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近代史,相信每一个在校园里上过历史课的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鸦片战争”。而说到点燃“第一次鸦片战争”导火索的,就是“虎门销烟”,正是这次销烟,揭开了悲壮的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关于这次“虎门销烟”里的主要人物,人们必定都会如数家珍般地说出一大串名字。其中,奉旨南下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应该是最为人所熟悉的。但其实,当时还有另一位人物的名字,是一定不能被历史所遗忘的,他就是时任两广总督的邓廷桢。今年,适值“虎门销烟”185周年,且让笔者藉一通邓廷桢致林则徐的信札,给诸位介绍一件发生在“虎门销烟”期间的趣事。
1839年5月9日道光帝改谕命林则徐亲督销毁鸦片的上谕
邓廷桢(1776—1846),字维周,又字嶰筠,晚号妙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江苏南京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工书法、擅诗文、授编修,官至两广、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善诗文,犹精于音韵。所著笔记和诗词并行于世。有《诗双声叠韵谱》《说文解字双声叠韵谱》《石观斋诗抄》《双砚斋词话》等传世。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曾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担任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有“民族英雄”之誉,被称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清朝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相比起其他同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风云人物,邓廷桢却是较少在后世的各类典籍中被详细介绍其生平经历的一位,市面上也仅见零星几本。据了解,在全国的各大公营文博机构内,典藏的有关邓廷祯的各类亲笔书画作品均不多,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中流通的则更是极为罕见。前段时间,笔者有缘得见一通邓廷桢的亲笔信札,信札里面提及到的,则正好是“虎门销烟”中的另一位重要主角——林则徐。此通信札的详细内容,之前未见发表于任何报章杂志之中,笔者今将札中内容录出公诸同好。
此通信札,没有信封,合一通三页,分别书写在六行花卉图案色笺上(一页为浅靛蓝色,一页为浅褐色,一页为土黄色),水墨纸本镜片,无钤盖任何姓名章和收藏章。现谨录释文如下:
望后肃布一函,计尘英盼廿一日,捧诵翰示,聆悉种种,伏承兴居绾绰,侍奉康娱以忻以颂光河陈臬允李人望荆帆,又还都转吾乡,仕宦可云鬯遂矣。缴烟足若前迹,想已明发言路,谓取结不足了事。少翁何尝以取结为了事耶。任事之难,诚不如定事之易也。夷烟就地消化,省事已。匆奉旨后,即于虎门相度空旷处所,其法以盐卤浸灌,以石灰煎熬。善用盐,则渣滓易尽;用石灰,则无火气上腾,可免监视者受毒耳。省垣寅恭以次前往,眼同看视。星使日日临池,以防偷漏,亦云苦矣。澳门已无存烟,现在清查,余申以杜后患,其余应议之事尚多,少翁行期,愈迟愈妙善,圣明已鉴及此矣。闻有人谓,鄙人限于才力者,真知我者也。宗伯已有人,天鹅肉不可得食矣。承泐奉布,即请侍安诸惟,服照不宣。
妙吉祥室顿首谨上
四月廿四日
之二
之一
之三
邓廷桢致林则徐信札,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由于文末处之“落款人”为“妙吉祥室”,邓廷桢晚年的号正好是“妙吉祥室老人”,故而可以判断此信札乃邓廷桢所写。札中未具“上款人”,然根据札中内容,我们可以得知此信乃是邓廷桢与“少翁”之间交流于虎门销烟之各项事宜。
