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入炁穴练法

百科   2024-12-06 16:04   广东  

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还丹复命篇》中阐述道:“从前有幸得师传授秘诀,只教导我将心神凝聚于炁穴之中。”凝神入炁穴是催生先天一炁(即原始能量)和未经提炼的真阳之气的修炼方法。先天一炁被视为“药物”的源头,金丹的始祖,因此,凝神入炁穴是内丹修炼的基础功法。要理解凝神入炁穴,首先必须明晰炁穴的含义及其在人体中的位置。

炁穴不可与气穴混为一谈,尽管现代字典将“炁”与“气”视为相通,但在古代内丹术典籍中,两者有着明确的区分。《胎息经》中提到:“伏炁而非服气,服气需先伏炁;服气不能长生,长生需靠伏炁。”这里的“气”指的是大气,即呼吸之气。而“炁”的实质,古今并无统一说法。我们认为,炁实质上是人体细胞中ATP(腺苷三磷酸)释放的能量流,因此,炁穴便是能量最初产生的场所。炁穴在人体三关九窍中占据核心地位,《周易·伏羲六十四卦图方图》中,圆图象征天,其圆心代表天心;方图象征地,其“恒”、“巽”、“益”、“震”四卦的中心代表地心。圆图与方图重叠,天心地心相合,即为天地之心。《道德经》所说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金丹四百字》中的“药物生于玄窍,火候发于阳炉,龙虎交会时,宝鼎产玄珠。此窍非比寻常窍,乃乾坤共合而成,名为神照穴,内藏坎离之精。”以及“能知此之一窍,则冬至在此,药物在此,火候亦在此,沐浴亦在此。此窍乃神炁之根源,虚无之幽谷。”这里的天地之心、玄牝之门、玄窍,均指炁穴,由此可见炁穴在内丹术中的重要地位。

炁穴的确切位置,是内丹术中的一个重点难点。《周易参同契》中说:“真人隐于深渊,浮游而守于规中。”这里的真人指的是先天一炁,而规中即是炁穴。《悟真篇》有诗云:“玄牝之门世所稀,莫将口鼻妄施为。饶君吐纳经千载,难得金乌搦兔儿。”《金丹四百字》也认为:“要知身中有一窍,名曰玄牝。此窍非心非肾,非口鼻,非谷道,非膀胱,非丹田,非泥丸。需在人身中求,不可向外寻觅。”由于内丹经典未明确指出炁穴在人体的具体位置,后世丹家对此众说纷纭。有人根据广成子对黄帝的教导“慎内闭外,我为你遂于大明之上,至那至阳之原”,认为大明即双目,双目间的明堂穴便是炁穴;有人则认为玄牝之宫即中宫,中藏真一之气,生真精,中宫即膻中穴;也有人认为下丹田穴是炁穴;甚至有人主张“人身寸寸皆经穴,此体无处不丹田”。

在寻找炁穴的过程中,我们也曾走过弯路。起初认为明堂穴是炁穴,凝神入明堂穴后,不久明堂穴出现热感,颇感欣喜,于是尝试将热感引入腹部,但很难感受到先天一炁的暖流之象。后来再读《悟真篇》“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西南在人体对应腹部,结合“药物生玄窍”,张紫阳先师明确指出了炁穴在人体的腹部。《难经》中说:“脐下肾间气动者,人生之性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杨玄超注释道:“脐下肾间气动者,丹田也。丹田者,人之根本也。”《冯氏绵书》也提到:“身中一窍,名曰玄牝,乃金丹返还之根,神仙凝结圣胎之地也。”其位置“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乡,一身之正中,不依神而立,惟体道而生,似有似无,若存若亡,在于秉持中正之道而已。”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一身正中即腹部脐位,因此我们改为凝神入脐。一段时间后,感到脐后肾前有炁旋动,并得到了暖炁的感应。这样看来,《大成捷要》所言“炁穴即命门,正在脊椎第七节,脐后肾前,前七分后三分,两肾中间,左肾属水,右肾属火,其中空悬一穴,上通泥丸,下贯涌泉,为先天大道之祖,日生炁之根,产铅之地,而千变万化之道,神妙莫测之机,皆由此出”,确实是练功实践的总结。正如《金仙证论》所说:“其穴无形无影,炁发则成窍,机息则渺茫。”

