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赠作品展
文摘
文化
2024-03-31 18:38
北京
癸卯岁末(2023年12月12日),岭南当代著名画家梁世雄先生捐赠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开幕式当天盛况空前,京城各界友人悉数到场,为冬日的首都增添了一缕阳光般的温暖,这也证明了年已九旬的老艺术家梁世雄先生的艺术和他的精神是高尚的,是成功的。在我看来,梁先生的艺术人生以及艺术创作,反映了他自1950年以来到现在90高龄的整个艺术历程,这是一次总结性的大展览,是值得学习、推荐和关注。那日(2023年12月21日)上午,开幕式过后第十天,我才有机会邀请好友画家唐书安一起去参观,自通州往中国国家博物馆,顺利进入,找到展厅,也已是上午11点左右。观看一个多小时间,可谓资讯满满,有点烧脑,我俩是从第三单元看起,也不影响观看的效果,来回去寻找和专注地欣赏,心里生长一股股暖流,读到精妙时很是感叹,看完以后才顺利离开,印象颇深。记得,按照展陈顺序,墙面带色,先是展标和梁先生的照片、简历,然后是数帧随写笔迹、速写稿,包括有人物、山水、照片,还有墙面上的喷绘图像,以及书法,有的是铅笔,有的是毛笔,确实非常丰富。这些资料和作品是梁先生捐给中国国家博物馆779件作品1/6的数量,共119件,属精选呈现。据悉这次捐赠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在世艺术家作品最多的一次。同时又涉及到梁先不同时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和不少从未公开的个人文献资料,这次展览显示出他个人的饱满的生命历程和清晰的创作脉络,包括艺术家年表,足以见得梁先生是特别认真、特别勤奋的一位艺术家,也超出了我们过去对他的浅显认知,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展厅的入口到展厅尾部,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以“万里幅员家国颂”,展现了梁先生在1980年之前的艺术道路,展览有导言:“梁世雄的艺术成长历程几乎与新中国的发展同步。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投入到艺术创作,与时代同频共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参与到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去。他吸收了新兴的现实主义“新国画”创作手法,贴近生活,足迹遍及高原牧场、海疆边陲、革命老区、乡村沃野和建设工地,用画笔为河山立传、为时代人物写真。这既反映其艺术生成与发展历程,亦是社会大变革的缩影。这些作品,纪实速写与艺术创作兼具,再现了他由采风到创作全的过程,是特定时代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不仅展现了梁世雄对艺术道路的孜孜以求,更是一个时代新文艺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展厅现场所呈现的内容主体是以人物画和社会建设等主题性的创作作品,其中包括像《西藏速写系列》十余帧,人物画创作,比如《七姊妹突击队与战士突击组开荒友谊竞赛》《红色的种子》《归渔》等等,也包括作品《海防女民兵》,此幅的构图很突出实像,人物与海、远山、云、构成出实虚相融的景色,反映出当时“新国画”的新视角,但又强调“绘画不应该被照相机取代”(梁世雄语),应该是心迹流露,是心、手、眼的契合,才能决定艺术创作的特征和品。这幅画作,为现实生活提供出一种真实性的存在,又不是照相机里的图景,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从历史学角度来看,历史不可重复,也不可能穿越。另外,还有一大批作品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工地的场景,包括大场面赋予时代的气质,以主题性创作为本,其中最注目的作品《农民讲习所》,此幅画作有草图在侧,精细,如若身临其境,两款相对,确实很出味道。