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有窗户的画室——周思聪艺术作品展”[北京(上)]
文摘
文化
2024-06-17 19:30
北京
“有窗户的画室——周思聪艺术作品展”[北京(上)]
知道这个展览很晚,“有窗户的画室”展,是关于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三位女士的画展,各有特色。其中也是因为周思聪的作品,我一定要去看看。虽然在其他地方展览中,也能读到很多她的画,但还是觉得不够。有一回在嘉德的秋拍中,我读到了之前没有的好作品,看了之后印象很深,可以判定出周思聪先生,在她所处的时代里,她是最好的画家。我的感观,因为她笔下的现实人物以及纯水墨画,是用当代表现手法,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很深入,而且作品提升了品格,诠释了现实题材也可以画得很高级。那些笔与墨,形与色,空间营造与运笔节奏的美感很是纯粹,精妙无比。能遇到与她相关的展览,我都会想办法去到现场。以前在南京、深圳也有这样的展览,很过瘾,但这次在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是三位艺术家的展览,不想错过,才有留下这些文字。
10月17号,达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时,已是接近中午,这里的展览很多,就选择了几个,看完再回到画室。“有窗户的画室”画展,周思聪艺术展区与肖惠祥作品在同一个厅内,入口先是看到肖惠祥老师的速写稿(另做文字欣赏),顺着往左着,就是周思聪不同时期的作品,还有年表和照片(1939一1996),旁边是早期的作品《毛主席教导牢记心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对面墙上是《敬爱的周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主体是以总理高大的形象作为整幅画中的核心,画面的氛围中,洋溢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种气质充实在每一个画面人物的神情里,显得鲜活而热烈……还有《耕读小学》《抗震小学第一课》《长白青松》等几幅代表性作品,虽然是现实题材人物画,但画作既遵循着客观现实,又具有主题意识在里面,正如导言上说的,“即使是在早期的写实主义创作时期和‘三突出’的政治要求下,周思聪的作品也不是简单的‘红、光、亮’,没有当时流行的舞台腔和‘脸谱化’,而是以真情实感做作为出发点,具有强烈感染力。这些作品是以实际事件构思创作的,画面中朴素亲切的视角和平实真诚的表达,诚如作者自己所说‘艺术是人道主义的,是人性,是人的感情的结晶’。可见,创作是一种内心探求真理的法门。”顺着左边往里看,是多幅水墨写生小品,这些小品画稿和大制作《矿工图》所画的时期差不多,也有明显的创作主题去对应。每一幅的人物,神情气爽,有硬朗劲,颇有气概,这些以素描造型为基础的水墨画,意味中显得强劲霸悍,粗放中有精妙,多是在提炼人物性格的那种神情,或局部、或整体,自然显现。每一幅都很用心,并精彩生动,这里一共展出了几十幅。转至厅中正墙面,是两幅大作品《人间地域——矿工图之三》《遗孤——矿工图之六》。这里说明了周思聪在她所处的时代,为了寻找内心的精神和灵魂的力量,选择去挑战自我,在《矿工图》的创作上付出很大,她和卢沉先生一起计划,一起完成,成就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当然,这些主题性创作,是一个时代总体发展的趋势,也成为20世纪自80年代以来最基本的创作形式,影响了很多画家们的创作方向。如何看待《矿工图》系列作品的价值,也只能通过展厅里的直接感受和体味,人会有所感动,并能够感知到创作者的艰辛。对于现实人物创作,整体上看,卢沉、周思聪等先生,拔高他们笔下的人物,尤其是那些现实中的写意人物画成为时代的艺术经典,也成为后学者追逐的对象。这里的画面给人一种沉重、饱满、结构性强,书写和积染相融合,视觉感强烈的大作品,比如还有《矿工图》小稿1、《矿工图》小稿2,特别有力量,纯墨笔的造型,主题突显,手法在实象与意象互融的结构里,画面独特而耐看。在《矿工图》正面展厅中间部分,是展柜,展柜里有很多速写小稿,这些不大的尺幅,却非常见精神,有结构性绘画,也有速写状的表达,日常感,记录式的方法,都说明了她对于自已描绘的对象,有着极大的热情和瞬间的感受力,其生动活泼,简括而意味无穷。
两幅《矿工图》作品的左侧墙面展示的是相对晚期的《少数民族人物系列》和《荷花系列》,作品不多,但这些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探索,比如《少数民族人物系列》,其作品显得净寂空濛,远离尘嚣,多有温雅气质。虽然她对于其他不同民族人物也有涉猎,但个人艺术风格明显的还是她笔下的这些彝族人物画,此展览有几幅这类画。我们从导言中可以读到:“周思聪告别其极力想挖掘的沉重、深沉回归女性的敏感清隽,告别苦难的社会性主题,回归平凡生活的主题,最终达到了寂静清凉的灵魂之境。”很明显,画作里的绘画语言,都显得那么柔和温雅,淡淡地去勾勒,淡淡地去赋色,形质和画面的人物不是什么高大上,她减弱了人物造型的体积感,而加强和注重画面的人物之间的关系,那些服饰与神态都很有特色,典雅悠然,质感朴素,全然成为她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愫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是主观意志,也是民族特性,是一种特别的美。包括作品《风雪夜归》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还有几幅与荷花相关的作品也很清雅。《墨荷》《荷韵》《荷之一》《荷之二》仿佛带给人一种无尘的世界,很纯净、很有意蕴的艺术氛围。比如《荷之二》,几乎不见花,在淡墨的印衬下,荷叶与荷杆之间的意趣,让观者浮想联翩,其墨象、意象、心象都融合在一个空间里,是美、是善、是真……通过这些画面的呈现,不难看出周思聪先生的艺术人生是分几个阶段的,从现实人物创作开始到中期的《矿工图系列》以及与其他大制作,是相对比较有视觉的表达,再就是后来的《少数民族人物系列》《荷系列》以及此展未涉及的山水画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演化系统,从现实人物到意象人物,提升到心象表现出三个阶段,事实上她也代表着自上世纪初,改良中国画主流思想的三种形态和手法,其中人物、山水、花卉都进入了一种当下式,改良的目的,是寻找发展,是从绘画语言上去努力,去探索笔、墨、纸上形色变化的可能性。周思聪先生,包括他的爱人卢沉先生一起影响到了他们诸多的学生,包括朱振庚、杨刚、王彦萍、田黎明、姚鸣京、李洋、李津、武艺、杜小同、黄丹等等,开创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传统中国画向当代水墨的一次重要转型潮流,使我们在展厅里,看到这些既熟悉而陌生的画作,自然也会想到一个艺术家,在创作这些唯一的艺术品时候,她所思考的和自我突破的那分勇气,以及在感动中呈现出来的那股力量。
我认为,艺术家的价值和意义,往往是通过作品来诠释他对于世界的理解,对于人情、对形色,对于感官的表现,是从未知状态达到精神的放逐,这样的畅神之旅是无法用语言来说明的,是靠觉知,靠体悟,靠心领神会的!
纵观周思聪先生这次画展,给我的印象是一次很粗放的陈列,她在不同时间里,对于生命的理解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但从许多小品或手稿的气质来观她,她是个艺术天才,她的眼、手、笔、心是相合的,所谓心手双畅。也能确定,她很自如地完成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神迹了然,天然成趣,尤其《荷花系列》,意味深长,纯粹、简单、鲜活、沉静……恰如雨后,空气里清新爽朗,心灵间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