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南京艺术学院邢庆仁画展
文摘
文化
2024-01-26 19:00
湖南
2023年的年末(12月10日),一场中国水墨界的盛会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开,策展人林书传主持开幕,然后便是刘丹、魏青吉、邢庆仁、武艺、徐华翎、张浩、李小山各自表述,简洁明了,恰如展览本身,精彩而不繁复,纯粹有调性。开幕式完毕,一同步入展厅,同样有这种感受。从南艺美术馆入口,首先经过展览海报陈列墙,极其丰富。进入一层大厅,看到此次展览(一个群展中的五个个展)的大海报,海报周围布置了艺术家魏青吉的水墨作品,每一幅尺寸都很大,手法新颖,有视觉感。由一层往三层去,进入了这次展览的主场。
这里是另四位艺术家中的个人展区,首先是艺术家邢庆仁的作品区域,作品又分三个小区,周围便是武艺、刘丹、徐华翎的展线。从邢庆仁画作的布置来看,他的大尺幅作品放在前两个区域,每一幅画都显得很瓷实,内容饱满有分量,他是很擅长画这种主题性创作的当代艺术家。这次画展,他选了早几年的画,很耐看,每一幅的构图都不一样,但画面气息和题材却有着相同的内核,很有识别度,气息很沉着,画法甚至有点土,土的原因无外乎是呈现乡土味儿。这种乡土味儿,是西北朴质的民风,这也是邢庆仁艺术创作主体的成分。这次展出的大多是带有北方意味的作品,虽然,当下也有其他的画家们在画北方,尤其西北,但土味儿好像都不如邢庆仁那么入木三分。他把陕北或者西北的民风情调,憨直坚实直接植入了笔端,细化地呈现那种叙事性绘画的风采,或那种类似文学描述般的腔调,成就了自己的艺术创作模式。且看第一空间里的几幅大作,那些黄土味儿的墨象和场景映入眼帘,《霸王》《古道》《故乡》《黄河边》几幅画作中,印象较深的是那幅最大的作品《古道》,满纸上的墨韵和若有若无的羊群、人物,似有一束光折射在画面里。人物的突显,成为画眼式的交点,让画面有层次感,呈立体状。我感觉,平常他是以画人物画见长的,但这些年里,在画人物画的间隙里,他的其他题材也陆续出现,包括他随手勾勒、晕染的小稿,以及不经意的写生,都很出神采。而那些大幅的作品,黄土地里的那分朴素气质充盈其中,也形成了他个人艺术语言独有的特性。他没有像长安画派中许多老先生那样,把黄土地的人物风情画成铜墙铁壁,类似于钢铁水泥般的人物,也没有江南人画里的那种小情调,昆曲调的吾浓你浓去对应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的画显示出西北味儿浓郁和直白,这是他个人创作选择的体现,也创作出了不同于其他画家画西北地域风情的模样。那种过于修饰过的画面,他没有去追求,他是通过自然里的人和物来触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我想,这便是邢庆仁。面对于大幅尺的作品创作,他有足够的能力去掌控,那些多数以简约构图和笨拙形色来呈现的现实景观,他也由心而造,具体包括像《长安月》《塞上》《西后地》《夏日黄昏》这些作品,远看和近看味道显得不大一样,比如另一幅《魏塔》2011年画,其生活气息很浓,画面内容中的每一个元素都独立相存,形成了一种新的时空感。那些人物的动态,羊群和房舍、石头这些形式元素,还包括树木、土坡在画面结构上起的作用,几乎是一种随机而生的样子,但又显得非常和谐。在空间营造上,画面有主次、有节奏、有疏密也有虚实情调,显得很舒服。从这样的画看,他对形色的选择是以简搏大,纯粹洁净。在他的创作理念里,我觉得,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土的还是洋的,他皆以一种本色出手,用原汁原味的秦腔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律节奏有点厚,有点憨,但快乐着,这是我的理解。