由于信札内所谈内容在当时来说属于机密,邓廷桢不可能随意对与“销烟”毫不相关的闲杂人士透露虎门销烟之详情。而林则徐,字少穆,在当时被许多人尊称为“少翁”,故此上款人“少翁”可以推断为林则徐。是次作为钦差大臣南下广东组织禁烟工作的林则徐,是带着禁烟经验和决心而来的。在抵达广东之前,林则徐也曾在江苏和湖广地区组织过一系列的禁烟工作,但在禁烟的过程当中,林则徐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在这几个地区禁烟时,采用的都是传统销毁鸦片的方法,即“烟土拌桐油焚毁法”。这也是当时人们最为乐意看到的、最直接的一种销烟方式,因为销烟的现场场面人声鼎沸,极为壮观,人们看得也更直观。但与此同时,此种销烟方式的弊端也是相当明显的,那就是鸦片在焚烧后,残余的膏体会渗入地中。一些有鸦片瘾的人,在销烟结束之后的数日内,会掘地取土重新提炼,竟仍能获得十之二三。而更为关键的是,在用火焚毁鸦片的过程中,一旦有风吹来,销烟现场附近的居民就会吸入大量含有鸦片成分的空气,从而会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很容易就会使人化学中毒或上瘾。而原有的烟瘾者则可在焚烧鸦片的现场就近猛吸,可得解瘾,故此法极不可取。所以在收缴鸦片成功后,如何有效、安全而彻底地销毁鸦片,成为了困扰林则徐的一个难题。
广州大佛古寺(1839年收缴烟土、烟枪总局旧址)
最终,林则徐还是克服了这个巨大的困难,在集思广益的情况下找到了一个理想的销烟方式——“海水拌石灰浸化法”。具体操作是:1、先在海边挑挖两池,池底用石子铺满,防止鸦片膏余渗入地下;2、四周钉板,再挖一水沟;3、将盐水倒入水沟,流入池中;4、把鸦片掰成四瓣,扔入盐水池中,浸泡半日;5、在水池中加入石灰,石灰遇水沸腾,开始溶解鸦片;6、安排士兵用木耙搅拌池水,力求鸦片都被石灰充分溶解;7、趁海水退潮时,将反应后的池水带入大洋;8、用清水冲刷干净水池,全部排入海中。
对于林则徐后来在虎门所采取的这种销烟方式,历史上均没有明确的记载是采纳了何人的建议,只是笼统地记录“林则徐找了一些人反复研究,终于找到第二种方法——海水浸化法。即用水池代替铁锅,以盐卤水加生石灰浸泡煮化办法来销化鸦片”。(林岷、郑林、郑中编著《林则徐与中国图录》210页)本文是次介绍之邓廷桢致林则徐信札内容,则正好提及到时任两广总督的邓廷桢向钦差大臣林则徐呈报虎门销烟之各项事宜。
另外,此信札末处之落款时间未具年款,仅具“四月廿四日”。据札中内容信息所示,此处之“四月廿四日”实为道光十九年四月廿四日(1839年6月5日),恰恰是虎门销烟开始后的第3天,札中的内容也正是围绕着虎门销烟的情况而展开述说。在如今的艺术品收藏界以及全国各大公营文博单位中,存世的关于反映邓廷桢与林则徐之间交往的实物极少,反映二人在“虎门销烟”过程中信息交流的信札、函件等实物更是凤毛麟角。此通邓廷祯致林则徐的信札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历史的一段空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史称邓廷桢“工书法,擅写小篆及楷、行诸体,尤以小篆最精”,由此通其晚年致林则徐的信札观之,书写自然流畅,用笔法度谨严、线条娟秀多姿,足可见其晚年书法之风采。
林则徐亲到虎门现场督察销毁鸦片画(约画于1840年,画师不详)
从道光十九年四月廿二至五月十日,在林则徐的主持下,除留4种烟土,共8箱作为样土被押送到京城当样品外,其他的丝毫不剩,全部销毁,共成功销毁鸦片2376254斤。正是因为林则徐等人在广东禁烟的大获成功,才让英国殖民侵略者进一步感受到了切肤的肉疼,从而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林则徐、邓廷桢等人都是反对帝国主义入侵的民族英雄,其事迹足以彪炳史册,留芳万世!
(谭立辉甲辰初春修稿于穗垣之“珠芳园”西窗灯下)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