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五岭以南的广东,历朝历代由于与中央政府所在地的中原地区距离遥远,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随着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期清政府实施的“一口通关”政策,广东的经济蓬勃发展,书院数量也得到空前的发展。读书人的数量暴增,从而又产生了更多的书香之家。是次介绍的这位光绪年间的进士桂坫,正是来自于清末广东南海县的一族书香世家——桂氏家族。
南海桂氏,为儒林之后,始迁祖是桂应和。桂应和字万育,祖籍浙江慈溪。桂氏为慈溪当地望族,元明朝间就有名闻天下的大儒桂彦良。桂应和在清朝乾隆年间由湖南幕游粤东,卜居在广州城内的都土地巷,后入籍于南海捕属。桂应和以子桂鸿诰赠奉直大夫、安徽泾县知县。桂鸿有子桂士梧、桂士杞。桂士杞继承父亲桂鸿之志,注重对儿孙的教育,培养出清代广东大儒桂文灿、桂坫,成就南海一族书香门第。
南屏桂太史遗像
作为清末民初岭南著名的经学大家,桂坫(1867—1958)字礼甫,号南屏,广东南海人。他是桂文灿之子,道光九年(1829)进士桂文燿从姪。早年就读于学海堂和广雅书院。1891年中举人,1894年甲午科三甲二十七名进士,随后入翰林院,被授予检讨之职。桂坫曾任国史馆撰修官、浙江严州知府,并在1915年任广东通志馆总纂。他参与了《南海县志》、《恩平县志》、《西宁县志》、《广东通志》和《广州人物志》的纂修工作,并著有《晋砖宋瓦实类稿》、《科学韵语》、《说文简易释例》等作品。
在桂坫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忙于做各地通志的纂修工作。而在闲余之时,作为一位曾经名登金榜的饱学之士,桂坫也喜欢和友朋吟诗作赋,唱酬往还。是次介绍的这两件桂坫自作诗书法横幅作品,恰好是和广州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风景名胜有关。
第一件作品,水墨纸本镜片,纵18厘米,横73厘米。释文:荔湾风煖荔支香,照眼澄漪盪画航。雪鬓催人添皓白,晚花扶我立昏黄。山经百战尘全洗,雨过千门暑亦凉。更喜披披荷叶满,绿云舒卷浸银塘。丁亥仲夏五月过荔支湾作,南海桂坫书于昌华南。钤印:南屏长寿(朱文方印)。
桂坫赠李佐夫诗作横幅
由此件作品观之,这首七言律诗乃是当时年逾八旬的桂坫于丁亥(1947)仲夏五月过荔枝湾游赏时所作,并书写于昌华南。诗中很好地描写了其当时所看到的荔枝湾蝉鸣荔熟的美好景象。
荔枝湾,位于古代的广州城西门外“西关”范围内。“西关”是古时平原不断向珠江北岸淤涨的结果。在两千多年前,从如今的光复中路以西到黄沙大道、华贵路的“下西关”仍在水下;到了1500年前的六朝时期,今天的上下九一带已有较多的陆地出现;到了唐代,今天的西关地区大部分已成为陆地;宋代又往南“长”了一点;明代再往南“长”一点,才有了今天“西关”的大致轮廓。荔枝湾涌在古文献里称为“西溪”,这条溪流的源头在北江,从如今的西郊游泳场附近入口,蜿蜒流过西关,经黄沙而出珠江。
广州多宝路昌华苑牌坊(新建)
荔枝湾涌昌华苑段今貌
据史料记载,唐咸通年间(公元861—875年),岭南节度使郑从傥即在广州建了一座园子,遍种荔枝。他的好友曹松更为此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南海陪郑司空游荔园》以赞美。五代时期,在广州建立地方政权的几任南汉国皇帝在城里城外均大修宫苑,荔枝湾一带也毫不例外,成为了南汉国的离宫,名为“昌华苑”。离宫内,遍种荔枝,每到荔枝成熟的季节,南汉国皇帝就与妃嫔在此坐着画舫游玩,品尝荔枝,美其名曰“红云宴”。到了清代末年,该片区域内一些富商名流与文化精英先后盖起了彭园、荔香园、静园、小画舫斋、夏葛女医学堂、端纳护士学校等私家园林与学校。
桂坫詠南园十子诗横幅
第二件作品,水墨纸本镜片,纵18厘米,横81厘米。释文:《咏南园十子绝句》 高风亮节赵临清,刘日尧天雨切情。文士未能为孝子,南康何以别先生。赵介。抗风轩外水漪涟,社结南园句欲仙。黄马赤心宸赏惬,钞钱既拜得归田。王佐。赫赫征南廖永忠,凭君文字结和衷。何图题画诛蓝党,海底沉冤孰与同。孙贲。诗人循史两无亏,天网恢恢竟误罹。难得雪逢留一集,晋唐风均可能追。黄哲。博极群书李仲修,潜心伊洛与谁侔。易庵集在能传世,理学诗人第一流。李德。瑶石山人卓有名,罗浮风月洗心清。三朝掌故研搜熟,淡泊真能了一生。黎民表。妙笔同惊一代才,宸题珍重过琼瑰。最难九陛征遗集,八袠高年更占魁。欧大任。抱得乾坤气独清,青霞漫稿最知名。挂冠不肯为人屈,祠庙长留古穗城。李时行。俊逸清新(竹坨语)誉早驰,先生应有画中诗。飘零珠玉兰皋集,今日何人更护持。吴旦。堂堂七子尽名流,年少才高结俊游。一集兰汀风骨健,杜门人倚拙清楼。梁有誉。佐夫先生正之,丁亥桂玷。钤印:桂南屏(朱文方印)。
