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仙证论》讲了什么(附·高清电子版)

百科   2024-12-19 17:47   广东  

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清代丹道珍贵文献《金仙证论》,由柳华阳道人编纂。该书核心内容围绕道家内丹术展开,同时融合了佛家的坐禅修行方法,并对江湖术士的歪理邪说以及道家的外丹术进行了批判与摒弃。正如无霞道人在序言中所阐述:“此书剥去了表面的浮华,只留下精髓,将古人的各种异名清除干净,直接阐述小周天的修行要义。”此书以其简明扼要、内容精炼而著称,被誉为“最为真切、效果显著,无需口耳相传即能明了”的著作(梁靖阳序)。

该书强调调心的重要性,并倡导循序渐进的修行方法。

丹道修行包含调心、调息和调身三大要素,其中调心至关重要。若无法实现思想的入静与放松,便无法进行调息与调身。不仅练功时需要调心,日常生活中也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金仙证论》在“炼己直论”篇章中明确指出,“修行之人首先需炼己”,“己即内心之杂念”,修行时既不可杂念丛生,也不可昏沉不醒,应达到“清醒而宁静,宁静中保持清醒,形体不受拘束,精神空灵而不执着,心中无疑,一心专注于无为之境”,此为“智者上乘之修行法”,即调心的至高境界。

《金仙证论》指出,专心与恒心是修行成功的必备条件,同时还需循序渐进,不可“颠倒次序”。若“未得先炼之法,而施法错乱次序”,则“无法达成最终修行目标”,即半途而废,无法成功。

该书详细阐述了调息时意念与呼吸的巧妙运用。

《金仙证论·风火经》集中讨论了丹道中的调息方法。其中“火”代表心神,“息”代表呼吸,“风火”之说即强调在意念指导下进行呼吸锻炼。

丹道调息方法多样,初学者往往感到无从下手。《风火经》指出,初练时呼吸应柔和,称为“文火”。即“逆吹微缓谓之文火”,关键在于呼气,“心神引导呼气,气归丹田”,进而丹田气满,自然沿脊柱上升至头顶百会穴,称为“呼接天根”。书中以“吹奏无孔之笛”为喻,与“真气运行法”有相通之处,即调息时主要关注呼气,吸气则顺其自然,从而促使气“下行以通督脉”,避免“气息分散”。

因练功不当导致的“走火入魔”现象,使许多人对丹道望而却步。其原因除过早用意领气,即“妄动邪火”外,也在于呼吸方法不当。《风火经》认为,“起火之初,呼吸宜柔”,“药物未熟,不可用猛火,需以温柔之火慢慢逼之,待元气有旋转之机,则火可持久。若药物未动,便用猛火,则内气不顺正道,堕入歧途,欲归正途,岂不难矣?”因此,用气应“若有若无”,否则易生“邪火”。同时,也不应闭气,虽古人有闭气之法,但“非闭塞呼吸之气”,而应以温柔之火引导,“静待气旺,意守丹田”。

随着修行的深入,“药物”(即元气)逐渐生成,呼吸应随之加强,即由“文火”转为“武火”。呼吸“紧重谓之武火”,否则“若仍用文火,药物亦不运行”。即任督二脉的贯通虽为自动进行,但仍需呼吸的推动作用。呼吸随尾闾、夹脊和玉枕穴逐步加强,以羊车、鹿车和牛车比喻呼吸的速度和力量,形象生动。“武火者,用息摄气之烈法也。”用息摄气,需“降中升,升中降,即把握阖辟之机”。此时,“在二气升降之际”,仍需“意守丹田”。一旦任督二脉相通,吸气时内气便从小腹上升至头顶,呼气时从头顶返回小腹。即“乾呼返吸至于坤,坤吸返呼到于乾”,“一吸自下而上,一呼自上而下,一息之升降”。此处所言,乃“非口鼻呼吸之升降”的“内呼吸”,与我们日常的呼吸方向相反。达到此境界,则风与火(气与意)已融为一体,随后便会出现七经八脉全通的美妙景象。

综上,调心与调息相辅相成,且不同阶段的意念和呼吸微妙多变,并非一成不变。练功初期以静为主,达到一定程度后则以呼吸为主,正如“总说”一章所述:“道从静中入,至动中取,若不静则神不灵,而气也不真。……修行之根,唯静可炼,不静则心性混杂,终与道相违。”然而,“若不以呼吸推动,则神气无法如法运行”,因此周天运行“必借呼吸之助”。意念、呼吸与元气的关系为“元气乃无形之物,随元神运行,受呼吸催动”。由此可见,丹道中调心为统帅,调息为动力,而调身的各种姿势仅起辅助作用,这也是丹道与其他体育运动显著区别的所在。

该书还阐明了丹道术语,表述简明扼要。

丹道作为古代文化遗产,其文献中常含隐晦词句,易使人产生误解。例如,“火候”在丹道中指的是修行时的呼吸调控,而非炼钢的温度;“沐浴”并非指洗澡,而是丹道修行的特定阶段;“泥牛入海”并非指杳无音讯,而是指意守下丹田;“入洞房”是指气入上丹田印堂穴内,与世俗的洞房花烛夜毫无关联,等等。在发掘丹道遗产的过程中,缺乏专用的辞典,《金仙证论》对常用丹道术语进行了清晰阐明,实属难能可贵。

术语的阐明主要集中在“小周天药物直论”和“小周天鼎器直论”两章中。这里所说的“药物”并非指草药或化学药品,而是指元气,“药即吾身之元气”。为了保养元气,必须保养精气,因为“气从精生”。丹道为何首先注重精气的药物作用呢?因为“若不言元精,则人不知调外药”,而“元精从外摄入丹田内,谓之调外药”。元精一旦耗损,气便成了无源之水,即“无药先点火,水火煮空铛”,这一点古人轻易不言,这便是练丹道强调节制性生活的缘由。

众所周知,煎中药时火和锅是必需的器具,那么内丹术中作为药物的元气是否也需要火和锅呢?是的,这在“小周天鼎器直论”中有专门术语,称为“炉鼎”。这是一种比喻说法,既然它是容纳元气的地方,其概念便存在于内气的产生和运转过程中,而并非实实在在的有形火炉和锅。正如柳华阳所言,炉鼎存在于神气变化之机,神气上升为鼎,起止为炉,“鼎鼎鼎,原无鼎”。但因气起止于丹田,一般泛指脐下小腹,即丹田为炉鼎。此时“神为火,气为炉”,相当于丹道初期的意守丹田状态。到了丹道的高级阶段,任督二脉相通,元气便离开丹田而运转,此时“神为炉”、“气为药”(或上为鼎、下为炉)。每个人都有小腹,但只有练到那个地方有了“动静”,才称得上丹田和炉鼎。总之,炉鼎既指丹田又指周天。

道家丹道亦有宗派之分,其中的歪门邪道对炉鼎胡乱解释,“以女人为鼎,以淫欲为药,取男女淫精败血为食,以求补身续命”,被柳华阳严厉驳斥为“迷惑众生”,“信者必丧性命”。书中对烧铅炼汞的外丹术也进行了批判,认为如果“误信方术,反会失去人身”。这些内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获取《金仙证论》电子版方式:
扫下边小程序码↓↓打赏1元,文末加微信,发送给您~

您的支持· 我的坚持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精选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武宗文创
我们主张“以无欲为无敌,以不已为多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并认为“武是人性,道是德性”。武术不止于拳脚,更在于内心。每一次出拳,都是自我超越;每一次防守,都是内心坚守。练拳如修心,亦如修道,唯有持之以恒,方能领悟其中奥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