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六榕寺 || 冯沛祖

文摘   2024-07-08 08:30   加拿大  

  

      今日六榕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路中段西侧,是广州佛教协会所在地,占地面积约为7330平方米,比华林寺大,比光孝寺小。寺中殿堂房舍大多为清代以来重建、新建。

  整个清代,六榕寺一带都没开马路,今天的六榕路当时叫花塔街,因花塔而得名。直到1937年才扩建为路,定名六榕路,因在六榕寺前而得名。1967年文革期间,被改名为朝阳北路,直到1981年才复名。至今。




陈莉 摄


全寺坐西向东。山门外便是六榕路,平日行人车辆均不多,不过经常泊着接游客来参观六榕寺的旅游车。若在佛节或农历初一、十五,就骤然人山人海的热闹起来,沿马路一溜儿小摊贩在贩卖风车、香烛及宗教物品,但热闹程度稍逊于光孝寺。大概在2010年左右,在寺门马路对面的墙壁上,嵌了“史说六榕”的壁画浮雕,内容主要有西汉南越王墓、三元宫、六榕寺、南海县衙遗址、将军府遗址、大北门遗址等。

来到六榕寺,首先看到的是寺门上悬着一块黑底金边大木匾,刻苏轼书“六榕”二字,落款是:眉山轼题并书。没有日期。看民国时留下来的照片,当时就是这样子。两边各挂一个大红灯笼;两侧石柱挂一木刻联: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均金字。


陈莉 摄


一进山门迎面便是天王殿(山门与天王庙其实是合二为一。没地方安放镇守山门的金刚),面阔三间14.72米,进深两间5.10米。碌灰筒素瓦硬山顶。南北两侧靠墙处供奉四大天王,一边并排放两个,装在一个大玻璃柜里,样式跟光孝寺的一样,各持兵器怒视众生。但不像光孝寺里的天王那样“顶天立地”。天王像西侧是小卖部,卖串珠等礼佛之物及佛教书籍;正面供大肚弥勒佛,上书“皆大欢喜”四金字,两旁一联:


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张口而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背面乃“韦驮宝殿”,韦驮像被装在大玻璃柜里。身着金盔金甲,年轻英俊。

整个天王殿,建筑尚存明代风格。

韦驮像正对着是一条走道,走道尽头就是寺中最主要之建筑花塔。这是今天广州现存的最高古建筑。其基座建石栏,竖石柱,上盖琉璃绿瓦,显得古雅端庄;正面朝东,檐下亦挂一木刻匾,上书苏轼所题“六榕”二金字,跟寺门前悬挂的那个一样。塔的外形八角,基座前后与两边龛中供奉有金身佛像。塔前两边石柱挂一木刻联。联虽旧,却是今人作品,写的是:


春色满祗园,一路香风迎众客

慈云凝梵刹,六时花雨聚诸天


塔前置两个香炉。靠东面的那个仅摆设而已,靠西面而正置于塔前的那个,烧得烟雾腾腾。




塔的背面朝西,正对大雄宝殿,基座龛内供一金身佛立像,两旁挂一金底黑字联,亦是今人作品:


九级浮屠,喜览花城春得意

三尊大佛,慈航粤海乐随缘


六榕塔高57.6米,是古人登临览胜之所;今天广州城虽早已高楼林立,但花塔处于市中心区,四周没有可跟它高度相比的建筑物,因而登临远眺仍不失为俯瞰羊城的好去处。

从西面登塔。登塔如同在塔腹中穿行,可见它建得十分机巧。外观是九层,其实里面连暗层共十七层。登上第一层,便是暗层;环顾一周,两边有水泥梯级——暗层便靠这梯级通道来通风与采光,并不感觉昏暗——其余墙壁上均建龛,共六个(有些暗层是四个),龛内供金身佛像(旧像已毁,都是新造的。这也就是上文说过的此塔原名“千佛塔”的由来),额题该佛称号,如第一层暗层左边之第一佛,额题是“南无龙尊王佛”。龛外均装玻璃门以保护。仰头看,头顶有天花彩画(以上暗层各有不同的天花彩画),色彩并不十分艳丽,令人遐思。

