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趣谈:“咸丰年”和“浸死鸭乸嗰年” || 李海明

文摘   2024-07-21 08:30   加拿大  


     粤语中有不少语汇,借事喻理,以物喻义,生动又形象,盏鬼又有趣,有些乍听似乎“冇解”,其实都是“有得解”的。看看有哪些。

   

 咸丰年嘅事


     粤语里面说起一些年代久远的事,往往会说这是“咸丰年嘅事”,按道理说咸丰年也并非十分久远的年代,为什么讲起旧事就说“咸丰年嘅事”呢?

     咸丰是一个年号,为清朝第九位、清军入关第七个皇帝清文帝爱新觉罗·奕詝的年号,咸丰帝即位次年,公元1851年为咸丰元年,到今已经有170多年了,不过咸丰皇帝在位只有11年,所以咸丰年只经历了11年。

     清朝的咸丰年间,是多事之秋,在广东地区发生了不少大事。如在咸丰元年1月,花县人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四年6月,天地会在佛山石湾大雾岗起事,粤剧伶人李文茂率义军围攻广州城;同年,发生土客械斗,持续十几年;咸丰六年10月8日,在广州发生了著名的“亚罗号事件”,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10月23日,英舰攻占广州东郊猎德炮台,24日南郊凤凰岗炮台失陷,25日攻陷海珠炮台,28日英军炮轰广州城南之墙,广州被封锁,29日英军攻陷广州,抢掠一番后很快退出。次年即咸丰七年12月英法联军第二次攻陷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讷挂白旗投降。此后广州一直由英法联军控制近4年,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2月南海、番禺两县民团联合抗敌,截杀出城骚扰的英法联军,迫使敌军退回城中;咸丰十年10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割让广东的九龙半岛;咸丰十一年两广总督行署大楼被夷为平地,准备建圣心教堂(即一德路石室)。咸丰十一年8月22日,咸丰皇帝病逝,年仅6岁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继位,即同治帝。一个月后的9月30日,其母慈禧发动辛酉政变,逐渐地把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中,开启了此后长达48年的掌权生涯。



     由于咸丰年发生的事特别多,而且影响很大,对于广东人来说尤其深刻,老一辈经常对后一辈讲,而每次讲起,都说“依啲系‘咸丰年嘅事’”。后来在广东地区,“咸丰年”就成了久远的年代的代名词,而“咸丰年嘅事”就是指“很久以前发生的事”的意思了。说一件很久之前的事情,就会说是“咸丰年嘅事”,也就是普语的陈年旧事的意思。另外“咸丰年嘅事”还带有这都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的情况大不一样了,不能相提并论,已经过时了,不值一提的意思。

     

浸死鸭乸嗰年


     另一个形容年代久远的粤语是“浸死鸭乸嗰年”。我们经常听到上了年纪的人在形容一件事过于久远的时候,就会说“呢滴都系‘浸死鸭乸嗰年’嘅事啦”。那么,连会游泳的老鸭乸都浸死是在哪一年?为什么人们会对那一年如此念念不忘?

      “浸死鸭乸嗰年”是指1915年,华南地区6月下旬至到7月上旬连续出现大面积暴雨,同属珠江流域的东江、西江和北江洪水同时暴涨,适逢天文大潮顶托,是珠江流域有史可考范围内影响面积最广、灾情最大的一次洪水,造成珠江三角洲几乎所有堤围都崩溃,受浸农田800万亩,农作物损失折稻谷将近九十万吨,受灾人口382万、死伤超过10万人!广州地势较低的泮塘、恩洲等西关一带尽成泽国,水深达4米,水浸了七日七夜都没退,据说泮塘村至今还留存有当年水浸的印记。十八甫、十六甫等繁华闹市几乎都被淹没,交通瘫痪,全城停水停电。更不幸的是,当年7月13日,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同时,发生特大火灾,十三行一商行油箱着火,那些油浮在水面,漂到那里就烧到那里,损失惨重。因那年是乙卯年,故也称为“乙卯大水灾”。



     呢一场灾难,虽然过去了一百余年,好多老一辈的都印象深刻,都充满悲伤。所以老人家对一些吾想提起嘅旧事就会讲“浸死鸭乸嗰年嘅嘢,唔好再提喇”!

