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曾发表多篇文章提到昔日广州消暑胜地荔枝湾,但是,相关情况似乎没有以下这篇旧文写得详细。
这篇旧文题为《广州消暑地荔枝湾》(以下简称《消暑荔枝湾》),刊登在1950年8月出版的《旅行杂志》第二十四卷第八期,作者署名为枫园。
《消暑茘枝湾》开篇即指出"广州市西的荔枝湾,是夏日尤其是夕阳西下以后广州最热闹的地方",接着介绍了荔枝湾的地理位置和特色风物:
"荔枝湾,是在珠江北岸的西角,曲水回萦,两岸的荔枝树密密的(应为“地",笔者注)种着。当着每年盛夏,朱红色一颗颗的荔枝,挂满在深绿色的树丛中,珠圆饱满,这良好应时的农产佳果,也够使人垂涎欲滴了。所以在每日的下午,当着夕阳将下,电灯要放亮的时候,许许多多的市民为了工作一天后的疲劳,从市中心转到这里来舒畅一下,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般源源不绝了。"
"从多宝桥堍(即"头",笔者注)起,便有无数舢板、沙艇等沿着岸边泊着,供应雇客的租用。"
"这种舢板、沙艇,属于游河乘风凉的意义较多。"
"(游河船艇)摇到树荫之下,谈天也好,讨论问题也好,交流知识也好,随各人的兴趣。那里备有各式水果,夏令冷饮,粥面酒饭的发卖。水果,不用说是应时而且是当地出产的荔枝,最为出色,而且也成了游览荔枝湾所要尝试的佳果了。荔枝,可以在湾上的小艇选买,可以在岸上的小店采购。若果还觉得不够意味的话,更可以登岸向那些种荔枝树的主人指定要买树上的那几支。他马上替你采摘下来,秤过斤两,付了钱后,你便即可剥吃。这样的果味,最是鲜美甜润。"
上世纪50年代荔枝湾
茘枝、游河船艇固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荔枝湾风物,而艇仔粥在作者笔下也是那样的诱人味蕾:"湾内的鱼生粥,叫‘艇仔粥’,卖粥的是在小艇,在湾内荡漾,或是泊在树底下,供应往来游客的享用。所谓艇仔粥,本身原是章鱼煮白粥,加些青鱼片、海蜇丝、柔(应为"鱿",笔者注)鱼丝、姜丝、茶瓜丝、葱、香菜、油泡花生、虾子、油炸桧和麻油、酱油等调料。这样配料的先后多寡,拌合,便需要技巧了。因此荔枝湾有风土味的艇仔粥,远近驰名"。
历史上,西郊游泳场、海角红楼与荔枝湾唇齿相依、三位一体,《消暑荔枝湾》也作了相关介绍:"荔枝湾的西郊游泳场,虽然比不上青岛、香港等地的设备良好,因为青岛、香港等处是海水,而广州是河水,建筑物也简单得多,上海市的高桥海滨浴场虽是海水,但设备及不及广州了。西郊游泳场除了公共游泳的设备外,还有冷饮、酒菜、茶点、跳舞场、溜冰场和射击、投环、小哥而夫球等娱乐玩耍。湾内有好几艘大菜艇(水上饭店),装饰华丽,大宴小叙,随各人的所好。还有‘海角红楼’,除了饮食娱乐的设备外,且特备房间,可以住宿。其他固定的园圃,临时盖搭的草棚,做夏季生意的也不少,更有泊在湾里的画舫(紫洞艇)、小汽船等,供应游客的租用。"读到这里,想必有看官觉得此番"剧情"似曾相识,是的,本公众号推送的拙文《荔枝湾风采写真:再赏民国报刊》中也有类似内容,大家可以重温和回味,不赘。
上世纪50年代海角红楼
上世纪50年代西郊游泳场
《消暑地荔枝湾》还扼要介绍了荔枝湾的历史,并且记述了荔枝湾的两岸风景、湾畔建筑等内容,囿于篇幅,恕不赘引。值得一提的是,该文还提到了潘兰史(十八世纪"世界首富"潘振承的第六代孙)的词作《汉宫春·海山仙馆》,它有助今人了解荔枝湾的往昔风貌,特抄录如下,以飨读者诸君:
零落神山,认昌华故苑。丹荔湾头,荒塘绿荷,涨晚荡夏成秋。三潭印月,比西湖潮,定风柔。都换了断桥废馆,画图收拾芳洲。
回眸海桑全幻,便齐云结绮。曾几来游,乌衣旧时堂榭,让与闲鹤。金题锦贉,有丛书,人去名留。吾老矣,青蓑办否?归时重理渔舟。
时值盛夏,酷暑难耐,品读《消暑荔枝湾》一文后,我顿觉暑热消退、清凉畅快,各位看官可有同感?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欢迎赞赏作者
欢迎关注本号
欢迎赐稿,与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