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人,乃是中国美术史里鼎鼎有名的“岭南画派”三杰之一。而作为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我亦曾多次前往藏有最多岭南地区书画家作品的广州艺术博物院参观学习。在这品鉴欣赏当中,也包括了陈树人、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三杰的作品。
在位于广州麓湖边上的广州艺术博物院二楼,专设了一个陈树人先生的展厅,展厅中张挂着各个时期陈树人先生的作品,有花鸟,有山水,另外在展柜中还陈列了一些陈树人先生的诗文、手稿以及生平介绍。通常,我对一些书画作品会比较关注一点。有一次,在参观的过程中无意间低头看了一下书桌般高的展柜里放着的展品,一个普通的航空信封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个装在塑料套里的旧式竖写的红框信封,纸质为牛皮纸,信封的左下方印着红色的“春光堂简”,采用的是陈树人先生日常书写的字体。红框外的右上方写着“南京上海路北秀村二号”,红框内写着“淩次长 竹铭 勋启”,红框外的左下方写着“广州昌华新街三十号二楼 陈”。全部的文字皆是用毛笔书写的繁体字。
陈树人致凌鸿勋之信封(正反面)
一向以来,人们都知道陈树人先生于1946年毅然辞去任职多年的国民政府中央侨务委员会职务,回到广州实践夙愿,将精力放到文化艺术事业中去。最后,因胃溃疡出血于1948年10月4日在广州病逝。(引自董丹东先生发表于《广州文史》的文章“丹青老去兴尤豪”)对于陈树人先生晚年居住在广州的这一段历史,尤其是他这一年半的时间住在广州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则是找遍目前所能找到的文史资料里都没有介绍到。因此,看到这个小信封,不禁引起了我的好奇。
陈树人致凌鸿勋信札
信封上的这个上款人,原名淩鸿勋,字竹铭,祖籍江苏常熟人,1894年4月15日生于广州,1981年8月15日卒于台北。1915年毕业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前身)。他一生长期从事铁道工程建设,1929年起先后主持修造了陇海、粤汉、湘桂、宝天、天成、津浦、广九铁路等重要干线,负责开发了西北地区的公路干道,成为继詹天佑之后中国人自己修建重要铁路的又一先驱。1945年起担任过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政务次长。1950年由香港迁居台湾,创纪录地连任中国石油公司董事长长达20年之久。一生著译甚多。1931年12月当选为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正式会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40年代末辞去公职,在香港从事著译。50年代初去台湾,任台湾大学教授,后连任台湾石油公司董事长,1971年退休后任顾问;还担任石门水库筹建委员会委员等。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史上最年轻的校长,淩鸿勋和陈树人都是生于广州,算是一对老乡了。而且,有一点外人不知的地方,两人还是姻亲关系。此信的内容,谈论的正是“关于操办陈树人的女儿陈真魂,和淩鸿勋的儿子淩崇光的婚事”。虽然,两人在国民政府内不同的部门任职,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也是多有机会碰到的。根据淩鸿勋的工作经历显示,他出任次长的时间应当是在1945年后。
再回头说一下陈树人先生一生中,有记载的曾经居住过的几个地方。1923年,陈树人的十姐、身为西医的陈慈魂在广州河南隔山村(今广州海珠区的隔山乡)购地兴建“息园”,作为他吟诗作画的地方。1926年后,陈树人出任广东省政务厅长等职,并居住在广州东山口署前路10号“樗园”(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中,后于1987年在故址上兴建了陈树人纪念馆)。1932年暮春,陈树人离开广州前往南京,任职于国民政府中央侨务委员会。1935年,陈树人以卖画所得之万余元于南京中山陵园内建了一间画室。1941年,随国民政府搬迁到重庆郊区“和尚坡”,并建了一间茅屋画室,命名“春光堂”。(引自黄渭渔、郑经文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陈树人的艺术》)
由此可知,“春光堂”这个斋号应当是出现在1941年后。在以前,一般情况下斋主是不允许别人使用印有自己斋号的信封、信笺的。因此,在陈树人在世的时候是不大有可能让别人使用自己的信笺信封。而且,淩鸿勋在1949年也离开了中国,故而也不可能住在南京。更为关键的一点,这通信札是由陈树人先生的家属捐赠给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前身“广州美术馆”收藏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综合以上几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认定信封上的这个地址,就是陈树人先生晚年定居在广州的住所。
陈树人晚年故居现貎
信封上的这个地址“广州昌华新街三十号二楼”,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路荔枝湾涌旁,距离民国时期号称“南天王”的陈济棠、莫秀英故居不过数十米,是一间四幢连体、两层的民国小洋房。遥想当年,陈树人先生选择在广州西关“昌华苑”内、荔枝湾涌旁的一个水秀花香、宁静之地作为自己颐养天年、安心写诗作画的地方,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个不起眼、沧海遗珠般仅存的小信封,就这样引出了陈树人先生晚年尘封已久的一段历史。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