     此外, “浸死鸭乸嗰年嘅嘢”也含有,这件事情无法讲得清楚事情来龙去脉,无从考究,只是传闻的意思。

     

冇雷公咁远


     “‌冇雷公咁远”在‌粤语中用来形容一个地方非常遥远。这句粤语的来源非常有趣,它源自中国古代神话,雷公就是雷震子,是掌管雷电的天神。雷公同时是专门惩治恶人坏人的,在天上掌控人间,人做了坏事或者违背誓言,就会被雷公劈死。而且所有的恶人都会被雷公追踪到,而遭受天打雷劈。既然雷公是天神,所以不管多远的地方都能去到,但是如果一个地方连雷公都去不到管不了,那这个地方就真的是非常非常遥远了。此外,明末清初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提到,北方有些地方完全不打雷,而南方则经常打雷,对于广东人来说,不打雷的地方肯定好远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冇雷公咁远”用来形容极远的地方。

     另一种讲法是,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电母雷公是二个天神,电母负责闪电放光,雷公则负责打雷放巨响。“冇雷公咁远”,原是“电母雷公咁远”,后来讲下讲下就讲成“母雷公咁远”,再就讲成“冇雷公咁远”了!

     “冇雷公咁远”,其实不过是广东人借行雷的情景,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巧妙地衬托出不知其远之状而已。这个表达不仅体现了粤语中丰富的比喻和形象思维,体现了广东人的幽默风趣,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神话和地理知识在语言中的应用。



     

九京咁远


     在粤语中,还有其它词语来形容遥远,例如“九京咁远”的讲法。但在粤语口语中习惯将“九”读成“鸠”,所以好多人以为是一句粗口,其实不是的。我们一齐嚟了解一下“九京”的真正含义,为这句粤语正名。

      “九京”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传统意义上讲,即“九原”,是春秋时晋大夫的墓地。古时九京即九原,指墓冢之高曰京,其地之广曰原。所以九京即九原,本为通用。第二个泛指墓地。第三个意思是九泉,指地下。古人认为世界上最遥远嘅距离,是生与死。所以“九京咁远”,这个“九京”就是形容离活人最远的地方了!

     知道了“九京咁远”不是“鸠京咁远”,大家以后就不要口吐芬芳了!

     但“九京咁远”比吾上“冇雷公咁远”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生动的意象,“冇雷公咁远”在描述极端距离时更加生动和形象,所以很多老广喜欢引用。‌

     

一匹布咁长


     广府人讲一件事非三言两语就能能讲得清楚时,往往会说:“哎!讲起嚟‘一匹布咁长’”,或者讲“成匹布咁长”。粤语“一匹布咁长”与普语“说来话长”的意思相同,但粤语还含“内有很多因素、很复杂”的意思。那么到底一匹布有几长呢?

     古代以四丈长为匹,四丈与“匹”是等价单位。而“一匹布”的说法特指四丈的布,即是指一卷布。匹于是与布联系上了,故现代将各类织物的总称为“布匹”。古代大约是23.1厘米为一尺,一匹=四丈,一丈=十尺,一匹布长四丈=四十尺即为9.24米,这就是一匹布的长度。明代浙江《海盐县图经》载“纺者日可得纱四、五两,织者日成布一匹”。

     也有说一匹布等于10丈,1丈等于10尺,也就是1匹布=100尺,1尺约等于0.3333米,所以1匹布约等于33.33米。

     时至今天,一布匹的长度也因应需要调整,有30多米的,有50米的,也有100米的。所以,现在“匹”已经脱离具体长度数量的量词,如同一条河,一座山,一栋楼的“条”“座”“栋”那样,只是一个抽象的量词了。

      粤语中形容长的还有“水蛇膥咁长”,一般用以形容文章和讲话过长而令人生厌,这里就不展开了。但要注意这个“膥”字,不要错写为同音的“春”字,广府人称蛋或卵为“膥”。

     

(图文无关)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泰国唐人街:我们都是家己郎

下一站:陈家祠

广州糖果厂留给童年的甜蜜记忆

说说藤事与蓆事 || 依慈


创作不易,欢迎赞赏作者


欢迎关注本号


历史现场
挖掘史料,探讨历史,激活民间记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