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上海了庐的逸品画

文摘   文化   2024-03-07 19:01   北京  






















读画|

上海了庐的逸品画

子游




为什么说他的画是逸品画?这不奇怪。在当下,能懂中国文化精神的画家少之又少,或许是对笔墨有理解的画家,在其思想与绘画实践上又能达到“知行合一”境界的画家少之又少。而上海的了庐先生,算得上是有品位的一位艺术家,气格高尚,虚淡新颖。






许多年前,我在《藏画导刊》上见过庐先生的中国画作品,当时,对他那些简笔画,几笔勾勒出来的画作,还不是太理解,因为他着笔着墨确实太少,空濛意象,那时候想不出如何读去观赏,但画面气息非常好,有品相。随后的几年里,据说他的身体不是太好,很少有作品出炉,而近两年,据说身体有好转,可以画画了,或许是因为这次生病,有一种个人不同的生命体验,他的作品有变化。在有些新媒体发表中,所见到的画很有意思,比如鱼鸟、花卉、蔬果类都很特别。如作品《上海了庐写生于野逸草堂》,日常写生是艺术家创作的功课,此幅作品形色温和,他将蔬菜的色相写于纸上,是在平面化构图中着笔,为观者提供了一种眼前的食欲感,正所谓:“有鲜活的物象,能入理入法。”其中的生动感,会打动观者。










另一幅作品《愿天下人终得一米》,其作品以“佛手”为题,勾勒赋色,气质朴拙,有温雅品相,款式之妙得以文气,这幅取之于生活的常见之物,讲究其色与形的和谐,其调性颇高,具有简括意趣和雅正气质。







而作品《气清味厚》,此幅由关良先生题款,拙厚之气格,与画中的水果题材形质色相相吻合。在海上画派的诸多画家中,前辈赵之谦、虚谷、吴昌硕,还有后一辈的张大壮、来楚生等形成序列,传承之光依旧存在,新一辈的艺术状态却很有新意。




包括作品《温饱》,此幅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容,早餐之食(灌汤包),用淡墨、淡色画出市井里生活的场景,这或许就是海上画派的一种传统,形色气息很洋派,是将原本生活里常见艺术化了,可见,任何题材都能入画入境,也表现出作者对于生活品味的在意。







还有一幅《面包图》,画面让人惊喜。海上的面包肯定是新鲜的,有质感又显得有意味,茶杯与此相配,又觉得用了齐白石的画法,但画中面包的形与色雅致,舒服。其实,我认为,艺术无所谓题材,画画得好,是在于作者的审美,此幅有品相,看了高兴又喜欢。




这样的画法是不是属于新海派呢?观者自有界定。上世纪,海派对于花卉、鸟虫、蔬果等题材都很在行,出现过很多高手,在技能上体现了中西艺术的融合状态,如今窥见到了庐先生画作里的包容和新鲜,以及他不死守传统,开拓了一些新鲜的,可以代表当代人的人文思考,这或许体现出一种当代文人的心态,那种文心万象的思想,与当下的生活相结合,作品不落俗套,自甘寂寞与边缘化,很是难得。他认为,画画应该是“读书补气,触景生情,凝神蓄气,大胆落笔,随处生发,见好就收。”这是他的艺术创作的基调。










从另外一幅《三仙子临水》可以印证,此幅纯淡墨写得,画面感受如幻如影,韵致在纸上显现,他把水仙花带来的春意凸现出来,这幅画不一定是写生的,感觉是把客观现实主观意象化了,疏淡悠然中,其气格清雅、高洁、新鲜的品质,是难得的逸品画。这样的感觉,在当下几乎没法再找出类似的画家,当然,或许我也是孤陋寡闻吧!










还有一批山水画,也是很决绝。山水画在了庐先生笔下,似乎就是那么几个山头,那些云烟、峰峦都是一笔一画而成,即简括又富有想象的空间,恰如老子所言:“大道至简”。其简不易,高洁就更难了。了庐先生的每一幅山水画都能出奇制胜,构图也是险中求妙,笔与墨,淡淡的勾勒施染间突出了笔墨的意趣,笔墨的难度,笔墨的品味与笔墨的精神。那种简,有气派,简而意美,其内涵都跃然纸上。










读了庐先生画作,我觉得他的艺术思想与精神表达是很吻合的,他那种高洁的意趣在当下非常难得。他也曾坦言,自己承接师长们的引导,包括受关良先生的影响,说当年关良先生曾教导:“画不要太完整,完整在艺术创造中是一种毛病。”了庐先生他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精神,也曾在一段采访中表述过,他说:“无论是儒家的‘温、良、恭、俭、让’、道家的‘柔弱胜刚强’、佛家的‘忍’,其主流和最高境界都是‘化阳刚为阴柔’以期达到寓阳刚于阴柔之中。也就是含蓄之中又复归一种平和的自然状态。”他还说:“包括中国的古琴、民族音乐,太极拳都是化阳刚为阴柔,其实不光是中国绘画的问题,而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他还认为:“海派文化现在碰到的都是最好的机遇。就天时来说,我们现在经历的是中西文化碰撞最厉害的时期。我们老师辈的时代,中西文化已经开始碰撞,但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厉害,对于强对流。就地利而言,上海又是相对比较内地任何一个地方处在中西文化对流的中心。所以我又认为,我们现在上海文化人很幸运。谁能在自己的领域里,把中国的传统和外国的精髓都深刻的理解和成功的结合,那他的作品就会出现奇观。”










由此也可见,作为艺术家的了庐先生,是从自我的生活里找寻感觉,是从上海现实里去感受,而他也渐渐突围出一种个人的品相来。










当然,他能走到今天,依然是靠着个人的精神力量。他有言:“一是,注重文心再造,不能闭门造车;二是,在高科技的时代,对新生事物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也就是说对于艺术表现有利的手段是可以用,不要排斥;三是,快节奏的生活,尽可能把优秀的传统的笔墨提炼出来,让观众一目了然。”这很有难度,其实,对于当代文人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理解,具有思想开拓精神的人,也必须以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为旨归,注重当代生活的觉知,从生活本色里去找到创作的手段和形式,这才有好的表达,才有文心或者才能创作出有能量的艺术作品来。太多的观念也没有用,艺术创作本来就是一种个人生命和精神的体验方式,认知和实践之间的关联,也如同王阳明先生倡导的“知行合一”一样,需要兼容。互相助力或许才是一种好的方式,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艺术家,靠作品说话,作品又具有本职的、有精神含量的且有意味的形式。

观画之乐,在于分享!

2024年2月29日
于重庆北碚























































……
……
往期回顾

读画·瓶芥意远——读边平山《瓶芥》系列作品有感


观展·首届湖南公共艺术季·徐冰的《木林森计划:长沙》

读画·王憨山的写意花鸟画


观展·南京艺术学院邢庆仁画展


综合·一朵云——陈子游写意画作品展 


观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武艺画展


访友·成都大来山房吴浩

随笔·一朵云——陈子游写意画作品展



……
一个人的美术史



子游派
一个人的美术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