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抱朴子·别旨》(以下简称“别旨”)被收录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抱朴子与参同契考异》一书中。它可能是对内篇卷八“释滞”和卷六“微旨”中关于行烈和导引两部分内容的补充。以下是对全文的介绍与浅释,以供参考。
原文阐述:守护胎精、巩固精神与守住元气是相辅相成的,关键在于不要停止呼吸的出入。有人常在生气充盈的时候,通过鼻子吸气再口吐,吐出两分保留一分,然后鼓动口腔咽下这股气,使得喉咙中发出郁郁的声响。但这并非先天的胎元气,而是吸纳了后天的粗气。粗气在腹中与元气并存,但两者并不相同,粗气是呼吸产生的气息。元气虽然量少但难以消散,正因为有粗气的不断出入。而且,呼吸时连自己的声音都不应听到,更何况是咽气时的声响呢?吸入粗气会伤害肺部,因为肺是五脏的华盖,气息首先会到达肺部。凡是吸纳元气时,不应随粗气一同出入,这样就不必依赖气息来维持生死。如果将外气强行咽入元气所在之处,反而会伤害人体。人们用力时,所运用的是众气,即来自食物和饮品的营养之气。众气只能帮助举重、远行或运动身体,存留它并不能延长寿命,失去它也不会导致早逝,因此没有必要刻意封禁。而且,运用气力的技巧实际上涉及的是粗气,它可以移动山岳,决开河海,制服虎豹,捆绑盗贼。由此可知,众气不如粗气有力,粗气可以被去除,但元气不可外泄。守护的气息,指的是元气,而非粗气或众气。如果元气充盈满藏,粗气自然会消除,此时即使需要运动,也不必依赖众气。那些主张断食的人,是担心谷物之气熏蒸五脏,所以才选择断食。但如果修炼了气术,谷物之气自然会消除,即使一天吃九餐也不会造成问题,整年不吃也不会感到虚弱,由此可见气的奥秘深远无比!
导引并不在于为各种动作命名,或在图表上描绘具体的形象,它其实没有固定的形式。无论是伸展、弯曲、俯身、仰视、行走、躺卧、倚靠、站立、徘徊、慢走、吟唱还是呼吸,都是导引的形式。不必每天固定时间进行,只要感觉身体不适就可以进行。在进行时都需要闭气,闭气是为了调节气息的冲击,使其通畅。也不必刻意计算呼吸的次数,当感到气息似乎达到极限时,先通过鼻子少量吸气,然后再由口吐出。因为长时间闭气后,气息会冲击喉咙,如果不先少量吸气就直接吐出,气息就会不连贯,粗气会伤害肺部。但只要疾病痊愈就应该停止,不要让身体出汗,出汗后容易受风,因为身体会有所动摇。人们在导引时,骨节会发出声响,动作大时声响就大,动作小时声响就小,这表明筋脉舒缓、气息通畅。导引能够治疗未显现的疾病,疏通不顺畅的气息,活动时全身关节气爽,闭塞时则三宫(指上、中、下三丹田)血凝,它确实是养生的重要法则,祛除疾病的玄妙之术。
《别旨》首先阐述了通过守护元气来修炼丹道的方法,但强调不要停止呼吸的出入。所谓生气与死气,依据子午流注的时间规律,从夜半23时至中午11时为生气之时,从中午11时至夜半23时为死气之时。一般的练功时间多选择在寅时(凌晨3点至5点),此时阳气初升,人的元气在手太阴肺经中旺盛,且自然界空气清新,有助于肺部吸收大量氧气,使丹道锻炼效果倍增。
元气,又称原气或真气,是由先天之精转化而来,并依赖后天的营养不断滋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粗气则是指呼吸时产生的气息,即文中所述的通过鼻子吸入再口吐的后天呼吸;修炼粗气可以达到强大的力量,如断钢碎石,这便是现代所说的硬丹道。众气则是指来自水和谷物的精气,包括营气和卫气,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共同滋养全身。
《别旨》指出:“吸纳元气时不随粗气一同出入,就不必依赖气息来维持生死。”因为“元气虽然量少但难以消散,正是由于有粗气的出入。”“守护气息就是守护元气,而非粗气或众气。如果元气充盈满藏,粗气自然会消除。”这意味着内呼吸(胎息)修炼到深处的人,行气可以不受生死时限的限制。因为后天呼吸的粗气与先天呼吸的元气出入相反,经过转化可以回归为先天元气。所以守护气息就是保养元气,防止其外泄。当元气充盈满藏、粗气自然消除时,人的生命可以完全由内呼吸来维持。在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元气循经运行,由入多出少逐渐变为不出不入,持续温养、绵绵不断,达到既不忘却也不助长的境界。此时已达到了呼吸四相(风、喘、气、息)中息相的水平。在粗气自然消除之后,虽然仍需通过口鼻进行呼吸(粗气运动),但已不再需要众气了。这说明练功已经达到了高级阶段,此时应断绝谷物之气以避免熏蒸五脏的隐患。
近代丹道理论中包含了松弛、调整、信息、磁电以及负熵等多种学说。其中,负熵说与断谷(即断食)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有实例表明,印度瑜伽修行者能够在完全隔绝空气的环境下生活长达八天,这期间他们同时也断食,并且能将自己的体温从正常的37度降低至25度。根据负熵说的观点,如果正常人能够自行控制体温降低2度,那么其寿命有可能延长至二百岁。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古代道家所倡导的断谷修行,是否也是通过练功使能量储存达到饱和点后,利用断谷的方式来降低体温、减少能量消耗,从而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呢?这一问题尚需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揭示。
《别旨》一书中提出,导引的练习并不拘泥于特定的名称、形象或图表描绘,其姿势可以灵活多变,没有固定要求。这与一般的导引方法,如五禽戏等需要遵循固定姿势的练习方式有所不同。同时,《别旨》认为导引的练习也不必每天定时进行,而是在感觉身体有所不适时再进行,其重点在于通过闭气来冲通身体中的阻滞之气。这种方法相较于佛家的小止观治病十二息法,似乎更为简便易行。
在静功的练习中,呼吸的要求是达到柔细深长、绵绵若存的状态,即所谓的“息相”。然而,如果要求在咽气时喉咙中发出明显的声响,这似乎与静功的呼吸要求相矛盾。此外,粗气(即后天呼吸产生的气息)会伤害肺部,如果将其咽入元气(即先天之气)所在之处,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这一观点确实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目前广泛推广的新丹道疗法——行步功,主张采用自然、轻松的呼吸方式,即所谓的“风息”。那么,这两种呼吸方法在理论上的矛盾,应该如何用科学观点来解释呢?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别旨》一书既有其可取之处,也存在一些不科学的观点。例如,它认为众气(即水谷之精气)的存留并不能延长寿命,去除也不会导致早逝。这种观点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人类除了呼吸空气外,还需要摄取饮食中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另外,关于众气不及粗气的说法也有待商榷,因为这两种气在维持生命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在练习静功达到高级的息相水平时,粗气才会自然消除,进而可能实现断谷修行的状态。
支付后加微信:kunfingcom(发收货信息)
您的支持· 我的坚持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精选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