向上再登一层,便是外观所见的明层(外观九层的第二层)。九级明层外围均建有木栏杆以策安全,可倚栏远眺。绕塔身一圈,亦见八面墙壁上建龛,内供金身佛像。

如此在塔中沿水泥级一暗层一明层的向上登,每层面积逐渐向上缩小,直至外观看到的第九层,便没得再上了。在这最顶层,看塔中有一圆基座,座身塑莲花,莲花像贴了金,显得颇为华丽;基座上竖着一根大铜柱,直穿出塔顶;柱身上很规则地排列着密密麻麻的小佛像,这就是上文说过的铸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的千佛铜柱了。  

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游人可以到塔中来摸摸铜柱上的佛像;更有些上了年纪的妇人摸一下铜柱便摸一下自身,结果这铜柱显得旧而脏,现在是看不到这种古怪的情景了,因为塔内壁已用钢枝外罩玻璃防护,游人不得进,只可隔玻璃观赏;而现在这铜柱子更焕然一新,像是贴了金似的金光灿灿——尽管岁月悠悠,佛像衣衫面目已全然模糊难细辨了。在第十五层(暗层)顶部正中可见焊造了多支三角钢架来支撑着这根千佛铜柱,以顶起塔顶宝盘、葫芦宝珠等物。建造得确是别具匠心。

在这最高层向塔外举目远眺,会涌起一种“孤高”的感觉(平时登塔者不多)。如有畏高症者,可能会感到脚下塔层有点摇晃。现在因大气污染严重,眺望远方只见一片蒙蒙茫茫。虽向南未能望珠江之影,朝北仅能觅越秀山之踪,白云山是看不到的了,但也可观解放北路高架路上之车水马龙,广东迎宾馆的一片翠绿,新大新公司、美国银行中心及广州百货大楼诸华厦之雄姿;环眺脚下楼房,鳞次栉比,形式各异,街巷纵横,延伸无尽,予人一种将四周城区尽收眼底之慨。经旧城区改造,广州城中的旧楼房现已所剩无多了。

可以这样说:游羊城而未登花塔,是一大遗憾。

花塔以西正对的是大雄宝殿,坐西向东,高十四米,占地三百多平方米。外观重檐歇山,出檐平缓,顶盖绿琉璃瓦,显得古朴厚重,雄伟庄严。檐下还有一匾,上面就写着“万德庄严”四字,这是对佛的颂词。殿外挂一联,是现代作品,行书:


登大雄殿,瞻仰慈容,性地清凉尘垢净

入法宝林,亲闻妙谛,寸心热烈菩提生         


殿内并排供三尊宝佛,均结跏趺坐,微微含笑;免冠,黑卷头发。各像均分为头盖、面部至肩,上身至腰,下身至盘膝座和莲座五段铸造,然后焊接而成。位于正中的自然是佛祖释迦尼牟,在其左侧是弥勒佛,右侧是阿弥陀佛。三尊佛像的塑造,除了手势的不同外,其坐姿、容貌几乎没有区别。佛像前面两侧没有胁侍像。有关这三尊宝佛的来历详上文。

佛祖释迦尼牟的左手横放在左脚上,掌心向上(这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放在右脚膝盖上,直伸下垂(这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牟尼在成道以前的过去生中,为了众生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因为这一切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这种造像名为“成道相”。

