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炼神

百科   2024-12-13 15:01   广东  

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在研读传统丹道著作的过程中,我们会频繁遇到与“神”相关的各种名词,如神通、神明、元神、识神、阴神、阳神、心神等,不胜枚举。那么,从现代气功科学的视角来看,如何理解这些“神”的概念?它们对我们今天的丹道修炼又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呢?

《黄庭经·至道章第七》中提到:“泥丸百节皆有神。”在《黄庭经》的描述中,人体内的神多达五千之多。后来,道家更是不断增加神的数量,认为人体中有三万六千阴神和三万六千阳神。在佛家密宗的观想方法中,也存在存思八万四千毛孔中都含有一座佛像的修法。这些神不仅有名有姓,而且连服饰穿戴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在传统气功著作中,关于神的记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人体的器官(或组织功能及生命运动规律的综合)进行形象化、拟人化的描述,这有助于练功者澄心静气,发敬心去存思,使意念有所系缚;二是用一些如“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三清”等境界的喻辞来描述;三是指代人的意识活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仍有少数著作存在封建迷信的残余糟粕。但真正有所得的修炼实践者,是否认鬼神存在的,他们更注重自身心力的开发。《黄庭经》在阐述了各类神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蓄气以成真。”虚靖张真君所著的《明真破妄章颂》也论述道,符咒之类皆为人之元神、元气的功作,如:“此心心外元无法,咒诀符图少合真,心真将何为妙用,灵光一点运元神。”

在气功锻炼中,对神(即自己的意识)的陶冶、烹炼是其核心内容。《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白玉蟾的《谷神不死论》也提到:“神存则生,神去则死。”各家对神的论述虽略有差异,但都有其独到之处。下面将儒、释、道、医四家对神的认识做一简单介绍。

中医学所论述的神,多指人的精神活动而言。它认为精、气、神三者是维系人的生命存在的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其中神为主宰,能够统帅精气的功能,即“神为气之帅”之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这个神虽然具有如此“神通”,但它也是人的气血功能的表现。《灵枢·平人绝谷篇》中提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这表明神具有物质性。

儒家对于人的思维活动的功能多归于性,而对神的论述则更多地涉及社会和自然。如《易·系辞》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无方而易无体。”《易·说卦传》中提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孟子》则说:“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佛家关于神的论述相对较少,除了密宗描述神的姿态以供观想之用外,其他并不多见。佛家将人的精神活动的总合称为识。《大乘义章》中说:“识者,神之别名也。”在《唯识论》中,将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分为八识心王,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执识、阿赖耶识,这八识都依赖于最根本的阿赖耶识。

道家对神的论述十分庞杂,大体上可以分为神意和神通两个方面。在现代所指的意识功能中,道家将其归为元神、识神的作用。他们认为元神和识神是对立的,元神是修道之本,而识神是生死之由。《脉望》中说:“何为元神?内念不出,外念不入,独我自己,谓之元神。”元神指的是纯净不染的神识,可以大致与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相类比;而识神则指的是一般的思虑之神,属于后天建立的精神思维活动。在道家中,神还常用来指神通,有阴神、阳神之分。伍守阳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本文来自“武宗”公众号·《仙佛合宗语录》中说:“阳神名,显然出现,变化莫测,世人所不能见知者,而能见知之;世人不能为者,而能为之;世所无者,而能有之;有者,而能无之。人人共见,此神通之能显于阳世者,曰阳神。若不能以身形显现于阳世,则人之所不能为者,亦不能为;世所无者,也不能使之有;有者,不能使之无。无刚阳之气故也。仅仅先知先见,胜于人而已;亦只能阴阳暗现于世,故曰阴神。”阴神和阳神所呈现的功能差别,是由气功锻炼的意识纯度和强度不同所导致的。

从传统气功各家对神的论述来看,古人所谓的神,多是指人的意识活动的综合,并且更注重先天之元神、真意,即克服了杂念的深层意识活动。神在一定意义上与道相合,具有寂然不动之体,感而遂通之用。它能够跨越时间的界限而感知或作用于过去、未来的事物。例如,我们每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往往会有些人感到此处似曾相识,或正在发生的某件事过去好像发生过,这正说明我们每个人都蕴有预知事物的潜能。而练功则可以强化这种功能。从空间角度来看,神的功能不受空间局限,它可以穿透任何实物或空间,还能远距离感知事物或作用于对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家中亲人突然发生大的变故时,在外地的自己会变得烦躁不安。这正是感受到了亲人的信息之故。遥治法便是源于此理。

精、气、神三者都为神所统帅。气功的锻炼就是利用这种规律来加强神驭气、神驭形的功能。如果神意散乱,即使灵丹妙药也难以奏效。张介宾说:“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施治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滑寿则说:“……故曰针石之道,精神进,志意治,则病可愈;若精神越,志意散,虽用针石,病亦不愈。”很多气功同道在给人治病时也发现:往往先对病人进行气功治病道理的解释工作,再施外气诊治疾病,这样病人配合得好,意念集中,气感大且效果好。这也是因为病人的神意集中,不自觉地强化了外气信息量的缘故。

气功炼神的主要内容是调整神的灵明度,进一步加强神的统帅功能,这包括啬神、养神、守神、炼神等几个方面。

在道家气功修炼中,非常重视宝精、爱气、啬神。《韩非子·解老》中说:“神不淫于身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道德经》指出:“治人事天,莫若啬。”减少神的消耗,培蓄能量,以充养自身。《养性延命录》中有十二少之说,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这是无为合神之道。

《西升经》中说:“伪道养形,真道养神。”北宗全真派强调清静,《重阳教化集》中提到:“诸公如要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要凡事屏除,只用心中清静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当然,这都属于偏重炼神的说法,但也可见古人对养神的重视。·本文来自“武宗”公众号·养神不能泛泛地理解为闭目静养之类,而是要把意识活动从繁杂无序的状态中调整过来,由静而定,定而生慧。

古人还有守神之说,这兼有啬神、养神之用。《庄子》中说:“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不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在《素问》中列举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类型人的养生之道,其要也在于守神之法。《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掣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张介宾注云:“有道独存,故能独立,神不外驰,故曰守神。”

在养神、守神的基础上,关键是去炼神。如前所述,神意所注则会强化其所注部分的功能。练功大概入手处不外乎使神气凝定,而进一步锻炼神与形合。神入形中,形神俱妙。《道言浅近说》中讲:“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形神本为一气所化,因此也是可以转化的。形乃神所依,神乃形之根,形神相离,也就停止了生命活动。加强神形相合,进一步使神充于形、转化形,则能使人摆脱世俗形态,而具有圣人气象。到达高级境界时,甚至可以使周围环境随人的意念发生变化而达到“真空妙有”的境界。

您的支持· 我的坚持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精选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武宗文创
我们主张“以无欲为无敌,以不已为多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并认为“武是人性,道是德性”。武术不止于拳脚,更在于内心。每一次出拳,都是自我超越;每一次防守,都是内心坚守。练拳如修心,亦如修道,唯有持之以恒,方能领悟其中奥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