进入第3个展区,多是一些小镜框,其中作品以《延川》系列五幅、《罗敷》系列十幅、《蓝田》系列七幅、《少陵》系列七幅、《滋水》系列四幅、《关中》系列四幅、《苏州》系列三幅、《人像》系列五幅各为一组,不同组合形成的调性是展览的看点,其中以《延川》系列组合的画面看,似乎每一幅内容和尺寸都不一样,但镜框是一样的,画作显得非常有节奏感,比如第一幅的《老头肖像》,在肖像背景后又延伸出一种现场,有空间的立体感,让观者可以进入到一种想象的思维里去阅读和欣赏,他用的这种手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也常常能够见到。邢庆仁在此处把老头的肖像与背景画面体现在不同的平面里,感觉又夹在一个画面里,显得更有视觉空间,打破了常规的欣赏习惯。继而看第二幅、第三幅的作品又略有不同,那人物的神情显得很模糊,意识还在,可形与色感觉很醇厚。包括第四幅、第五幅的头像也加上了一些人物的局部,这种交错画面,看上去有点无厘头,纯粹似草稿一般,没有正型的画法,可以想见,这样的画面组合也破了一种纯粹为了画画的观念,是信手拈来,随意而就的在纸上涂鸦和书写,这或许就是邢庆仁的某种意图。这里的画作都显示出一种不确定,不是那么有鼻子有眼的做法,却又能够体会出画面中人物的神情和画面以外的形象关系,或许正是这样的调子,时而颜色很鲜,时而有涂鸦般的玩味,笔和墨、和色混搭,不论先后,不论轻重,似一种无相之乐。这些画面里的场景也多是一些各地民风情韵的小景,如同他自己那种平常的装扮,看上去很土,但说起话来就好听,虽然不一定清晰地明白意思,但腔调好听,意味十足。又如《少陵》系列一组的画作,其中有六幅是生活场景,唯独那幅《少陵系列之花开图》显得比较孤单和另类,另类感或许也是邢庆仁创作里的一种常态。《花开图》显得非常有趣,几笔轻松,不那么规范,花朵成双,叶层面,枝条穿插都显出一份随性,写得开心的样子,形色之沉着,画面之生涩,颇具气质,带有“野风吹不尽,春风吹又生”般的气质。还有一组在挂历纸上画的小品《己丑》系列,其画三、四、五作品形式感很强,那些挂历文字旁边的形色画得很自如,时而纯墨气质,浅绛写稿,也有浓重着笔着墨的画,有繁有简,生涩拙朴,这样的呈现,反映出他日常里的艺术创作状态,或者在他的自信和自如里,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力量,还有一些玩味的成分在。
当然,每一幅画的形成,都不是一挥而就的,都是在作者的情绪里生长出来的。比如《滋水》系列中的之一,有跋文:“庆仁二0二0时长安阳光灿烂有风来”。还有之三,也好,之四很突出,画面只有点和线的组合,与那些一个人,一座山,几枝花朵不同,似意象图式,似濛陇印象,完全不在画画,突出又好玩。它们却是自然里的自然,有特性和本性,理解到本性和特性的理,也就找到人文艺术的本源,艺术家也多是因天赋、勤勉、方法等元素,成就自我的。纵观这次邢庆仁展览的画作,同样也体会到他那以一贯之的艺术气质,有最早的2009年和近期2023年的新作。画面里那些土掉了渣的题材和手法,在他笔下又翻出了金花,变得有滋有味儿,这种味儿,源于土地,源于心源,有一种浓重又朴实的品质在,有了这种纯粹的性情,那些从心性里长出来的天趣,才是自然里的大美,也是每一个时代里喜欢和欣赏艺术的人最在意的品质。在这里,我通过品味和赏析,才有了几分感受,试想,艺术的价值和艺术家的价值何在,往往是不能从表面的华丽和荣光去判断美与丑的,也不能只相信名望带来的那些高尚和风雅以及在喧闹的名利场呈现出来的所谓高极审美等等,其中门道都需要观者融入自己的修为和审美去体验、去判断,多多阅读艺术家作品内与外之间的气格,看看是否有足够的真诚和朴厚精神在其中,或许这样才能寻觅到真正的艺术精神高点。邢庆仁这种另类做法,也让我想到了他在此次画展开幕式上所表达的那种观点,他说:“自己总想着如何去画音乐,唱美术。”真的有点超出乎寻常理,但试想一下,他这么说也就这么做了,就像他画里的形与色,不就可以听到秦腔的宏阔和陕北山丹丹花开的那份喜悦吗?有一些过瘾,也值得回味!这样的展览,确实能让人由外及里地慢慢欣赏和思考,尤其在江南,在六朝古都南京,在秦淮河畔,这种北方的秦腔调性也是可以有一席之地的。感谢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和《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团队们的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