这种构图接近自然生活中的图景,远山的虚幻和近处的实像,形成了鲜明对照,那些花木(木绵花)簇拥在旁,中间是建筑主体,树与屋舍之间还有留白,使得画面虚实有度,成自然状态,其笔墨设色沉浑苍劲,结构严谨,颇具有时代特色,这幅作品也成为梁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最有名望的画作。其他的类似《春满南泥湾》《毛主席故居》《贵州黄果树瀑布》等,也很重要。接下来,是以写生稿为主的展区,有三幅人物画和多幅山水画,尺幅有大有小,顺着有一处照片墙,旁边是一个视频电视,从视频上看到了梁先生在解读个人的艺术历程和很多当年生活影像,在此处的很多照片里也能读到许多历史的瞬间,比如他与关山月先生、黎雄才先生等一起参与广东画坛创作组就毛主席纪念堂主题创作进行探讨的组照,也能看到广东画坛代表往陕北延安采风,以及随中央代表团赴西藏自治区成立,参与布达拉宫和创作的照片,都十分珍贵,还有前往井冈山等等。往前看,有几幅小品画《破浪前行》《建设中的三亚湾》,作品《破浪前行》很突出,照片墙边上有一个投影画面是出之这幅画,电子屏幕作品放大效果很好,尤其造型中的线条质感很有份量,拙朴味儿很足。有一件代表性作品《遵义》画稿,1977年画的,侧面挂有一件铅笔稿,两稿相看,都很精致,每一笔都不是随意勾勒,相当严密。尤此而想到那些关于形色之美,空间之美,意境之美的表达,此画都具有之,虽然以主题方式呈现,有一定的格式化,但此处取景很妙,将建筑构划成主体,这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使画作显示一种庄严气概。包括那两件《毛主席故居》《黄果树瀑布》画稿,都很吸引人。梁先生的艺术首先还是以主题性创作为本,明确为现实服务的宗旨不变,新角度、新手法,将中西西绘画手法加以融汇,好读也耐品。顺着看,进入第二单元“更揽山川入壮怀”。主要是以1980年以后的写生和创作,是以山水为主要内容的展区。其中包括《东风吹遍瑶家寨》《雨后登井冈山黄洋界》(1998年)、《黄山》《黄山印象》《千里江陵一日还》《高原牧歌》《碧海长虹》(1997年)。比如《高原牧歌》,此幅画呈现出一种辽阔景象,韵致十足,在空阔的氛围里凸现那西北草原无边的开阔,有大气象,云山水淼,骏马驰骋,悠悠天歌,放逐于苍茫大地,悠然之境,牧歌回荡,神清气爽。还有《碧海长虹》以大桥为主体,横跨两岸,近景入实一些,远景虚渺,腕若神境,加之在建筑的印衬下,突出现实与理想的关联,与时代同步,表现时代特色,跋文有言:“横跨镜海之两座澳氹大桥,气势雄伟,蔚然壮观,是澳门日益繁荣之标志。1997年秋月,世雄题。”不难看出,梁先生与时俱进的敏感度,走在时代的前沿地带,追求的是新时代,新格式,新意境。另一幅《珠江月夜》,整体上很是气魄,大场景构图,水面留白处与远景近景相融,显示出流动感觉来,船帆的点缀,如星辰镶嵌,正所谓“生机在手”,充分说明梁先生的大局观和精妙的绘画能力,精巧与格局同在,不模糊,有细节,准而有趣,妙中见阔,阔而有朴,朴而雅素,一股清气满乾坤啊!此处,还读到了梁先生一则画语录,他说:“山水速写,不但要求表现对象的质感和结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作者的情意,到大自然中去。中国画掌握对景写生只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通过写生锻炼,提高我们观察和表现对象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锻炼我们对生活的敏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进一步创作艺术的美,只有美的感情,才能产生美的艺术。”(梁世雄谈山水画写生的几点体会)再往里看,是一批关于“松”相关的作品,比如横式的《万松烟霭入云峰》(2001年)、《阿里山神木林》《松风飞瀑》《松风鸣泉》(2000年),包括《太鲁阁激流》《古松赞》。其中《古松赞》呈现出一幅气象高远,古朴雄浑,壮阔朴拙,姿态如龙盘龙,蜿蜒曲绕,在笔法墨法里以勾勒积染的表现,体现了松涛苍劲之意,实则厚、沉则劲、曲则活,并不是简单的处理,是一种笔笔叠加而沉,充满着生机和力量感。关于黄山松林的作品《云峰出霁图》也很抓人。梁先生的代表作《雄风岁月》彰显了大格局,那些大漠里的胡杨树体现一种惊人的生命力,一种坚毅的性状,这类题材在过去的绘画样本中很少见到,也算是梁先生开此先河,把塞外的胡杨树充分写到纸上,运用新的手法来表达精神和气格,其以沉雄大气的审美格式,风姿独挫的力量感去完成,既细腻又粗旷,一轻一重,近与远的互衬,悠然自得,一派沉着画意跃然纸上,也成为梁先生晚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正好此单元导言有说:“梁世雄先生在八十年代后的艺术创作。