由此件作品观之,此十首七言绝句乃是桂坫为赞颂“南园前五先生”和“南园后五先生”而创作的自作诗,并于丁亥年(1947)抄录赠送佐夫先生的。此“佐夫先生”到底是何人呢?原来此位“佐夫先生”不是别个,正是民国时期香港著名的社团组织——香港崇正总会发起人之一的李佐夫先生。
上:“南园”遗址今貌(文德路玉带濠)
下:“南园”前后五子简介
香港崇正总会是全世界创办时间最早、影响力最大的客家人社会组织之一,原名“旅港崇正工商总会”,成立于1921年9月29日。创建人有张发奎、胡文虎、林翼中、赖际熙、李瑞琴、黄茂林、李佐夫等。1926年徐仁寿先生建议,总会冠以“工商”二字范围太狭窄,不利于团结广大客家乡亲,遂决议称为“香港崇正总会”。之所以用“崇正”而不用“客家”,一方面象征客家人刻苦耐劳、敢作敢为、团结互助、富于创造、崇尚正义、威武不屈的精神,同时也避免与亿万华夏同胞有“割裂”之嫌。
李佐夫,广东梅州雁洋下村存异庄人。香港崇正总会第一至第十届当值理事,与赖际熙共同编撰《崇正同人系谱》。据李桐贤先生所著《叶剑英在三堡学堂的老师李佐夫》文中介绍,李佐夫曾参与创办梅州雁洋合堡学堂,是叶剑英在雁洋合堡学堂和丙村三堡学堂的老师。据一份光绪戊申年(1908)12月12日的“嘉应丙市三堡学堂招生广告”中记载,当时的校长为丘燮亭,教习有刘君鉴秋、李君岂垣、廖君森圃、李君左夫等。据李佐夫之孙李长贤说,祖母(李佐夫夫人)曾对其说,叶剑英在三堡学堂时与李佐夫关系密切,叶剑英在三堡学堂带头剪辫子一事,得到李佐夫的支持;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叶剑英隐居香港,李佐夫曾给予帮助。因经常在师生中发表抗清言论,李佐夫受到清政府的追捕,离开家乡远走广州,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曾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李佐夫非常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抗战中后期,他回到家乡,改雁洋合堡学堂为雁洋公学,并担任雁洋公学校长,为家乡的教育尽心尽力。(引自叶剑英纪念园管理局王新亮《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南园,坐落于明朝时期的广州城文明门之南,即今文德南路,是当时广州城内的一座著名园林。明洪武(1368-1398年)初,孙贲、王佐、黄哲、李德、赵介等五人在这里创办南园诗社,时相在此聚会唱和,人称“南园前五子”也称“南园前五先生”。南园诗社是历史上广东第一个诗社,由于高扬汉魏遗风,力追三唐,尤重风骨,一扫当时靡曼之音而开岭南诗坛“雄直之气”的新风,在岭南诗坛影响深远。
罗浮精舍
“南园”内景点“罗浮精舍”纪念石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御史吴麟在南园里修建了“三忠祠”,纪念南宋爱国忠臣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祠内建有抗风轩、罗浮精舍等。不久,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五位诗人因追慕“南园前五子”的遗风,重结诗社,并重整废园,被后人称之为“南园后五子”或“南园后五先生”。这是广州文化史上诗坛的又一次盛会。由于“南园后五子”均为广州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们的诗表现壮怀激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因而他们受到人们的敬仰,死后均入祀乡贤祠。
清光绪年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在南园遗址上辟建广雅书局藏书楼,此即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之前身。
由于桂坫将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各地通志的纂修工作之中,赋诗写字只是其空余时的闲情之作,随写随赠与人,因此其诗作零星散见于收藏市场中。另外,在其生前身后,并没有专门系统地整理过各阶段所创作的诗词,更没有出版过专门的诗词专集。
由于笔者的祖上就居住在距离“南园”遗址不远处的地方,而笔者自己则居住在广州“西关”已有半个多世纪,是次得见桂坫两件赞誉广州著名历史人物及“西关”风景名胜的自作诗书法作品,缘分耶。
(甲辰荷月成稿于珠芳园西窗灯下)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欢迎赞赏
欢迎关注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