三宝佛前,安装了玻璃造的“莲花灯”,色淡雅。在下面记述的观音像前、六祖铜像前、友谊佛堂内的佛像前,也都安装了这种灯,显得明亮而宁静。

大殿内还值得观赏的,是南北两面墙上各挂了八幅罗汉图,体态、动作、神情各异,生动有趣。装在镜框内。这是“十六罗汉”。



罗汉本是梵文音译“阿罗汉”的简称,在着重自我解脱以求免轮回之苦的小乘佛教里,罗汉是修行的最高果位,“阿罗汉果”是个人修行的“极果”;而在以普度众生为宗旨的大乘佛教里,罗汉只居第三位(第一位是佛陀,第二位是菩萨),其任务是在世间弘法护法。据《弥勒下生经》、《舍利佛问经》的说法,佛陀在即将“灭度”(逝世)之际,特别指派四大罗汉“住世弘法”;世界如此之大,这任务自然太重了,于是后来有佛经便“开平方”,成了“十六罗汉”;后来传入中国,发展成“十八罗汉”,再后来更扩大成“五百罗汉”及“五百八十罗汉”。这些都是后来的“繁衍”,而这些“老外们”有些已被“汉化”,如济公便是名声最著的中国罗汉,被认为是“降龙罗汉”转世;有地方专建济公殿以供奉,如杭州虎跑。甚至有把康熙、乾隆两个清代皇帝说成是罗汉转世而塑其像于五百罗汉之列的,如四川新都宝光寺的罗汉堂。不过看今天六榕寺大雄宝殿这十六罗汉图,一个个全是古天竺人的模样,倒是符合史实。

大雄宝殿后,便是六榕寺的西墙了。

从天王殿到大雄宝殿,是六榕寺的东西向中轴线,不长。中轴线北侧,自东往西,依次有:

  

1、藏经阁



一走出天王殿向右边望,首先就看到这座二层的宫殿式楼房,红柱绿瓦白石栏,外观高雅古朴,引人注目。佛教经典有“三藏”、“十二部”之说,浩繁如烟海,这里便是保存和收藏佛经的地方。不过不对外开放。

  

2、一组铜碑



铜刻为石刻的变体。位于花塔之北侧,嵌于墙上,其排列由东至西依次是:

(1)《重修六榕寺花塔记》(1935年5月立),铜板刻,高62厘米,宽72厘米。叙花塔自梁朝昙裕和尚分舍利建塔,宋代林修重修及历代修缮诸事。碑载1915年广州地震,“塔身与千佛柱亦随震而颤动甚剧,柱瓦之间遂发生裂缝,雨水时渗,内膛木材日就朽坏。”闽人赵士觐捐款15000元倡修,历时19个月峻工。

(2)《改造六榕寺花塔八十八佛像记》(1935年8月立),胡毅生撰并书(胡毅生是胡汉民堂弟,民国初曾任广东军政府军务处长、海军司长),是撰者对此八十八佛像的辩解。碑为铜刻板,高62厘米,宽42厘米

(3)《六榕寺花塔工程记》(1935年5月立), 为重修六榕寺花塔工程记实,对工程施工、造价,均有详细记录。碑高62厘米,宽29厘米。碑前有《塔工记实》,载明尺寸、用料和余料堆放之处,并有佛塔解剖图及用银16500余元之数目。

(4)《重修六榕寺花塔款项收支记》(1935年8月立)。高62厘米, 宽28厘米。碑文记述重修花塔筹款经过。名为收支记,但收入总数十分含糊,只言“所得甚寡”、“得款颇巨”而不明其实数。开支更一字不提。

这些碑刻略述了六榕寺塔的历史,主要记述了1935年对花塔的修葺,并刻有线条解剖图,是研究六榕寺塔的珍贵资料。距今时间虽不算长,且为铜碑,可惜已有漫漶之处了。


3、解行精舍



“精舍”是僧道修炼居住之所。位于上列碑刻以西。门上挂一金字木匾,上书“圆通”二字(圆通,佛教语。圆,不偏不倚;通,没有阻碍。谓悟觉法性。观音的别称便是“圆通大士”);两侧挂一对木刻联,是现代作品,寓意甚佳:


鸟语花香会心即道

行云塔影触目皆禅


入内是一小庭园,摆满盆栽花草。正中竖一正方形小白柱,尖顶。正背两面用汉文书写“我们祈祷世界人类的和平”,右侧面是英文,左侧面是日文,均黑字。庭园西端乃“友谊佛堂”:一个大厅堂内供一尊释迦牟尼铜像,是1985年泰国教育部送的。堂前梁下挂两个大红灯笼。两边挂一副金字木刻联:“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刻于乙丑年(1985)。

