情深谁与同。”还有画作《海德公园》三幅,有特色。同时,第四展区里,呈现出李津在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开展与交流时的很多照片和纪录影像,看了很值得回味。随后,上二楼休闲区看作品,也能看到李津过去式的生活状态以及作品的独特性,算得上是他艺术底色一部分。此处看展还遇到了艺术家刘庆和、媒体人张丹丹、收藏家洪涛。入展厅前路上遇艺术家武艺,他说看过了,让我细细看一会。一直在关注李津这些年的创作动向和生活状态,最大的感触是,他作为一名当代著名的艺术家,他的生活很丰富,生命状态很鲜活,因为他个人处在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里,是同时代许多当代艺术家做不到的,艺术是什么呢?有时候我也时常思考,对于每一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而言,艺术的作用又是什么呢?许多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价值又是什么呢?还有,一个人对于社会、家庭、艺术、人文以及所处的时代、历史及其他,他又能够提供出多少价值来呢?我也是非常喜欢去琢磨这些不着调不那么现实,而且又很当下的一些问题。每一次看到李津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信息时,都很感欣慰,因为他的为人相对真实,用个人的视野呈现生活真实的某些片段,还有艺术的趣味,现实的调性,文化的意想,林林总总,是一个综合性的表述与呈现,由实入虚,由繁至简,由沉着渐清雅,时入时出,来去自如,无以中与西来定性,反而显得容量具大,宽度无限,似佛家之言:“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此一境,当然不易做到。前几日,刚好刷看到李津的一个短视频,其中他说到:“画当代水墨的人,会有一些顾虑,远离所谓的传统影响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毕竟根儿在这里。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还为此烦恼,但现在我觉得幸亏是这样的。”这也说明,艺术的口径是多样性的,从哪个口径进去都可以的,你所代表的只能是自已,你所处的社会、时代不同,怎么能体现出价值来只是时间问题。殊诸同归,要有自我的信念,要做纯粹一点,才会好。看完李津的“李津於牛津”画展,也得到了诸多的启示,这其中的意味或者感受也不一定都能表述得出来,写到这里,也算是此刻的认知,不知可否?感谢有缘人的关注,感谢“站台中国”艺术空间为此次画展的付出,呈现了一场别样的精彩。观展·江苏省国画院系列学术邀请展——马刚·中国画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