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历史名城。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有众多的文人学者写诗作赋去赞美过它,用笔描绘过它景致万千的风景名胜。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个地方,正是广州城内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名胜古迹——药洲遗址。
药洲遗址,位于如今广州市越秀区的教育路和西湖路交接处。广东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卷五记云:“九曜石,在药洲旁。南汉主䶮使罪人移自太湖,灵壁浮海而至者。石凡九,高八九尺或丈余。嵌岩峍兀,翠润玲珑,望之若崩云,既堕复屹。上多宋人铭刻。一石上有掌迹,长尺二寸,旁有朱元璋诗。一石白色中空,一圆石为顶,若牛头大,可五尺,身中直通至顶。四旁有十余窦相穿,有刻云:花药氤氲海上洲,水中云影带沙流。直应路与银潢接,槎客时来犯斗牛。一石通身有小孔如水泡沫。一石独大。合三石为之。下有数萌,长三尺许,瑳如雪。父老云:向未经见,此客石也。久而生笋,岂地之灵使然耶。然今亦摧折矣。”
南汉乾亨年间,南汉国君刘䶮在今西湖路、教育路一带,利用原来天然的低洼之地,罚罪民凿长湖五百丈(约合今1600米),使之成为皇家御花园,史称“西湖”或“仙湖”。园内花木繁盛,置三江奇石为洲屿。据说当时园中有奇石九块,故名“九曜石”,又由于遍种芍药点缀,所以后世将之称为“药洲”。宋代开始,“药州”逐渐成为士大夫游玩怀古之地,泛舟觞咏,题石镌碑者踵继不绝。明成化年间,从白云山流下来的“文溪”改道,西湖湖面逐渐淤积,直至最后成为一片洼地,九曜石亦被泥土掩埋。明代嘉靖元年(1522),广东提学道署入驻于此“药洲遗址”,称为“南国传经地”;到清代又继续成为广东提督学政署的所在地,并将药洲九曜石风景区作为学政署后花园。可见清代“文宗地”正是由明代的“传经地”发展而来的。经过明清两代成为广东最高文化教育官府重地之后,历经驻守官员悉心经营,药洲九曜石风景也得到美化更新。在乾隆年间更辟设“药洲八景”,有“九曜奇峰”、“万竿丛翠”等。由于“药州”被纳入了提督学政署范围内,故除了仕宦人家之外,外人是不能轻易进去一窥真容的。但是,世事是没有绝对的,在咸丰年间,数位广东知名的文人学者在一位官员的引领下终于得以入园一探胜景,并为“药州”留下了几幅山水写真。
药州品石图
药州品石图(局部)
是次介绍的第一件《药州品石图》,是苏六朋创作的设色绢本手卷,收藏于广州博物馆。纵40.5厘米,横193厘米。款识:《药洲品石图》余少有米颠癖,常选石罗浮山得石楼、铁桥、瑶石、罗汉岩诸胜。志将有终写之想,爰以俗累缠人,有志未遂,而梦寐常在铁桥石楼间也。及往来羊城,闻古药洲九曜石之胜,奈以学院隔之,无由赏玩。甲寅立春前一日,瑞山驾部偕吴鼎熙、黄二山茂才、金问鱼小尹、陈古樵孝廉、李子虎茂才、陈南洲上舍,暨嗣君笛樵过枕琴庐,邀同迎春游剧。即日饮于禺山一邱馆,醉中拟游九曜石,余闻之神往矣,遂罢酌赴院,彷若天开图画,心旷神怡,口占一联云:“新簃寻春携旧侣,品题扫石认前朝”。话茶议碟,少长忘形,日暮鸦归,远钟送响矣。向慕之怀,今日始获生平好石之心也。驾部以纨素属作图,醉归灯下,余兴方浓,写此卷,仅得大略,未暇求似。咸丰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弟苏六朋并识。钤印:苏六朋(朱文方印)、枕琴书画(白文方印)。
苏六朋(1791—1862),字枕琴,号怎道人,别署罗浮道人。广东顺德人。清代画家,世人称其与苏仁山为“岭南画坛二苏”。
此件《药洲品石图》手卷,整幅都充满着文人意趣,物象写实逼真。可见当年提督学政署内的“药洲遗址”风景怡人,有亭台楼阁,古木修竹,九曜奇石错落分布,俱有异态,有曲桥流水绕石,可供近观;长廊倚墙勒碑,以资稽古,更有花草盆景、石案陶礅等点缀其中,极有逸致。那些奇石源自太湖等地,经水路运至广州,彰显了当时南汉王室的奢华与审美追求。据苏六朋自己在画中的题跋,他素喜奇石,曾入罗浮山揽胜,几不欲返。又久闻药洲九曜石之胜,“奈以学院之隔,无由赏玩”,咸丰甲寅立春前一日,一位名叫“瑞山”的官员带着金问鱼、吴鼎熙、黄承谷、陈璞、李长荣、陈南洲以及别人的儿子笛樵,到访苏氏枕琴庐,酒后提议到药洲一游,苏六朋闻之神往,于是放下酒杯,立马起行。
众人前往药洲,玩石怀古,啜茗闲话,日暮始归。苏六朋由此感慨道:“向慕之怀,今日始获生平好古之心也”,并在醉归后应“瑞山”所求,提笔写下此卷著名的《药洲品石图》。此卷作于咸丰四年(1854)十二月, 苏六朋自称游园归来,晚上在灯下凭记忆而作,故自称“仅得大略”。然根据画中所绘景物,与“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所述九曜园之境况甚为接近。画中题款详细说明了作画之由来情景,可证作于苏六朋六十岁以后,正是他画艺的巅峰时期。
苏六朋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民间画师,本来是很难会出现在这些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人、士绅的聚会场合。但由于此时期他认识了众多文人官宦,老画师的高超画艺惊动了广州的士人公卿,他们每有胜会雅集也喜约请苏六朋到会绘画。汪兆镛所著《岭南画征略》云:“道光间张维屏,黄培芳诸人修褉,多属苏六朋绘图。”