中轴线以北之殿堂胜迹如此而已。

中轴线以南,东侧是小卖部,以西便是碑廊,碑文记述着六榕寺塔的史迹沿革;一长列的碑刻就嵌于墙上,外罩玻璃。由东往西依次是:

1.“六榕”碑。这是北宋元符二年苏东坡来游净慧寺留下的墨宝。此碑原置于补榕亭侧,高32.5厘米,宽77厘米。镌刻“六榕”二字。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十月摹刻上石。仁和两广盐运使王文诰监摹并跋。谓自苏轼于元符三年(1100)九月手题“六榕”寺榜,至清嘉庆,屡经雕漆,后为防题款损坏,乃将其摹刻于石上,以传真迹。云云。不过近二百年的岁月,碑石已有风化迹象了。今六榕寺门额之上的木榜,便是文革后据此石刻复刻的。

2.“苏文忠公笠屐象”石刻。上文已讲了其中的故事。此刻乃清嘉庆二十三年著名书画鉴藏家翁方纲摹宋人写像而作,庚申年(1920)寺内据之摹刻。高59厘米,宽28厘米。可惜碑石已风化得厉害,难以细看。依题款,乃“庚申五月二十日赵藩作”。碑文说,苏轼像写本甚多,惟有翁方纲所摹南薰殿藏宋人写本,想是真实,故临摹其面容,仍用笠屐拄杖,云云。




3.《重修净慧寺千佛宝塔颂》碑。碑高82厘米,宽40厘米。黄衷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撰文,其特点是记述了“佛牙放光”的神迹(详上文)。此碑风化得十分厉害,已不可读。

4.《重修塔上佛像报本碑记》碑。刻于明万历戊午(1618年)仲春。

5、清乾隆五年(1740)六月石刻,但没有碑额,不知何名。碑文是写鲁班的。

6. 清乾隆五年(1740)冯成修《重修花塔先师古庙碑记》。位于上碑之下,内容与上碑相连,可惜已难读。照此碑来看,六榕寺内曾有“鲁班先师庙”。这在佛寺中大概是绝无仅有的。可惜现在寺中早已没有关于鲁班的任何古迹了。

此碑外面是一片空地,也是一条通道,南面正对着的是观音殿;以西墙壁上仍是碑廊:

7.清同治九年(1870)石刻,但看不到碑额何名。

8.《广州六榕寺佛塔图》碑。清光绪六年(1880)刻石。上面刻一幅花塔的线条画,相当的精细。可惜已有风化迹象。

9.《塔内八十八佛圣像图》碑。高1.8米,宽0.8米。碑上刻了花塔内密密麻麻的佛像,在像之右上侧刻上名字,如“南无释迦牟尼佛”等等。即刻了八十八佛像及佛名。原塑像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花塔时由关圣华塑像店重塑,此碑亦同时立石。据此碑载,明清两代塔内佛像一直被供奉。而今天塔内所供佛像是当代人作品,已非当年“圣像”矣。

10.《重修六榕寺佛塔记》碑,高92厘米,宽35厘米,共两块。清光绪元年(1875)刻石。为六榕寺现存最大之碑,嵌于花岗石浮雕双龙碑框内。清广州将军库穆长善撰文,副都统果尔敏书。记述同治十三年(1874)秋至光绪元年(1875)夏重修佛塔经过。文曰:“广州都会,凭山瞰海,为百蛮锁钥,番舶连樯,宝货鳞集,固一大重镇也。”花塔“巍峨轮奂,雄矗天半,海舶收港,引为表望”。碑文作者于同治八年(1869)奉命来守广州时,“地经兵燹,巍峨独存,而多历年所,风雨剥蚀,半就摧残,遂谋诸僚友取拨于海防经费之羡余”来修塔,时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故称“地经兵燹”。

11.《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记》碑,共四块,为王勃撰《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记》全文。1992年重刻。