现代人体科学指出,人体产热的部位包括骨骼肌和内脏。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腹部是内脏较为集中的区域,内有肠、胃、脾、肝、胰、肾、膀胱、性腺等器官。若能依法修炼,内脏细胞中的ATP释放能量,由微至著,炁动而聚之时,便是炁穴显露之际。因此,炁穴在腹部也就不难理解了。

凝神入炁穴的方法,实质上是一个调心的过程。《悟真篇》中提到“道自虚无生一炁”,道家的“虚无”即释家的“空”。所谓“凝神”,就是收回已清之心,而入其内。心未清时,眼勿乱视,先要自我劝勉,劝得回来,心境清凉恬淡,然后才开始将心神收入炁穴,这叫做“凝神”(《道言浅近》)。虚无是凝神的基础,入炁穴是其必然的趋势。凝神入炁穴需要风火的动力,正如《入药镜》所说“起巽风,运坤火”,因此与调息有着密切的关系。王重阳说:“初筑基之时,先将上窍之神,沉潜于下窍炁穴之中,心息相依,使真意常觉,一呼一吸,往来于造化炉中,久而久之,自然火从脐下发,虎向水中生,不归中而自归中。初时守于脐下一窍,回光返照,原是一团黑球,如月之纯阴之地,阴月被此离火凝照,巽风吹拂,自然黑中生白,水中火发,温暖之气,旋结于炁穴,而为真阳初动,无中生有,纯阴之下,须用风火锻炼,方得阳炁发生。”他又说:“当行神往下田之功,将虚无之神,轻轻送入真人呼吸之处,蛰藏于坤炉之中,主静之极,沉之又沉,不有不无,先存后亡,直将身心沉静到无何有之乡。此时,一点真意,虚灵性光,潜藏于深渊九泉之下,伏而不动,化为无有,如龟藏蛇蛰,神气相抱,永镇下田,谓之己土一到,即入杳冥之境。后天息住,先天炁接,玄关窍开,真种产矣。”这里的真种即先天一炁。吕洞宾说:“我悟长生理,太阳伏太阴”;许旌阳说:“与君说破我家风,太阳移至明月中”;白玉蟾说:“内炼之道,至简至易,惟欲降心火于丹田耳。丹田乃坎宫属水,心乃离宫属火,火入水中,则水火交,而真阳产矣。”这里的真阳也是指先天一炁。上述所提的丹田,并非现代一般所说的丹田穴。古人说:“丹田二字,本出道经,名曰丹田者,谓出生金丹,造化之田也。”可见丹田即是炁穴。

凝神入炁穴详细练法

依据《周易·伏羲六十四卦圆方图》中的“阳气在子时初生,至午时达到极盛;阴气在午时初生,至子时达到极盛”的原理,每天应在子时和午时各进行两次练功。子时的练功称为“晋阳火”,午时的练功则称为“运阴符”,这与左慈所提的“子午顾关元”相契合,也被称为“乾屯暮蒙”。

在练功时,应减少饮食,穿着宽松,于静室内正身盘坐,双手按照“太极手印”放置于腹下大腿之上,舌头轻抵上颚。坐定后,全身放松,摒弃杂念,先扣臼齿和门齿各36次,接着进行“赤龙搅海”(即舌头在口腔内搅动)和眼球左右转动各24次,待唾液满口后,分三次吞咽,并用意将其送入气穴。