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梁世雄的创作重心逐渐转向山水画领域。他不断深入生活,跋山涉水,饱览河山新貌。这是新中国美术中“新山水”的重要特征。他的山水画创作,注重笔墨语言的精到,重视对生活素材的提炼,更重视艺术探索和创新精神。他从生活出发,写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青藏高原到南海之滨,以及大漠胡杨、黄山胜境、长江三峡、峨眉、珠江之乡、江南烟雨、湘西风情、澳门和台湾风光……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创作出一系列经典作品,写实与写意并重,清新与雄强兼融,心灵感悟与写生技巧得到统一,显示出在笔墨语言与艺术创新方面的独特风貌。”这里的言辞是客观到位的,可以说,每一件作品都值得细细品味,细细看和欣赏。再看第三单元,以“化私为公润万家”为题,相对于前两个单元的作品有所不同,这里墙面以深草绿色为底,陈列作品显得很精彩,有些大幅尺的山水画和山水小品,比如《气象万千》《黄山吾师》《峡江春色》。还能见到梁世雄先生捐赠的容庚先生旧藏《大盂鼎全形拓》、容庚先生的大篆对联、高剑父先生草书作品、黎雄才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关山月先生的草书对联和梁世雄先生外孙女罗宇滢为容庚先生所做的塑像创作,以及梁世雄先生书法作品两件。展厅最后呈现出整版墙面的老照片和梁世雄艺术年表,下方的展柜中置放有相配的速写手稿、册页画稿,文字笔记本、出版的画册,还包括刚出版的《梁世雄全集》八册。其他墙面上还有一些花卉作品、胡杨林树、山水小品,都很特别,具有岭南风貌,其梅花、木棉花都属南国风尚,画面非常精致,如影如幻,比如其中一幅《松梅图》,松树与梅枝,一前一后,一虚一实,一粗壮一纤细,柔之绵里裹针,悠然潇散,仿佛在风中遥弋,极具动感,也就生机勃勃,花之温雅,树之沉浑,通透而洒脱,曲中柔劲兼各,值得品味。诚然,这些作品的呈现,也丰富了整个展览的份量,在现场的感觉已是很好,当隔一阵子再来阅读整个展览活动时,也会发现,其实展览的容量是很有限的,也不能把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现出来,总归还是有些遗憾。一些入编在《梁世雄全集》的好作品,未能看到原作也是一种遗憾,展览本身是成功的,展览本身也是局限的,通过阅读和欣赏感受,梁先生的艺术珍品还有许多,他在写生这一类画中,很多作品的品位是一个时代的高点,像对于黄山云涛松劲的理解,达到虚灵之幻,笔墨神妙的境地,超越他八十岁之前的许多作品。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关于中国画的精神和境界,梁先生为给当下和未来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案例。正如《梁世雄全集》主编梁江先生对梁世雄先生的评价:“梁世雄作为岭南画坛当今在世的主要代表者之一,他的作品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岭南画坛的成就。”还说:“《梁世雄全集》全面收录了梁先生各阶段创作的艺术作品及草图4000余张,共分为《山水卷一》《山水卷二》《山水卷三》《人物花鸟卷》《写生卷一》《写生卷二》《画稿卷》和《综合卷》。”这样的内容显得非常饱满。并介绍说:“作品以画家自存和国内各美术馆、博物馆等公立机构收藏为主,全面反映梁世雄先生跨度近70年的艺术创作的整体面貌。全集着眼于系统整理梁老的艺术成就,按照严谨的学术规范,对其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我感觉,一个画展,一套全集的出版,也是当代在世艺术家继吴冠中先生的全集出版之后,又一位做到了自已的全集自已签字出版的,也是一种学术的方法,更是中国艺术界走向现代的一种自然现象。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这一类案例是值得关注和推荐的。第一排右起:容庚先生及夫人,第二排右起:梁世雄、梁欣、容璞……观展·首届湖南公共艺术季·徐冰的《木林森计划: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