这列碑石前面的石柱上,刻一旧联,行书红字:


放大智光明能照十方世界

体慈悲清静永延万古长春


这列碑石以西,有“榕苑”,有“般若门”,均游人免进。

六祖堂位于这列石碑的背面,即南面。全堂坐北朝南。堂内供奉铸于宋代的六祖铜坐像,高米八。梁上吊长明灯。像前有供案,置莲花灯、鲜花果品。堂前檐下挂“六祖堂”木匾,篆书;并排左面是“一花五叶”匾,概括了禅宗的源流;右面是“曹溪法乳”匾,颂扬了六祖在曹溪宝林寺(今曲江南华寺)演南宗佛法。均金字。堂前两侧过去挂一副对子,把六榕寺的千年事迹融汇其中,写得甚佳。联曰:


胜迹数名山,达摩履、东坡屐、王勃碑,当年蛮海寻幽,三百钟声留过客

仔肩担大法,舍利塔、南宗像、太湖石,此日榕亭保古,五千弟子有传人

 

可惜这旧联已经没有了,现在堂前是两幅今人写的对联。第一联是:“于未来世闻说是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第二联颂扬了惠能的功绩与著述,可谓佳构:


祖像铸千年,衍派传宗,明镜非台留法偈

坛经度亿兆,识心见性,菩提无树证禅机


这副联挂在祖堂的外墙两边,上联右边墙上嵌有《六榕寺六祖铜像记》碑,碑小字更小,已多处风化,有些字已难以辨认了。下联左边墙上嵌有《登六榕寺塔记》碑,碑更小而字稍大,乃当年的广东省长朱庆澜撰,记其民国六年(1917)一月十四日游寺事。因两碑均不大,所以不大为游人注意。

六祖堂前是一大片用麻石铺砌的空地,名榕荫园,是今六榕寺内最大一片园林景色所在,也是寺中最荫凉的所在。西侧有一棵菩提树,树龄在120年以上;连同观音殿前的那棵菩提树(1973年本寺住持种),均是一千五百年前智药禅师在光孝寺种下的那棵菩提树的后裔。以南有棵细叶榕,东侧亦有一棵细叶榕,均繁茂葱茏,树龄亦在120年以上,属广州市古名木,未知是否苏东坡所见古榕之后裔。其北侧还有一树,枝杆不粗、树身不高而青绿欲滴,未知何名。另有两棵木棉树位于西侧,高耸入云。以上古木勃勃生机,茂如巨伞,郁郁苍苍,枝叶扶疏,浓荫森然。下置三几石桌石凳,令游人顿觉幽静清凉。

榕荫园南面浓荫下,与六祖堂相对的,是补榕亭。建于石基座之上,八柱四角,平檐平缓,显得端庄而稳重。过去亭前曾有一联:“蕉雨墨池吹鸭绿,梨花春露滑鹅黄。”可惜现在已此景不再。旧联早已没有了,却没再挂上新联。

补榕亭之西侧,是僧舍,设斋堂和卧室,建于1987年。这里既是长老法师的居室,又是接待四方“挂单”僧人的住处。外墙镶墨漆的仿满花窗,墙裙绕仿红粉石须弥座;楼悬垂倒吊柱。梯台立面,塑有苏杭韵味的半边亭,显得幽静雅致。

补榕亭之东北侧地上,竖一古碑,就是上文说过的《证道歌》碑,可惜漫漶极甚,费尽精神,其西面亦仅得百余字可辨,而东面则已全然风化,没有文字可以辨认了,只能让今人发思古之幽情而已。其东侧与南侧,是功德堂,其实是一座楼,一座按宗教等级设计的仿古建筑,建于1987年。外观庄严肃穆,内观幽雅清静;首层用于存放功德牌,二层为大和尚居室。