随后进入物我两忘、心境空明的气功状态,自然垂下眼帘,缓缓闭上眼睛,将视线收回至脐部(女性则收回至两乳头之间),并用意念专注于此,这就是所谓的“凝神入气穴”。在外部气息不入、内部杂念不生的极度虚静状态下,呼吸自然而顺畅。吸气时,舌头抵住上颚,意念较重,想象真气从尾闾沿督脉上升至头顶泥丸宫;呼气时,舌头自然放下,意念较轻,想象真气沿任脉下降至下丹田气穴。呼吸应缓慢、细长、均匀,用意将气吸入气穴,并在腹部形成起伏运动,这便是伍守阳所说的“用后天的呼吸,寻找真人呼吸之处”,即现代所称的“腹式呼吸”。

练功时间的长短,需以呼吸次数来计算,“周天息数微微数,玉漏寒声滴滴符”,一呼一吸称为一息。肖紫虚说:“乾坤如同风箱,鼓动有数。”神、气、呼吸三者必须相互依存、共同运作,才不会外游。练功时怕出现太过或不及的偏差,因此必须遵循周天的限定次数,不按照息数进行则是旁门左道之术。钟离权说“生成有数”,这个数就是《周易》中所说的阳用九、阴用六的数目。陈泥丸说:“子时一阳复卦生,午后一阴姤卦始,三十六又二十四。”子时一阳如同复卦,象征晋阳火用九;午后一阴如同姤卦,象征运阴符用六,各四通为三十六和二十四。伍守阳说:“子时行三十六息,积累得阳爻一百八十数;午时行二十四息,舍得阴爻一百二十数。”每天从子时到巳时为六阳爻,卯时为沐浴(休息)时,还有五阳爻,每阳爻三十六息,合计一百八十息;从午时到亥时为六阴爻,酉时为沐浴时,还有五阴爻,每阴爻二十四息,合计一百二十息。也就是说,每天子时练功为180息,午时练功为120息。这样做的结果,“就能得到周天的妙用,积累动气,时来时炼,补全真气,使精窍不漏,从而可达长生之境”(见《金仙证论》)。

为何凝神入炁穴能开启玄关窍,产生先天的真气呢?现代神经生理学认为:神经中枢通过神经传导与全身各组织细胞相联系。人体的线粒体(合成ATP的场所)常密集于肌肉细胞的肌纤维和神经细胞的周围。“凝神”使大部分脑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从而促进部分兴奋的神经细胞合成神经递质(一种信息物质)并产生脉冲生物电。“入气穴”则使部分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通过神经纤维与气穴的靶细胞产生联系,这样产生了两种功能:一是神经细胞合成的神经递质,通过神经纤维与气穴的靶细胞中的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体,从而改善靶细胞的生理生化功能,延长其寿命并防止病变;二是神经细胞产生的脉冲生物电,引发密集于神经纤维的ATP加速释放能量,由于连锁反应,也引起靶细胞中的ATP加速释放能量。再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高温物质总是向低温物体传递热能,靶细胞向周围细胞传递热能,当这种温度达到阈值时,又引起周围细胞加速释放能量。当气穴及其周围细胞释放的能量流由微至著,汇聚于气穴时,便是气穴显露,达到“铅鼎温温照幌帏”的境界,此时便是产生先天真气之际。但这种微弱的阳气是不能采炼的,正如《周易·乾卦初九爻辞》所言“潜龙勿用”。之后便进入产生未经提炼的真阳功法阶段,继续扩大放能细胞范围,增强能量流,就可以“震之,一阳乃出而受符”了。气穴细胞放能即腹部内脏细胞的放能,加强了能量的代谢。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气”的道理,这对于改善腹部内脏细胞的生理生化功能、延长寿命和防止病变具有积极作用。

您的支持· 我的坚持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精选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武宗文创
我们主张“以无欲为无敌,以不已为多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并认为“武是人性,道是德性”。武术不止于拳脚,更在于内心。每一次出拳,都是自我超越;每一次防守,都是内心坚守。练拳如修心,亦如修道,唯有持之以恒,方能领悟其中奥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