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童心不必长大”画展
文摘
2024-06-01 15:57
北京
“童心不必长大”,是兰州艺之邦美育机构在一次儿童画展上的倡导。平日里,我特别喜欢和重视儿童画的收集,常常也会与教儿童画的老师和机构交流,知道他们都很辛苦也很快乐,多是可以从儿童那里找回一些自己的理想,去发现孩子们身上和笔下性情里的艺术灵魂,那如幻如梦般的猜想非常好,画画是孩子们的天窗,如果这扇天窗没关上,那就太好了,他们都是艺术家,个个都是,我这么看。上月底,我从敦煌办画展往兰州访友,刚好也造访了兰州艺之邦美育教培机构,机构创办人程琰皓老师是美术专业毕业,也是我在敦煌展览期间新认识的画家朋友。他很真诚,知道我要来兰州,便先邀我去他创办的艺之邦美育机构看看,这一看,便有了以下的文字。据程老师、左老师介绍,如今的艺之邦美育教培机构,平常休假日有二三百多号学生,分不同班级,学生们在此可以画画、写字、玩陶、手工等,全方位的美育淘冶,很捧。刚好,我到达兰州的那天,上午有空闲,联系到他,教室里没有学生在,便与几位在校老师交谈了一番,又参观了展厅和走廊里的一个画展,墙上的作品让我有点兴奋,这些孩子画得真不错,真好!那半日中,我很是享受。比如,画展上有几句前言,说:“每年每期,艺之邦都会为孩子们寻找不一样的艺术秘境,让孩子们体验,更纯粹和完整的童年,一个专为艺术体验而设的展览!”墙上的作品很多,有些还非常抓人眼球。我认为,艺术往往是意外才能被吸引,一些孩子画的画,真是有些意外,印象很深。展墙上,比如李盈蕤的画,从题材上看是在画老旧木花窗,视觉上是用水粉材料表达意象,每一笔下来,并不是精准把木花窗如实地完成,正因为这样去画,属于感觉派,才觉得有些意思,画画里的像与不像,应该不是孩子们要去考虑的问题,但此画调性高,纯粹啊!比如杨晨昱的画,他比其他同学上榜的作品量多些,其中的一幅《石鼓阁》,或许是在考察途中写生而得,那纸上的阁楼突出,只有轮廓,加上树荫浓郁,显得画面大气象,各种色与色融在一起,不易辩别,觉得如梦里的形色,虚虚实实,回味无穷。比如巨梓睿的画,这里的色彩极富感染力,浓稠度很大,算得上饱满,笔触里出味道,那画中的房屋并没有画得精确,而是模糊状,叠叠有加,补上词句,更好,让人知道了出处,也让人可以浮想联翩。比如王悦彤的画,观画时,足见孩童的状态,单纯之极,又丰富之极,用色很多变化,没有所谓的过度色,只是想用啥色用啥色,显得生拙味十足,单纯好看,这里的花草、树木、天空各有层次,以树木为主角,开心地玩味起来,是她笔下流露出的本色。而刘一淼的画,同样也属于很天真的画法。这里画面中的房子,一看像危房,不可能住人,没有成年人那种四平八稳的处理,没关系,恰恰也因为这种形色上的表现,让我联想到凡高、毕加索这些西方艺术大师们的作品里那种艺术的味道。所谓的不正,或者没有什么正型,但是,艺术本质就应该放在觉知上,是心画,也是一种美和意的融汇,具体的物象不重要,是形色上的意外,有天趣,有意外才好。再看马培硕的画,这里的色彩很迷人,红的、紫的、蓝的、黑的、绿的、赭的,觉得有些朦胧,像是一张画作被人裁过一样,不够完整,只是个局部一样,但这样子,正当合适,画面里显得什么都够,什么都美,都实都有韵味在,可以说,堪称佳作。赵彦铭的画也是这个样子,很不错。那简单的一把茶壶,被他画成了艺术之壶,只见得纸上的色彩与线条的融合度很高,构图上并没有刻意,顺势而为,繁复的笔线和多彩的意象,看上去有想象空间。当然,还有许多小同学的画各有千秋,就不一一解读了,像马子涵、程思硕、吴穆萱、杨承志、马彦兮、何东骏、孟子钦、许嘉润、来欣瑶、柴碧潇、李紫睿、吕梓萌、颜义格、张锐、陈欣怡、张芮晨、朱春雨等等。据了解,艺之邦美育机构,已开办近十年,他们一直在强调综合办学的理念,也得许多家长的认同,孩子们是家里的希望,时代的希望,未来的希望,他们在这里可以通过学习绘画、写字、手工、陶艺等综合性的体验,得到个体心性的滋养,确保艺术是生命不可缺少的成长元素,包括文字写作的功量也不可低估。那一天,画展的内容里还包括学生户外研学心得和研学的档案,都呈现出来了,其中九岁的曾梓桐研学日记,很是感人,他写道:“这是我第一次和艺之邦的老师们外出研学,当时妈妈给我说的时候很开心,但又有点担心,开心的是终于可以出去玩了。坐上高铁时,我已经融入了研学的环境中,已经交到了一些好朋友,这六天我过得非常的充实,甚至都忘记了给妈妈打电话。在炎帝部落,我们画了两张后,看了7D的小电影,意犹未尽,和老师们又看了一场海底探险。水上乐园,海洋球大战,气球大战,玩得好开心。这几天研学,我的画画提升不少,老师们为我们讲解了非常多的绘画技巧和颜色的运用。这次研学让我非常难忘,已经在期待下一次了。再见宝鸡,再见周秦。曾梓桐。”这里的文字,真切而朴实。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由此也让我们这些大人们应该相信,儿童的成长,一定是靠玩,靠游历,靠艺术,尤其对美术、音乐、文学这类文史哲的体验,才能生长智慧来。孩子们的喜欢才是最好的天赋,也才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再看曾梓桐的画,试想,如果不是研学活动,他怎么可能去画博物馆里陈列中见到的或野外游历体验出的那份情感呢,那些千百年来的历史遗迹,怎么又一次在纸上活起来,又如何能下笔画出那一刻的印象呢?虽然这些历经数千年的古物,能存留到当下,能呈现到我们面前,一定是有原因的,而在儿童们的心里,那可是种下了文化的根性,他画成啥样都可以,都很耐看。当然,艺之邦美育机构里的这个小展里,还呈现了其他小孩的文字,以及老师为多位学生制作的研学档案,在展览上也很有欣赏和纪念的价值,体现出艺之邦老师们传授美育正确引导的好方法。想象中,当观者读到这些童言无忌的文字和画作时,自然心领神会,享受其中。我认为,儿童画和儿童们的想象力是纯粹的,是一种能量体,是一个个的美好愿景,是一个个自我精神的国度。正如前人所言:“让自己回到婴儿状态才好,才是人生的大智慧,所谓大智若愚,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巧若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