观音殿位于功德堂以北,亦即六祖堂之东南侧,这是今天广州寺庙中规模最大的观音殿。坐南向北,外观是墨绿的面墙,红色的圆柱,形式具有岭南殿宇风格。四角重檐对称,脊上双龙飞舞;廊庑环抱,雕梁画栋;脊角、窗牖玲珑古雅。也是建成于1987年。殿中供奉两尊观世音菩萨像,一大一小;大的居后,乃上文说过从大佛寺搬过来的那尊大铜像;小的居前,贴金。均是结跏趺坐,微闭双目;眼观鼻,鼻观心,嘴角似笑非笑;双手交叉置于小腹前,掌心向上,“结定印”;头戴天冠,冠中有阿弥陀佛像(这造形可说是观音菩萨的标准像)。供案上放满鲜花、供果;一对莲花灯,照得柔和。




观世音菩萨在中国可说是家喻户晓的。过去有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俗谚,可见其影响之广之深。虽经“横扫一切”而宗教首当其冲之文革,观世音在今天仍然广受崇拜。其实,观世音是个外来语,是梵文的音译,因其能普遍“观察”世上的一切声音,故也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今天这观音殿就除挂“观音殿”匾外,檐下还挂一个“得大自在”匾,红底金字,比观音殿匾还要醒目得多。殿外最外侧的一副对联写的是:


六劫证菩提,色相慈悲观自在

榕荫留胜境,禅心清净礼真如

(真如:佛教指永恒常在的实体、实性。)


那观世音为何又称“观音”呢?一般的说法是因为在唐代初年时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从那时起就叫下来的。

佛经里说,观世音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的上首菩萨,为左胁侍。其德能是“大慈大悲”。不过请注意,这里的“慈”、“悲”跟世俗所理解的有区别,有其特定的含义。所谓“慈”,是说佛与菩萨爱护众生,给予众生欢乐;所谓“悲”,是指佛与菩萨怜悯众生,拔除其苦。于是乎,“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就成了“救苦救难”的救世主。佛教主要经典之一《妙法莲华经·普门品》说,众生遇到水、火等自然灾害,碰到盗贼将被杀害之际,或者见到鬼怪,又或被个人的情欲所缠绕苦恼而不能解脱之时,只要呼喊一声“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甚至有人向观世音保佑自己生个好儿好女,也可如愿。这信仰一直流传到今天。又说观世音菩萨主张“随类化度”,即不分贵贱愚贤,对一切众生的苦难都予拯救,所以得“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尊号,简称就是“大悲”。因而观音殿也称“大悲殿”。今广州市光塔路北侧有大悲寺巷,因在清代大悲寺左侧而得名;这大悲寺,便是供奉观世音的。这么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难怪会得到如此普遍的尊崇。今六榕寺观音殿还挂有两副对联,便是颂扬上面所说观世音的“功德”的:


观化人间施无畏,度一切苦厄

音传天下普现身,证二谛圆通


大地涌慈云,衽席群生蒙利乐

南天施法雨,普滋万有悟菩提


再看观音殿西侧外墙上,嵌有“观世音菩萨圣像”,共二十七幅(之一至第二十七),最后有《观音菩萨圣像石刻记》,均黑石白画、白字,装在玻璃柜内,十分典雅。

有一个问题是可能会令今天的善男信女们大吃一惊的,那是有关这位好极了的菩萨的性别。据《悲华经》和《观音·得大势受记经》等佛经的记载,观世音本是个王子,是个真真正正的男子,而不是今人所见的女身,那是绝对当不得“娘娘”的。以今仍存世的实物(各种造像、绘画)考察,大约自唐代开始,观音逐渐转变为女相,且女相越多而男相越少。宋代时,观音形象渐趋一致,基本上为女相。此后,女性观音基本定型,沿习至今。人们向观世音求福求保佑,大概没有谁会想到观音的性别。过去有很多人让自己的儿女认观音娘娘做“契妈”,今天仍有不少。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说一说大学城的那些往事

消失的羊城木屐

伍家花园:人间仙境今何在

增城塘美村:金山伯的背影

  

长按二维码 识别 

关注我们

历史现场
挖掘史料,探讨历史,激活民间记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