这些交游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艺术视野,也促使他创作了大量描绘文人雅集、园林风光的佳作。此件当属苏六朋晚年精心之作,诚为后世了解清代药州园林之实景提供了图像参照。
此件《药州品石图》手卷的跋语中还提到,是次雅集中有当时岭南著名学者陈璞(即陈古樵孝廉)的参加。笔者介绍的第二件《药州品石图》是一件扇面,作者正好就是陈璞。这是华艺国际2020年“南风——岭南名家书画专场”拍卖会10525号拍品。此件《药州品石图》纵18.5厘米,横53厘米,水墨纸本镜片。款识:《药州品石》甲寅嘉平月瑞山驾部招同金问漁、苏枕琴、陈孟卿、李子虎、黄二山、南洲姪口口口口吴鼎熙于药州观所谓九石曜焉。归而属作《品石图》,时盗口未清,口城尚未解严,似此雅事不可多得也。新春后三日余草堂初迁,涤研写此即乞正之。禺东樵子陈璞并识。钤印:古樵(朱文方印)。
陈璞《药州品石图》扇面(华艺国际2020年春拍10525号拍品)
陈璞(1820—1887),字子瑜,号古樵,晚号息翁,广东番禺(今广州)赤冈人,因自号尺冈归樵。曾官江西安福县知县,后为学海堂学长数十年。工诗、善书画。书得米、董神髓,画苍浑秀润,法黄公望、董源,亦间效石涛,殊自矜重,不轻涉笔。
据此件陈璞所作的《药州品石图》释文可知,此画扇正是该次(甲寅十二月)“药洲遗址”之游后,于次年(1855)新春后三日,陈璞在自己的草堂新搬迁之际绘画而成。整张扇面以水墨绘就,画面正中有一座草堂,正对屹立池中的穿孔巨石,或许就是药洲中有“九曜第一石”之称、并由翁方纲命名的“拜石”。该石是“药洲遗址”中体积最大的一块石头,石身上有众多题刻,宋代十则,明代三则,而清代的两则,分别为翁方纲和徐琪所题。陈璞所画的“拜石”,比起苏六朋创作的长卷中之“拜石”,更接近于如今“遗址”中所见的面貌。苏六朋记景记画能力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件《药州品石图》,则是广州市文物总店有限公司所藏之苏六朋金笺扇面《药州品石图》。此件作品为淡色金笺扇面镜片,纵17.5厘米,横51.5厘米,款识:《药州品石图》瑞山驾部属作,怎叔六朋。钤印:苏口口印(白文方印)。
上:苏六朋《药州品石图》扇面(广州市文物总店藏)
下:苏六朋《药州品石图》扇面(局部)
此件金笺扇面,苏六朋以写意笔法描绘奇石,笔触简练而富有力度,既表现了石头的质感与形态,又传达出文人雅士品石赏景的闲适心境。人物形象虽简约,寥寥几笔勾勒,却生动传神,与奇石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画面的主题。此作品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再现,更是苏六朋内心情感的抒发。画中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处景致都蕴含着画家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文人生活方式的赞美与追求。
此作未具年款,同样是苏六朋应“瑞山驾部”之命所作。此处之“瑞山驾部”究竟是何人呢?在此且让笔者给大家一一细说。
广州市文物总店有限公司藏有一件由苏六朋创作的《寄园雅集图》金笺扇面,该扇面是苏六朋在参加“寄园雅集”后为“瑞山一兄”所作的。该次寄园觞咏,苏六朋除了在该扇面上题写了一首诗外,尚有另一首诗作《展修褉日,约张南山、黄香石、梁献廷、邓荫泉、李子虎、郑纪常同步出北郭看红棉集寄园纵饮》留下,以纪念该次雅集。
与此同时,该次寄园雅集参与者之一的张维屏,也在该次修褉后赋诗一首《上巳后二日三日苏枕琴封翁(六朋)、邓荫泉中翰(大林)招同黄香石舍人(培芳)、梁献廷上舍(琛)、黄二山茂才(承谷)、郑纪常别驾(绩)、李子黼广文(长荣)会于寄园展修褉,因集兰亭帖字,成七言律一首》。该诗亦收录在广州出版社出版的《广州大典》第93册之《草堂集卷五·七》内。据笔者核对该次“寄园雅集”参加者名单和“诗题”中所提及的名字,发现“瑞山一兄”或为郑纪常别驾(绩)。而此件苏六朋《药州品石图》扇面中之上款人“瑞山驾部”,与《寄园雅集图》金笺扇面的上款人“瑞山一兄”以及陈璞的《药州品石图》扇面中提及的“瑞山驾部”应为同一个人,由此笔者推断“瑞山驾部”或为“郑纪常驾部(绩)”。
郑绩(1813—1874),字纪常,号戆士,别署梦香园叟,广东新会双水区桥美村人。有《梦幻居画学简明》、《梦香园剩草》等存世。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都认为历史上的药州是一个群众性游玩的风景名胜。然而,由这几件《药州品石图》观之,此说法与真实的历史有出入。远的不说,单单以明清两代为例,药州地区就是明代的提学道署以及清代学政署的所在地,为广东一省的最高文教官府。可见,该地是普通平民百姓难以进去观光的,即使是苏六朋等当时知名的画家,也只有依靠诸如“瑞山驾部”这样的官员带领下才能进去一睹真容。此数件《药州品石图》,正好从实物的角度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清代药州园林实景的图像参照,诚可谓意义非凡。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长按二维码 识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